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善生的善生創作立場聲明:本文所涉配件,均來源于自購。個人觀點,有一說一,請放心食用~薩瓦迪卡,我是善生。一年一度的iPhone13系列配件指南,終于可以和大家見面了。從首發拿到機器開
本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善生的善生
創作立場聲明:本文所涉配件,均來源于自購。個人觀點,有一說一,請放心食用~
薩瓦迪卡,我是善生。
一年一度的iPhone 13系列配件指南,終于可以和大家見面了。
從首發拿到機器開始測試,買齊全部配件大概花了幾千塊錢。我會給到選購建議、數據實測和避坑建議,希望大家能給個點贊收藏~
文章大概會類似Talk的形式,給大家聊一聊這些配件選購。
大家可以善用標題功能,快速跳轉到你需要的部分。比如你想買充電器,直接點擊相應章節就行。
?????
首先拋出五個問題。
Part 1:
iPhone 13系列功率提升,各款型號選什么功率合適,有了20W還用嗎30W嗎?
我會實測相關的充電曲線,給出分析與購買建議,讓你不花冤枉錢。
Part 2:
手機殼不同訴求下的選購要點,有哪些我買完覺得不錯的殼子?
輕薄、手感、防摔三大類,我買了10個殼子,會和大家聊一下我的心得。
Part 3:
MagSafe無線充電,傳言說只有蘋果原裝20W能達到快充,真相是什么?
我會實測從18W到100W,告訴大家各功率檔位充電器,對蘋果MagSafe兼容性如何。粉碎謠言,大家沒必要花冤枉錢買蘋果20W。
Part 4:
好用的MagSafe生態配件
結合去年到現在的購買心得,聊一聊如何把MagSafe用舒服。
Part 5:
9塊9包郵或者更便宜的路邊攤貼膜,到底能不能用?
斥巨資從1688、拼多多、路邊攤和京東等買了多款不同價位貼膜,實測給你答案。
OK,我們開始
充電測試
我們知道iPhone 13系列功率又有了一定的提升,峰值功率可以摸到27-28W左右。
13 Pro實測
但值得注意的是,13和13Pro的峰值功率是在亮屏模式下測得,正常息屏狀態下,峰值狀態絕大部分時間都是20W。
而13 Pro Max,息屏狀態下就可以達到27W-28W的功率。
息屏充電曲線
▼ 跑了一組13 Pro的全程測試,可以看到系統抓取的峰值功率為24.97W,最大功率輸出維持時間大概是16分鐘左右。(測試狀態為10%起充,無論是測試還是自己用都不建議低于10%再充電)
回電曲線
▼ 全程回電曲線如下,10%起充,室溫20°C左右。
10分鐘回電30%、20分鐘回電50%、30分鐘回電66%,全程充滿需要93分鐘。這個過程復測了三次,基本一致。
全程回電速度相比去年12 Pro系列略慢了一丟丟,半小時回電速度在可接受范圍內。當然和隔壁安卓陣營沒法比,動輒100W、140W的快充,蘋果用戶很無奈。
亮屏充電曲線
基于這次13和13 Pro亮屏功率高不少的情況,我又跑了一組測試。
▼ 全程亮屏刷微博的情況下,電流電壓曲線如下。
可以看到在中低電量下,只要你使用手機,功率就會維持在峰值狀態。注意下圖紅框部分,峰值功率為27.95W。
充電器怎么選
所以問題來了,iPhone 13系列的充電器怎么選。
一句話總結:
13和13 Pro,20W充電器夠用了,手上有20W充電器沒太大必要換30W。如果經常邊充邊用,建議選30W。
13 Pro Max,30W優先選擇。
20W充電器市面上最多,30W相對價格會貴一點,感興趣的可以移步這里。
20W/30W的橫評,這篇很多朋友吐槽不詳細,今年會再更新一個版本。
▼ 下圖20W都可以買,看個人對體積、價格的敏感度。少了一個倍思20W,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從左至右依次是Anker Nano*2、Anker 安芯充、Aukey、Aohi、圖拉斯、麥多多、綠聯、ZMI、蘋果原裝。
