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故事一:服帛降魯梁桓公曰:“魯粱之于齊也,千榖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管子對曰:“魯粱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眼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于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桓公曰:“諾。”即為服于泰山
故事一:服帛降魯梁
桓公曰:“魯粱之于齊也,千榖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
管子對曰:“魯粱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眼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于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
桓公曰:“諾。”即為服于泰山之陽,十日而服之。
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不賦于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
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紲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
管子曰:“魯梁可下矣。”
公曰,“奈何?”
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粱通使。”
公曰:“諾。”
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
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譯文:
桓公說:“魯國、梁國對于我們齊國,就像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樣。現在我想攻占魯梁兩國,怎樣進行才好?”
管仲回答說:“魯、梁兩國的百姓,從來以織綈為業。您就帶頭穿綿綈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會跟著穿。您還要下令齊國不準織綈,必須仰給于魯、梁二國。這樣,魯梁二國就將放棄農業而去織綈了。”
桓公說:“可以。”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綈服。十天做好就穿上了。
管仲還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正,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正,給三千斤。”這樣,魯、梁二國即使不向百姓征稅,財用也充足了。魯、梁二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綈。
十三個月以后,管仲派人到魯、梁探聽。兩國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塵土飛揚,十步內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舉睡,坐車的車輪相碰,騎馬的列隊而行。
管仲說:“可以拿下魯、梁二國了。”
桓公說:“該怎么辦?”
管仲回答說:“您應當改穿帛料衣服。帶領百姓不再穿綈。還要封閉關卡,與魯、梁斷絕經濟往來。”
桓公說:“可以。”
十個月后,管仲又派人探聽,看到魯梁的百姓都在不斷地陷于饑餓,連朝廷‘一說即得’的正常賦稅都交不起。兩國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綈而務農,但糧食卻不能僅在三個月內就生產出來,魯、梁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齊國糧價才每石十錢。
兩年后,魯、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齊國。三年后,魯、梁的國君也都歸順齊國了。
故事二:買鹿制楚
桓公問于管子曰:“楚者,山東之強國也,其人民習戰斗之道。舉兵伐之,恐力不能過。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為之奈何?”
管子對曰:“即以戰斗之道與之矣。”
公曰:“何謂也?”
管子對曰:“公貴買其鹿。”
桓公即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買生鹿。楚生鹿當一而八萬。管子即令桓公與民通輕重,藏谷什之六。令左司馬伯公將白徒而鑄錢于莊山,令中大夫王邑載錢二千萬,求生鹿于楚。
楚王聞之,告其相曰:“彼金錢,人之所重也,國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賞有功。禽獸者群害也,明王之所棄逐也。今齊以其重寶貴買吾群害,則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齊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盡齊之寶。”
楚人即釋其耕農而田鹿。
管子告楚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生鹿二十,賜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
則是楚不賦于民而財用足也。楚之男于居外,女子居涂。隰朋教民藏粟五倍,楚以生鹿藏錢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
管子對曰:“楚錢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錢五倍,是楚強也。”
桓公曰:“諾。”
因令人閉關,不與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修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糴四百,齊因令人載粟處芊之南,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楚,是山東的強國,其人民習于戰斗之道。出兵攻伐它,恐怕實力不能取勝。兵敗于楚國,又不能為周天子立功,為之奈何?”
管仲回答說:“就用戰斗的方法來對付它。”
桓公說:“這怎么講?”
管仲回答說:“您可用高價收購楚國的生鹿。”
桓公便營建了百里鹿苑,派人到楚國購買生鹿。楚國的鹿價是一頭八萬錢。管仲首先讓桓公通過民間買賣貯藏了國內糧食十分之六。其次派左司馬伯公率民夫到莊山鑄幣。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帶上二千萬錢到楚國收購生鹿。
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說:“錢幣是誰都重視的,國家靠它維持,明主靠它賞賜功臣。禽獸,不過是一群害物,是明君所不肯要的。現在齊國用貴寶高價收買我們的害獸,真是楚國的福分,上天簡直是把齊國送給楚國了。請您通告百姓盡快獵取生鹿,換取齊國的全部財寶。”
楚國百姓便都放棄農業而從事獵鹿。
管仲還對楚國商人說:“您給我販來生鹿二十頭,就給您黃金百斤;加十倍,則給您黃金千斤。”
這樣楚國即使不向百姓征稅,財用也充足了。楚國的男人為獵鹿而住在野外,婦女為獵鹿而住在路上。結果是隰朋讓齊國百姓藏糧增加五倍,楚國則賣出生鹿存錢增加五倍。
管仲說:“這回可以取下楚國了。”
桓公說:“怎么辦?”
管仲回答說:“楚存錢增加五倍,楚王將以自得的心情經營農業,因為錢增五倍,總算表示他的勝利。”
桓公說:“不錯。”
于是派人封閉關卡,不再與楚國通使。楚王果然以自鳴得意的心情開始經營農業,但糧食不是三個月內就能生產出來的,楚國糧食高達每石四百錢。齊國便派人運糧到芊地的南部出賣,楚人投降齊國的有十分之四。經過三年時間,楚國就降服了。
故事三:買狐降代
桓公問于管子曰:“代國之出,何有?”
管子對曰:“代之出,狐白之皮,公其貴買之。”
管子曰:“狐白應陰陽之變,六月而壹見。公貴買之,代人忘其難得,喜其貴買,必相率而求之。則是齊金錢不必出,代民必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離枝聞之,必侵其北。離枝侵其北,代必歸于齊。公因令齊載金錢而往。”
桓公曰,“諾。”
即令中大夫王師北將人徒載金錢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
代王聞之,即告其相曰:“代之所以弱于離枝者,以無金錢也。今齊乃以金錢求狐白之皮,是代之福也。子急令民求狐臼之皮以致齊之幣,寡人將以來離枝之民。”
代人果去其本,處山林之中,求狐白之皮。二十四月而不得一。離枝聞之,則侵其北。代王聞之,大恐,則將其士卒葆于代谷之上。離枝遂侵其北,王即將其士卒愿以下齊。
齊未亡一錢幣,修使三年而代服。
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代國有什么出產?”
管仲回答說:“代國的出產,有一種狐白的皮張,您可用高價去收購。”
管仲又說;“狐白適應寒暑變化,六個月才出現一次。您以高價收購,代國人忘其難得,喜其高價,一定會紛紛獵取。這樣,齊國還沒有真正出錢,代國百姓就一定放棄農業而進到深山去獵狐。離枝國聽到消息,必然入侵代國北部,離枝侵其北,代國必將歸降于齊國。您可就此派人帶錢去收購好了。”
桓公說:“可以。”
便派中大夫王師北帶著人拿著錢到代谷地區,收購這狐白的皮張。
代王聽到后,馬上對他宰相說:“代國之所以比離枝國弱,就是因為無錢。現在齊國出錢收購我們狐白的皮張,是代國的福氣。您火速命令百姓搞到此皮,以換取齊國錢幣,我將用這筆錢招來離枝國的百姓。”
代國人果然因此而放下農業,走進山林,搜求狐白的皮張。但時過兩年也沒有湊成一張,離枝國聽到以后,就侵入代國的北部。代王知道后,大為恐慌,就率領士卒保衛代谷地區。離枝終于侵占了代國北部領土,代王只好率領土兵自愿歸服齊國。
齊國沒有花去一個錢,僅僅派使臣交往三年,代國就降服了。
參考資料:
《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
注: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華夏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管仲的著作今稱《管子》,內容涵蓋各種學術,是后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農家、兵家等等多家學術思想的源頭。
張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