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1月5日,72歲的張瑞敏退位,正式交出了海爾集團的管理權,退居幕后,擔任名譽主席。在過去的37年時間里面,海爾集團的營業額從348萬做到了3000億,張瑞敏交出了一張完美的“答卷”,被譽為中國版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大家都知道,日本四大經營
11月5日,72歲的張瑞敏退位,正式交出了海爾集團的管理權,退居幕后,擔任名譽主席。
在過去的37年時間里面,海爾集團的營業額從348萬做到了3000億,張瑞敏交出了一張完美的“答卷”,被譽為中國版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大家都知道,日本四大經營之圣之一,親手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功于他的經營哲學。那么為什么小編要把張瑞敏與稻盛和夫放在一起對比呢?
毫無疑問,張瑞敏就是中國企業經營史上的神話,他的故事,應該被更多年輕人知曉。
01,求學之路
張瑞敏是山東萊州人,出生于山東青島,父親是服裝廠工人,母親是紡紗廠工人,從小讀書的成績都不錯,初中和高中都是在青島一中渡過的,當時的張瑞敏雄心壯志,想考一個好大學,奈何當年大學停招,張瑞敏的求學之路成為了泡影。
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張瑞敏對讀書開始癡迷,一本《中國通識簡編》,成為他日后多次的人生信條。
19歲的張瑞敏,去了國營青島建筑五金廠,當了一名工人,白天辛苦忙碌地在車間工作,晚上就騎車跑很遠的學校去學習,憑著這股讀書勁兒,張瑞敏還報考了一所業余大學。
02,開掛的人生
由于生性好學、善思,所以張瑞敏在建筑五金廠,很快從一名普通職工,晉升成為了班組長,然后從班組長又晉升成了車間黨支部書記,之后一路又干到了副廠長。
直到1982年,張瑞敏的人生,開始迎來一次轉折,那一年他33歲,由于能力出眾,被調入到了青島市家用電器工業公司擔任副經理。大家看上去是不是覺得,副經理跟副廠長相比,是不是降級了,實際上是“明降暗升”。
首先,青島市家用電器工業公司隸屬于青島市二輕局的企業,別看著名字不大,實際上下面還有一堆子公司,而這個副經理,實際上職務就是副總經理,是個高級管理崗位。
最開始這家電器公司就是生產電機、吹風機之類的,1983年,張瑞敏接手之后,開始轉型,1984年開始改名為“青島電冰箱總廠”。這也就是海爾集團的前身。
但最開始,由于缺乏先進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競爭力,根本賣不出去,但是張瑞敏并沒有放棄,而是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整頓紀律
出臺了十三條規定,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一個普通的集體單位出臺規定,下面是很難執行的,但是張瑞敏不同,他敢于整頓,敢于講硬話,敢于得罪人,記得當時有工人,時常會偷一些工廠的零部件,張瑞敏知道后,就進行了嚴厲的處罰,用他的話說,我雖然沒有辦法砸掉你的鐵飯碗,但是我可以把它砸爛一些。
這一處罰,張瑞敏的管理威嚴就在廠里立住了。
第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做難而正確的事,才是出路,當時張瑞敏要做冰箱,其實起步已經非常晚了,國家早已經定好了40家冰箱定點生產企業,而向國外引進技術的大門,幾乎已經關閉了,從引進生長線到貸款,再到換外匯,需要許多部分批準,流程極為復雜。
就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勸張瑞敏放棄造冰箱,轉型做別的算了,但是張瑞敏骨子里面,有一股勁,跟自己較勁,非得要把這件事情辦成了不可。
沒辦法,要引進技術,就要去北京拿批文,張瑞敏就這樣,一趟趟往北京跑,那個年代,火車票不好買,要提前預定,但是張瑞敏根本就沒有時間來訂票,后來火車坐出經驗來了,就買一張站臺票,然后混上車之后,再補票,由于沒有座位,只能帶個小板凳,擠坐在過道里。