一句話總結:
上圖充電器里,體積相差并不算很大,可以哪個便宜買哪個。
蘋果原裝可以買,相對第三方貴的并不多,體積也還可以接受。問了一些買原裝充電器的朋友,他們覺得幾千上萬都花了,順手帶一個原裝也可以接受。體積方面雖然比第三方大,但不太大就可以接受。
推薦的話,我喜歡體積更小的。最小的目前只有三家,Anker、Aukey和Aohi。Anker nano上市很久了,換殼更新了好幾個版本,看個人需求,安芯充不算迭代。
我推薦幾個吧( 以下只是我個人對于體積的喜好,沒考慮性價比)
20W充電器推薦
如果對價格敏感,選這個便宜的ZMI即可。但ZMI自從換血之后,研發明顯乏力和遲緩,只能吃老本了。
Anker nano
上市很久了,但市面上依然沒有體積比它更小的,所以可能一直沒找到迭代的理由...聊20W充電器,這個是繞不開的,無論你喜不喜歡它的定位和營銷方式。
Aukey
和Anker體積差不多,但價格看略貴。但這款也推出比較早,Aukey和Anker曾經還有段淵源。
Aohi
和上面兩款體積差不多的情況下,價格是最貴的。但優點是增加了三色呼吸燈,感興趣可以等個好價。
▼ 30W目前市面上值得買的并不多,主要也是這個檔位可選相對少一些。
下圖左起依次是aohi、努比亞方糖、Anker 超能充。
Anker和Aohi老生常談就不說了,Aohi最小,但和Anker都比較貴,說下努比亞吧。
努比亞方糖
這是我新買的一個,錯過之前好價原價買的,感覺損失一個億...59塊錢價格蠻好,體積沒有大多少,插腳可以折疊。 努比亞手機不行,充電器倒是還可以。關鍵是價格合適,和很多20W充電器差不多。
手機殼
這個類別,其實挺難推薦。因為也沒辦法數據量化測試,所以只能聊一下我個人的主觀感受。
手機殼大致可以分為防摔殼、Apple原裝、透明、極致輕薄幾大類,我到現在基本買了十幾個殼子,經常用的也就下面這10個。
Apple原裝殼
蘋果原裝的我每年都要買很多,對它們就是又愛又恨吧。三款殼子都有很好的不可替代性,但各自缺點又相當明顯。
透明、硅膠和皮殼,都是MagSafe的。如果你買了官方殼又不用MagSafe,其實蠻浪費的,畢竟你花了這個錢。所以建議買官方殼的朋友,看一下后面的MagSafe部分。
蘋果 透明殼
399的價格真的很貴,但你又找不到可以平替的第三方。第三方渠道或者拼多多是個好選擇,目前價格基本在200+,后面會再便宜一些。
TPU+PC雙材料,也就是橡膠邊框+塑料背板雙結構。蘋果把不同材料的融合做的近乎完美,你很難發現合模的痕跡。
缺點是按鍵很硬,手感是三款官方殼里最差的。而且今年我買三個了,2個都出現了按鍵嘎吱響的問題。如果發現你買的也是,及時聯系換貨吧,很煩人。
下巴不封邊,摔落的話大概率邊角碎裂。我已經摔爛了一個了,這是買的第三個...而且還要防止邊框磕花。
蘋果 液態硅膠殼
液態硅膠不是什么稀奇的名詞了,第三方很多,但能打的一個沒有。別聽什么博主吹自己的貨有多好,一樣是工廠拿的貨,買了對比下你就知道了,只是價格便宜而已。
今年買了苜蓿草色,實物比照片略亮麗一點。我只吃過木須肉,還真不知道苜蓿草是什么。
新的手感很好,按鍵介于官皮和透明之間,略硬一丟丟,可以接受。
我為啥說新的手感不錯的,因為這玩意太容易打油了,如果你手汗比較多,建議慎入。右邊藍色的很明顯,油膩感很重。使用MagSafe時間久了的話,中間圓圈也比較明顯。
所以蘋果的硅膠殼就是勝在顏色亮麗,材質來說對手汗人群很不友好。
今年內襯工藝稍有些變化,MagSafe里層沒有了外層材料。
蘋果 皮殼
449的價格挺貴的,但是吧,市面上你又找不到第二個替代品。
今年我買的金褐色,顏色相對亮一些,其他顏色都太難看了。細看的話,可以看到使用了一段時間,背部已經出現了打油痕跡,手汗黨沒辦法。
底部邊角也有染色情況,但這都是真皮特性。怕水怕汗怕染色,看需求購買吧。不過蘋果皮殼的手感,我一直覺得是所有材質里最棒的。按鍵也很舒服,官方三款里最舒服的。
