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健康時報記者王振雅孔天驕)治療農藥中毒的氯解磷定,政府招標掛網價從一盒48.8元暴漲至1017元;用于斷指再植的鹽酸罌粟堿,從9.4元暴漲到349.9元;治療胃腸解痙及胃動力的針劑阿托品注射液,從1.8元漲至58元;一瓶用于心臟急救的常用
(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 孔天驕)治療農藥中毒的氯解磷定,政府招標掛網價從一盒48.8元暴漲至1017元;用于斷指再植的鹽酸罌粟堿,從9.4元暴漲到349.9元;治療胃腸解痙及胃動力的針劑阿托品注射液,從1.8元漲至58元;一瓶用于心臟急救的常用藥硝酸甘油片從4元多猛漲至60多元……
究其背后原因則為:原料藥價格上漲。據知情人士透露,原料藥上漲與企業壟斷相關。
每天都有藥品在漲價
“我們每次進貨幾乎都會有漲價藥品。”北京市通州區一位藥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漲價的常用藥多得數不清。
健康時報記者根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多家成品藥廠家藥品價格及政府招標網等綜合整理發現,常用藥、低價藥“火箭式”漲價成為常態。
阿莫西林由4元/盒漲至18.14元/盒;降壓0號由28.8元/盒漲至45元/盒;甲硝唑由1.26元/盒漲至12.05元/盒;甘草片從6.2元/瓶提高到了16元/瓶;復合維生素B一小瓶價格原是1.5元/瓶,現在是10.5元/瓶。
用于改善和調節神經功能失調谷維素片價格由3.9元/瓶漲至8.8元/瓶。硝酸甘油片劑(0.5毫克*100片)和注射液(10毫升),價格已分別從去年的約4元、20元,分別漲到了約60元和110元。
部分制藥企業也隨之發布漲價公告。
2018年3月1日,佛慈制藥發布公告,公司根據藥品生產成本和市場需求情況,決定自2018年3月1日起對100多個產品進行全線提價,出廠價平均上調17.6%,零售價也將做相應調整。
2018年10月17日,華北制藥發布公告稱,上半年公司的頭孢類抗生素產品、硫酸鏈霉素及相關產品、阿莫西林、氨芐西林等產品價格和銷量均有所上漲,隨之毛利率也有所增加。
針對藥價上漲,北京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師陸紅柳認為,會對患者使用產生一定影響。如硝酸甘油,是治療心絞痛的急救藥,若漲價或者短缺都會對患者產生不利影響。
原料藥漲價
影響千億成品藥市場
購買不到原料藥、原料藥漲價導致終端市場漲價、甚至停產的態勢已非常明顯。
健康時報記者致電華潤三九、石藥集團、成都倍特、北京益民等企業反映,很多成品藥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原料藥價格的上漲。
“藥品漲價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原料藥漲價,一些商人為牟取暴利,非法壟斷藥品原料造成的,導致我們制藥企業生產成本上漲,上游原料藥漲價后,直接影響下游普藥生產成本的驟然上升。”北京益民有限公司質量部負責人蔡輝稱,當部分品種只賠不賺時,藥廠就做不下去了,過去很多藥效好的低價藥近年來逐漸消失。很多中小藥廠甚至因此關閉,都有這方面原因。
“多數是因為原料藥上漲,導致我們的藥品也上漲。”安徽艾珂爾制藥市場部齊先生說,一些商人非法壟斷藥品原料,導致我們這些沒有原料的藥企無法正常生產藥品。比如撲爾敏、異煙肼等原料藥,有部分價格從一公斤2千元上升到5萬元。
而導致原料藥漲價的原因,又有多個方面。
原料藥生產屬于高污染行業。近年來很多企業由于受到環保壓力,企業相關生產設備更新等也是增加了企業的資金投入。其次就是流通成本的上升,藥品批發企業為了滿足相關流通政策要求,不得不將批發價格調高。
另外,我國成品藥有約1500種原料藥,但其生產僅掌握在少數的生產企業手中,其中50種原料藥只有一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可以生產,44種原料藥只有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只有3家企業可以生產。當原料藥形成事實上的壟斷,價格暴漲就有了現實支撐。
此外,目前國家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即藥品從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此舉目的是為了壓縮藥品流通環節,但也導致藥品生產廠家話語權增加,廠家要求配送公司必須漲價才能供貨。
多省市藥品棄標、撤網等事件高發
健康時報記者查詢發現,各省市相繼出現棄標(自動放棄中標)、撤網(因不符合相關要求、降價不符合標準,出現違規等,撤銷藥企的藥品掛網資格)現象。
2019年4月26日,甘肅省公共資源交易局發布《關于對申請撤廢藥品取消中標掛網資格的通知》(第25批)甘交易醫字〔2019〕49號。頭孢克洛膠囊、硝酸甘油片、乙酰谷酰胺注射液、皮敏消膠囊等14個常用藥撤網,其原因是生產線改造、成本上漲、原料短缺等。而此次棄標(撤網)的硝酸甘油、地氯雷他定、頭孢克洛,也都在甘肅撤網榜單上。
2019年5月9日,寧夏公共資源交易網發布《關于公示擬取消部分生產企業藥品中標(掛網)資格的通知》。通知稱,經研究并經專家論證,擬同意部分企業提出的對有關藥品的廢標(撤銷掛網)的申請。涉及119個藥品,包括:硝酸甘油、二甲雙胍、藿香正氣丸、強力枇杷霜、多西他賽、馬來酸吡咯替尼片等119種藥。
2018年11月7日,遼寧省下發《遼寧省易短缺藥品2018年第3號預警預報的通知》。其中有15個藥品企業因原料、企業生產線改造等原因而造成產能不足;6個藥品企業自述由于采購不到原料而停產;2個藥品以原料藥價格上漲、中標價格低為由不能正常供應。
2018年1月23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發布《關于公布2017年上海市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中標藥品動態調整結果的通知》,經動態調整后,上海市場新納入了621個產品,同時有381個藥品放棄了中標資格。381個棄標產品中,齊魯制藥、華北制藥、恒瑞醫藥、莎普愛思等企業赫然在列。
北京益民藥業質量部門負責人蔡輝稱,不到萬不得已,企業一般不會棄標,棄標可能會留下“不良記錄”,甚至面臨踢出當地市場2年的處罰。而一旦棄標,也往往意味著全國性的斷供。
原料藥廠家捆綁兜售、壟斷抬價,讓眾多成品藥企業“敢怒不敢言”。