到了北京,真正的困難才剛剛開始,要拿到批文,就得跑好幾個部門,那個年代求人辦事是很難的,沒辦法,張瑞敏只能貼著頭皮上,一次次跑,一次次磨,一次次拍著自己胸脯打包票,最終還是把這些困難一個個啃下來了,可謂是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
記得最感人的一次,北京下大雪,張瑞敏跑到某部委,懇請批下外匯批文的時候,辦事人員有些不耐煩,讓 他在外面等,于是張瑞敏就只能在外面等著。當雪花灑落在張瑞敏的頭上,他卻紋絲不動,過了幾個小時,辦事員偶然間抬起頭,看到張瑞敏還傻站在雪地里,于心不忍,終于同意把字給簽了。
就這樣,當張瑞敏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之后,青島電冰箱總廠成為全國引進冰箱項目的最后一個定點單位。
很快,青島電冰箱總廠起死回生,1985年引進生長線,當年就投入生產,一共生產了12224臺電冰箱,生產總值是1344.7萬元,實現利潤107.3萬元;到了1986年,生產總值達到7648萬元,實現利稅1083萬元。
第三,為工人謀福利
賺了錢,當然要給工人們謀福利,首先把欠工人的工資給結清,然后開始給表現好的工人發獎金,這樣,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在工人收入提高的同時,張瑞敏不忘加強工人的素質教育,以及工廠的配套服務設施,比如在修建新廠房的時候,張瑞敏就要求多建一些廁所,洗澡堂要寬敞明亮,一定要弄得干干凈凈,讓工人們有家的感覺。
03,狠抓質量,砸掉76臺冰箱
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80年代的中后期,是中國制造業蓬勃發展的時期,那個時候,有句話叫作:“一車貨出去,一車錢進來”,人們的需求空前高漲,而物質有短缺,所以很多企業為了賺錢,都會加快生產流程,只要產品能夠生產出來,根本不愁賣,甚至老百姓還要來搶購。
越在這個時候,越容易迷失,忽略了經營企業的根本,當時的青島電冰箱總廠活得很滋潤,生產線就相當于印鈔機,行業內流行一句話:“用紙糊一個冰箱都能賣掉。”
有一天,張瑞敏的一個朋友來買冰箱,于是挑來挑去,不是這個有問題,就是那個有問題,最后勉強拉一臺走了。
張瑞敏得知后,立馬感覺到事情不妙,一查之下,才知道同一批次的400多臺冰箱,就發現76臺存在問題,張瑞敏心里想,如果不處理,明天可能就有760臺、7600臺問題冰箱,到時候企業就完蛋了。
于是當場做了一個決定,把這76臺冰箱貼上字條,上面寫著出了什么問題,是誰造成的,然后把工人們都叫到一起,宣布一項命令:“誰造成的問題冰箱,誰親手砸掉!”
這一錘子下去,可都是錢呀,要知道當時即便是次品,一臺冰箱也要800多一臺,76臺夠發所有工人3個月的工資呀。
大家是哭爹喊娘,求著張瑞敏別砸冰箱,可張瑞敏就是鐵了心,非砸不可!
工人們留著眼淚,把冰箱給砸了,這個鏡頭,也就是中國現代化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經典。那一把錘子,還被中國博物館永久收藏。
1990年青島電冰箱總廠,獲得了中國冰箱行業第一枚國家質量管理獎金馬金;1991年入選“中國十大馳名商標”。1993年,青島電冰箱總廠與青島電冰柜總廠合并,1993年更名為海爾集團。
04,中國人坐著,才是真的站起來了
記得在1990年的時候,海爾試圖向德國出口8000臺冰箱,但是德國海關出于對中國產品的天然不信任,不給放行,后來沒辦法,海爾請來了德國專家,把海爾冰箱和德國當時最好的冰箱,放在一起,撕掉商標,進行盲選,結果海爾的產品在盲選的評分中是最高的。這個舉動,一下子征服了德國人。
1997年,科隆舉辦的世界家電博覽會上,海爾向12位德國經銷商發放了“海爾產品專營證書”。要知道在當時,這類證書一向是外國廠商發放給中國經銷商,這次是我們發放給外國經銷商,這在中國史上,還是頭一次。
記得當時有一張很經典的合影照片,海爾的人坐在前面一排,而外國經銷商們,手里拿著證書,站在后面一排,這張照片,后來被一位領導看到了,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中國人坐著,才是真的站起來了!”這句話,道出了中國近百年來,受過的屈辱。中國真正開始走向了自主研發、 科技強國的道路!