對比下去年的花菱草,今年顏色好像也只有金褐色能買了。不過淺色相對磨損的時間會快一些,非藝術家的話其實也不用糾結。
沒有出任何意外,和去年一樣,一星期頂框就開始脫皮。
防摔殼
防摔殼是很多人的需求點,目前市面上其實可選的就那么幾個牌子。
我提前買了決色的,又新買了個UAG。
決色 SHIELD防摔小彩殼
決色的SHIELD,可能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個防摔殼了, 顏色選的是極光系列。
決色應該是近兩年勢頭很猛的配件廠商,除了蘋果,還適配了小米、華為等機型,這在防摔殼品牌里是不多見的。
SHIELD是決色產品線里的主打系列,在兼顧防摔的同時又不會過于厚重。而且這個極光系列的顏色也很好看,在不同光線下會有著漸變效果。
其實殼類產品,已經過了單純功能性的時代,消費者更多的訴求是要兼顧美觀和個性。極光配色我選的還可以,真機到手后也和遠峰藍非常搭。
多結構一體化設計,邊框是合金吸能框架、四角做了防撞氣囊。氣囊凸起程度不高,比UAG那種直男式邊角好看多了。
透明背板,也更能體現遠峰藍的質感。
背板的透明度不錯,很通透,和蘋果官方透明殼差不多。
雖然是多結構內在,但整體厚度控制的不錯,戴上之后并不會感覺笨重。側面的靜音按鍵開孔很大,方便撥動,這點比蘋果官方殼做的要好。
正面邊框略高出屏幕,在落地的時候可以有效緩沖沖擊力。
UAG 探險者
UAG是繞不開的防摔殼牌子,我一直覺得不太好看就沒買。上次很多人說,我就買了個白色的探險者,也算是我能接受的外觀。
但是京東買的開箱就是彎的,不知道是不是個例......不過不影響用,裝上手機之后背板會變直。
下面兩個開孔沒想明白是什么意思,也許是散熱?但是時間長了這里就容易進灰。
我現在貼的是hoda 0.33的膜,探險者裝上之后會頂膜。很奇怪,問了另外的朋友沒有發現頂膜的情況。
剛好膜碎了,換了張摩可的0.33康寧,頂膜問題消失了。
輕薄凱夫拉
除了防摔殼,很多人喜歡極致的輕薄。那我就要推薦下凱夫拉殼子了,材質上來說是最適合最輕薄殼的。
因為凱夫拉是世界三大高性能復合纖維之一,可以兼顧極致輕薄、出色手感和保護效能。因為柔韌性出色,所以很多防彈衣也采用了這種材質。在數據線領域代表極致耐用,通常在線芯里面加入,作為加強筋存在。
PITAKA 凱夫拉保護殼
凱夫拉保護殼有幾家出貨量大的,但我每年都會買一個PITAKA。論研發和產品線豐富程度,PITAKA在業界可以排在前幾位了。
這款分為磁吸和非磁吸兩個版本,我為了極致的輕薄,所以就買的這款非磁吸的細紋款。
因為采用了600D的稀缺凱夫拉材質,所以自然良率很低。而且加工工藝很復雜,很多人詬病到手的凱夫拉殼子做工不好。
PITAKA這兩年我都有買,目前沒有發現工藝問題。模具很準,邊緣也沒有毛邊之類的情況。600D的凱夫拉紋理很細膩,成本也要更高一些。
重點來了,這個殼子只有9g,比常見的殼子都要輕上很多。
今年的遠峰藍搭配PITAKA這個細紋凱夫拉也挺好看的,手感很接近裸機。畢竟9g其實不太有重量感知,加上直角的邊框也和iPhone保持了一致。
因為材質非常的薄,所以MagSafe也是可以吸上的,只不過相比內置MagSafe模組的磁力也弱一些。如果想要磁吸,也可以購買PITAKA的磁吸款,他們也做了很多磁吸的生態配件,比蘋果的更豐富。
按鍵采用了開放式設計,自然不會有按鍵偏硬的問題,直接就是原機的手感。
透明全包殼
我個人是偏愛透明殼的,每年都要買好多。但透明殼的門檻不高,市面有很多現成的公模方案。
但要想把透明殼做到高水準其實是很難的,如果說蘋果透明殼是天花板的話,那么第三方殼子里的天花板就是Power Support。
這個日本的品牌專注透明殼很多很多年了,我是從iPhone 6時代入坑的,一直用到了現在,每年照例都會買。
這是市面上可能僅剩的做全包硬殼的大品牌了,且買且珍惜吧,因為工藝和材料要求極高。
通透的背板,也是最能體現iPhone質感的殼子。