撲爾敏作為感冒發燒類藥品的原料藥,上漲至2萬/公斤,讓千億成品藥企業受到影響,集體漲價。
“現在國內只有一家企業生產撲爾敏。”國內某維C銀翹片生產廠家原料采購總監陳先生向記者吐苦水,撲爾敏現在基本在市場上買不到了,原料廠家要求企業跟他簽協議,協議價格是800元/公斤,但實際卻是按照2萬/公斤。
盡管在2019年1月2日,湖南爾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與河南九勢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其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市場的支配地位,密切聯系,相互配合,實施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兩家企業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罰款1243.14萬元。但對于此次處罰,陳先生告訴記者,“罰款太少,也就等于爾康制藥賣1噸的藥品。”
記者致電湖南爾康制藥銷售人員唐先生,該原料銷售人員稱,撲爾敏目前800元/公斤。前段時間撲爾敏原料藥價格已經從400元/公斤漲到約2萬元/公斤,在輿論壓力下,涉事廠家才宣布價格調整為每公斤800元。但陳先生介紹,即便在企業受到處罰后,如果不按照2萬/公斤購買,廠家就以限量排期為由不給發貨。想發貨只有兩個辦法:1、2萬/公斤購買原料后藥品漲價讓消費者買單。2、800元/公斤購買原料,但需簽訂利潤分成協議。
“這就是綁架企業。我們的藥品是幾塊錢的低價藥,在廣大的農村有很大的市場。”陳先生說。
“解決藥品短缺必須對原料藥生產廠家進行管理。”蔡輝告訴健康時報記者,若原料藥問題不解決,很多藥品只會越來越被壟斷。
蔡輝建議,近年來我國環保執法力度的加強,首先應對一些原料藥生產廠家在環保等政策應逐步加強管理,不應一刀切一關了事,同時建議,扶持一批不參與壟斷的企業。
2017年6月,原國家衛計委、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食藥監總局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要求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強化藥品及原料藥市場監管,依法查處哄抬價格和壟斷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意見》要求,實行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分類精準施策。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2018年9月寧夏藥招辦發﹝2018﹞19號《自治區藥招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擴大全區公立醫院短缺藥品監測范圍的通知》要求,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短缺藥品的供應保障,負責本轄區短缺藥品監測工作的監督管理、培訓指導、審核報送、數據分析等工作。定期統計匯總報送本轄區短缺藥品監測哨點數據,分析短缺原因,提出應對措施。
為遏制違法漲價、惡意控銷等行為,國家發改委2017年11月還曾發布《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
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捏造、散布漲價信息,推動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價格過快、過高上漲,擾亂市場價格秩序;大量囤積市場供應緊張、價格發生異常波動的短缺藥品和原料藥,推動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價格過快、過高上漲,經價格主管部門告誡仍繼續囤積;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等,均屬于《價格法》所禁止的行為。
“希望在多方舉措下,藥價能有效控制下來。”蔡輝期望。
相關閱讀:國家應對
主要目標:2017年6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國務院國資委、工商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和短缺監測預警信息資源的共享共用,建立成熟穩定的短缺藥品實時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構建短缺藥品信息收集、匯總分析、部門協調、分級應對、行業引導“五位一體”工作格局。
處罰措施:2017年1月,國辦發〔2017〕13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中第十二條提出,對虛報原材料價格和藥品出廠價格的藥品生產企業,價格、食品藥品監管、稅務等部門要依法嚴肅查處,清繳應收稅款,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強化競爭不充分藥品的出廠(口岸)價格、實際購銷價格監測,對價格變動異常或與同品種價格差異過大的藥品,要及時研究分析,必要時開展成本價格專項調查。
應對辦法:2018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下發《關于組織開展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實現100種小品種藥的集中生產和穩定供應。2019年4月,《關于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相關工作情況介紹——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4月16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材料》提出,工信部牽頭組織認定三個聯合體作為小品種藥集中生產基地,可保障大約60種易短缺藥品的穩定供應。
編輯:鄭新穎
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