05,張瑞敏的管理之道-自驅力
張瑞敏傾其一生,將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廠,做到了世界500強,而當時做冰箱,已經是一片紅海市場,國家當時重點扶持的冰箱企業就有40家,憑什么海爾能夠做到全球第一?
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功于張瑞敏的管理之道,把他的管理之道,濃縮成一個詞的話,那就是激發員工的“自驅力”。
其實這里面所講的自驅力,跟稻盛和夫先生提到的“自燃”,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自驅力,其實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激發員工的夢想
一個人有夢想,不足為奇,但是一個人能夠喚醒大家,朝著同一個夢想前進,這才是難能可貴。而張瑞敏正是這樣的管理天才。
張瑞敏會不斷告訴員工,我們要做第一,要成為世界500強,要為國增光,他將這個口號,無時無刻,都灌輸到了員工的腦海中,當一個人有夢想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讓一群人有夢想的時候,便無堅不摧,無往不利!
第二,敢于擔當
除了砸掉76臺冰箱之外,張瑞敏還做過許多有責任、敢當擔的事情,有一次張瑞敏的得力干將楊綿綿,發現冰箱里有一根頭發,于是立即全廠停產整頓,并把所有已經封裝的冰箱,全部攔截下來,重新拆開檢查,確保沒有問題才放行。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只有敢于當擔的企業,才會把質量這條底線,牢牢守護住!
第三,建立習慣
張瑞敏最經典的一套管理方法,叫做:“日事日畢,日清日高”,這句話的核心,就是告訴大家,今天的事情今天一定要做完,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更好,明天的目標也一定要比今天高。
其實這句話蘊含了一個深刻的經營哲學,每個人或者每家企業,如果每天都能進步一丁點,那么時間就是最好的禮物,你終究會長成一棵蒼天大樹。
用稻盛和夫的話來說,就是每日精進,多善行、思利他,你的人生很快就會出現轉機。每日精進的習慣一旦養成,隨著時間的推進,復利的威力是不容小覷的。
第四,人單合一
張瑞敏在90年代就已經多次登上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的講臺,他的很多管理經驗,獲得了全球頂級管理學者和企業家的認可。
其中張瑞敏最有影響力的一套管理思想,叫做“人單合一”。
這里的人指的是員工,單指的是用戶需求。而合一的思維,就是要把員工和用戶需求緊密連接在一起。
通過人單合一的管理思想, 張瑞敏改變了海爾的管理架構,將原來的高管和企業員工,拆分成為一個個創業團隊,哪怕是原來的財務、行政等部門,都要自己去找“單”,自己去創造自己的利潤。海爾集團從一家生產制造型企業,瞬間變成了一個培養創客和服務創客的平臺了。
用張瑞敏的話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每個人都要為結果負責,每個人都能從結果中獲利。極大地解放了大家的思想,更大程度提升了創新與活力。
海爾在收購日本三洋白電和美國通用家電之前,這兩家企業都是連年虧損,一旦被海爾收購之后,啟用了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三洋用了8個月時間就扭虧為盈,通用家電更是當年就實現了由負轉正,并且利潤率從原來的5%提高到了22%。
從此,張瑞敏坐實了中國經營之圣了寶座。他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成為世界三大頂級管理模式之一,前二者分別是以福特為代表的流水線模式,以及以豐田為代表的精益生產模式。
總結:思想永不落幕
這些年,隨著互聯網、高科技的發展,張瑞敏以及海爾,很少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但其實張瑞敏在國際上的名氣,可能要遠高于國內,全球前10名的商學院都在研究張瑞敏的管理思想,用張瑞敏的話來說,福特模式下的人是“經濟人”,豐田模式下的人是“社會人”,而人單模式下的人是“自主人”。
其實三大管理模式, 分別蘊含了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雖然72張瑞敏已經退位,但他的思想永不落幕,雖然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在海爾身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我們更希望這種模式,更夠延續到跟多企業里面,創造更大的傳奇。
金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