透光度看一下,整個殼體非常的通透。
當然透明殼會有些良率的問題,看之前文章也有朋友反饋。我買這個倒是沒什么問題,準備雙十一再去買個送人。
按鍵都單獨開槽,不會存在按鍵偏硬的問題。和手機貼合度應該是目前市面上最高的一款,拿在手里會有裸機的手感。
仔細看的話,里面做了很細微的點狀處理,只有湊得非常近才能看到。這其實就是Power Support經典的設計,在不影響透明視覺效果的同時,可以有效避免透明殼帶來的水紋或者彩虹紋的問題。
重點Power Support還是全包的,比蘋果不封邊的透明殼更能保護底框。
一起買了透黑色,本來沒報什么希望卻意外的好看。這個顏色會變成一些類似灰色和黑色的合體,遠峰藍裝上去又會有一些細微的紫色。
最重要的是這個配色是磨砂材質,如果你害怕透明殼沾染指紋汗漬,那買這個磨砂款透黑就可以。
switch easy透明磁吸殼
這款本來沒打算買的,上次有幾個朋友都評論說這個,就買了回來。
買的磁吸版本,也有非磁吸可選。當然這不是MFM認證的,所以磁吸模組就是祖國版了。
對比一下蘋果的MagSafe透明殼,MagSafe模組樣式不太一樣,整體也沒什么精細度。
邊框相比Power Support會厚不少,四角做了防撞氣囊。當然你想兼顧防摔的話這樣會好一些,不過缺點就是少了精致感且比較寬大。
什么是缺少精致感呢,看下圖你就明白了。
而且這個殼子攝像頭保護圈凸起很高,和MagSafe Duo或者磁吸支架的兼容度更差了。
好一點是充電動畫還是有的,就是不知道后續蘋果會不會封掉。
MagSafe無線充電
首先明確一點,今年13系列MagSafe充電功率,差不多還是峰值18W+。
充電頭網之前測試,好像是說除了蘋果原裝20W之外,其他第三方充電器摸不到峰值功率。(記不清楚了,大概是這個意思)
其實是因為MagSafe協議握手的問題,蘋果到現在都沒解決。去年我在MagSafe答疑解惑里就說了,沒想到今年還這樣。
簡單說就是當你反復測試多個充電器為MagSafe供電、或者忽然拿下來再放上充電,也就是結束MagSafe充電這個動作后,需要把手機休息幾分鐘,此時再次接入充電器即可觸發最大功率。
實測我手上的20W、30W、65W、100W規格充電器,均可以正常觸發MagSafe的15W。
電流表端顯示18W左右,去除掉無線充電不到20%的損耗,差不多就是蘋果標定的15W無線快充規格。
▼ 圖拉斯20W,正常觸發。
▼ Aohi 30W,正常觸發。
▼ ZMI 20W,正常觸發。
▼ 小米65W,正常觸發。
▼ 倍思65W 2C1A,正常觸發。
▼ 閃極100W 3C1A,正常觸發。
▼ ZMI和蘋果18W,觸發失敗。
所以大家用MagSafe充電器的話,隨便買20W或者以上PD充電器均可,沒必要去買蘋果原裝20W。
MagSafe生態
從去年開始iPhone的新特性,一年過去了,大家的接受度似乎并不高。
其實MagSafe你可以看做是一個生態,想要用的舒服,就要有不錯的配件來支持這個體驗。
下圖是幾個我常用的MagSafe配件,涵蓋了不同的場景。有蘋果的,有親兒子貝爾金的,也有第三方的。
所以以下論點和體驗描述,也算是我這一年來的心得吧。
MagSafe 卡包
因為磁吸的特性,卡包可能是大家接受度最高的了。
我常用的是蘋果官方卡包和MOFT。
蘋果 MagSafe卡包
這款剛剛更新了,現在可以支持定位和查找了,記得千萬買新款。
我買這個吧,純粹是因為好看而已。日常用的時候并不多,出差我更愿意帶支架功能的卡包。
不算厚,所以最好就放一張卡。兩張的話,里面那張會不好拿出來。注意這個卡包是做了磁屏蔽的,你刷門禁門卡還是要把卡從里面拿出來。
MOFT MagSafe卡包
MOFT一直主要做支架生態,屬于一招鮮就吃老本,從筆記本支架后就沒什么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了,萬變不離其宗。
我買的時候還以為這是MOFT原創,直到我看到了星巴克的卡包...
