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對糧食產量十分關注,唯有讓14億人吃飽飯才能確保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為此官方也出臺了各種措施,如劃定18億畝耕地紅線,任何人不能進行非農化生產,確保糧食耕作面積和果蔬種植面積,以保證農副產品的生產穩定。在農業的發展中,離不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對糧食產量十分關注,唯有讓14億人吃飽飯才能確保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為此官方也出臺了各種措施,如劃定18億畝耕地紅線,任何人不能進行非農化生產,確保糧食耕作面積和果蔬種植面積,以保證農副產品的生產穩定。
在農業的發展中,離不開農民的辛苦耕作,正是他們在農田的拼搏奮斗,才有了我國連續6年畝產1.3萬億斤以上的豐收,從而保證3大主糧的安全性。
然而,隨著經濟形式的轉變,農業因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而遭到了埋汰,不少農民走上了城市里,依靠工業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比起打工的收益,糧食產收就顯得微不足道,一畝地也才收入600元左右,除非種植的規模大,不然很難賺上錢。
在這一背景下,近年來土地的撂荒現象比較嚴重,農民的生產負擔加大。為了帶動農民的積極性,國家也出臺了多個惠農政策,如大豆玉米稻谷生產者補助,其對象是東三省、內蒙4地,其中黑龍江玉米補助38元/畝,大豆補助238元/畝,稻谷根據情況可領86元、136元/畝;吉林大豆可領450元/畝,稻谷可領168.96元/畝,玉米可領76-80元/畝。
還有休耕輪耕補助,其中輪耕補助多為150元/畝,而休耕補助在500-800元/畝;深松整地補助,可補助不超過30元/畝,如北京地區為25元/畝。
正是這些惠農補助,讓農民的種地成本縮減了很多,其收益也迎來了實際性的增加,很多農民的積極性也為此帶動起來。特別是在2020年,全國主糧價格上漲了40%以上,這讓農民的收益再次跟漲。
如今農民又迎來了好消息,7月份農民將領取“2筆錢”,直接發到一卡通中,但3類農民沒有資格領取。
一、耕地地力保護補助
每年的3-5月份,村干部就會挨家挨戶動員,要求農民申報耕地地力保護補助,可能大家對這個名詞有些陌生,其實它就是老農所說的“地補”,只不過2016年時官方將良種補助、農資補助、糧補三項合一,改為耕地地力保護補助,也就是“地補”。
而領取的對象為有承包權的農戶,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即便土地流轉出去,也會發放給承包戶,但流轉合同中說明另算。其補助的對象包括全部糧油作物、蔬菜、甘蔗、麻、木薯,而補助范圍是以最新確權的耕地面積為主。
在每年的3-5月份進行登記,到了6-8月份時這筆補助就會陸續打到農民的一卡通內。不過不同的地方領取的錢不多,今年中央財政下達了1200多億元,各省市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補助標準。
如新疆地區:冬小麥耕地補助220元/畝,春小麥補助115元/畝,青貯飼料耕地補助120元/畝,苜蓿耕地補助100元/畝,種植玉米補助18元,青貯玉米補助120元/畝,收獲籽粒補助18元一畝。
臨澤縣也下達了補助方案,該縣下達了3742.31萬元,畝補助為142.6元,戶均領取額為1142.42元。濉溪縣下達了16217萬元補助金,江蘇下達了60.24億元補助金,預計要不了多久就會下發到農民手里。
二、200億一次性補助
今年的農資行情可謂是一漲再漲,其漲幅較快,不少人暗暗叫苦。其中尿素從年初的1700元/噸漲至6月份的2750-2900元/噸。實際的尿素從 90元每袋漲至110元、120元、130元每袋,購買的越晚漲幅越大,而復合肥也從110元一袋漲至150元一袋。
鑒于種地成本太高,盡管糧食上漲,但農民并沒有因此而迎來更高的收益,反而因農資、柴油、人工成本上漲,種地負擔加大,收益減少。
在這一背景下,官方下達了200億元一次性補助,且要求盡快下發到農民手里,避免農民因負擔太多放棄種地。
三、3類人無法領取補助
1、撂荒的土地
今年6月份,農業農村部下達了通知,宣布對撂荒1年以上的土地,將不再發放惠農補助,而撂荒2年以上的,有流轉合同的直接無效,工作人員要及時調查撂荒原因,及時恢復耕地。
2、改變用途的土地
近年來,不少農民將土地轉變為設施用地,如溫室大棚、養豬等,這些是無法領取補助的。而對于發展林果業、綠色景觀的耕地,也無法領取補助,只有種植農作物、塑料大棚等才可申領補助。
3、“誰種地,誰補助”
除了“地補”是直接發放給承包戶,其他農業補助均符合“誰種地,誰補助”的原則,而官方也在探討“地補”補助給種植者的可行性。
如今的農業補助很多,只不過需要農民進行申請,因此大家一定要多了解政策,多和村委會交流,別錯過了補助金。
丁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