我買時候只有咖色和黑色兩款,看剛出了個花菱草,喜歡的可以看看。
做工就一般吧,朋友的縫線已經斷了。
這個卡包的好處就是可以當支架用,不管是Pro還是Max都可以掛的住。
說起來也有意思,蘋果很貴的卡包我沒用過幾次,反倒是這個便宜的支架卡包經常帶著出差。
你們看我出門必帶的,一定有這個卡包。放個酒店門卡,身份證過安檢什么的挺方便。
高鐵飛機或者酒店床頭,也可以橫置看電影或者比賽。
MagSafe 電池
磁吸特性,也帶動了移動電源的形態變化。第三方出了很多MagSafe移動電源,但其實都不算完美。
兼容最好的,那自然是蘋果自己的這款,13 Pro的攝像頭也不會遮擋到。
動畫也好看,系統里可以直接看到電量。
但槽點是這玩意和MagSafe一樣充電并不快,只能說日常應急可以用。外觀當然是很好看的,重量113g還可以,這可能是我買這個的唯一原因了...
磁吸力度非常大,可以秒殺所有第三方MagSafe移動電源。
給MagSafe電池供電的同時,它還能繼續給手機充電,看了下功率是5.3V/2.9A 12.1W,很奇怪的檔位。我沒仔細測試,對這玩意不抱什么希望。
但這樣用的話,線材接口會非常的熱,就是你小拇指的位置,甚至已經有些燙手了。
熱成像儀看了下,電池接口和數據線接頭位置,雙雙破了40°C,這還是室溫20°C左右的情況下。
第三方MagSafe移動電源電源
買第三方移動電源,13 Pro用戶注意下是否遮擋攝像頭。另外要注意磁吸是否牢固,能不能快充輸入。
比如Anker這個,磁吸沒有原裝強,而且會遮擋13 Pro攝像頭,重點是自己輸入也僅僅5V1.5A......
之前魔狐的江總送了我個大容量MagSafe電源,好像是過年的時候。我偶爾會用,這次就一并拿出來聊一下。
一萬毫安時,自帶屏幕和功率計。
USB-C、Lightning、USB-A接口配置。蘋果Lightning接口有點意思,市面上很少看到這樣的產品,你可以直接拿C-L線給它充電。
USB-C輸入5V/3A、9V/2A,Lightning輸入 5V/2.4A、9V/2A。
輸出就是AC雙口5V/3A,單USB-C 5V/3A、9V/2.2A、12/1.5A。
充電的時候可以通過屏幕直接看到功率。
因為容量比較大自然會有些沉,所以還附帶了一個引磁片,可以吸附在手機和移動電源之間。
雖然移動電源本身就帶磁吸了,加了引磁片會更牢固。
無線充電是Qi協議,所以功率就是5W。因為13 Pro的攝像頭問題,所以吸附充電的時候只能豎置了。
MagSafe 有線輸入移動電源
既然MagSafe發熱大導致無線充電功率慢,那么有沒有可能只要磁吸,然后采用有線充電呢?
還真讓我找到了,我當然要買一個回來。名字是Fitease,但不是天貓店就不放鏈接了
它是通過MagSafe磁吸到手機背面,然后一根面條扁線給手機有線充電。外形不好看,還設計了那么大一個Logo,顯得很廉價。
看起來很完美的方案,但可惜這廠家沒好好做。
輸入5V2A,輸出5V/1.6A。沒有快充的輸入輸出,我買的時候太高興了就沒注意......配件吃灰大軍再添一員。
重量倒是控制的不錯,只有84g,不過只有4030mAh。
但即使很輕,磁吸依然拉胯,碰一下就很容易掉......搞不明白那么多好評是哪里來的。
當然湊合的話也能用,起碼比MagSafe無線充電要快,畢竟第三方也都是5W功率。
MagSafe支架
支架可以分為兩類,臥式便攜和立式桌面。
便攜的我只推薦MagSafe Duo,買其他的都是浪費錢。當然也可以選擇一些祖國版,只要一百多塊錢,你不介意做工和充電功率的話。
之前詳細解析過,感興趣的跳轉到這里看吧。
立式支架的話,我買了三個。去年12發布時候隨便買了個公模便宜貨,現在已經不知道扔哪去了。
這類支架都是MagSafe充電器的支架,因為MFM開放認證太慢了,把充電器塞進去就好。但下圖這個便宜貨太輕了,做工差就算了,取手機經常能把底座拿起來。
那MagSafe支架能干什么呢?除了日常隨手充電以外,下圖也是正確姿勢啊朋友們。
Twelve South MagSafe支架
價格有些貴,但是我最喜歡的一個MagSafe支架了Twelve South也是官方合作品牌,你在蘋果店里也能找到同款。
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