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丨文史探索家編輯丨文史探索家1993年5月26日,從北京出發的一輛列車里,一群面目狠惡的人正在朝著四周的乘客看去,而這些乘客們現在還不知道接下來的他們將承受什么樣的慘劇……直到列車到站,車內的恐怖景象才被傳出,我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立刻報告給
文丨文史探索家
編輯丨文史探索家
1993年5月26日,從北京出發的一輛列車里,一群面目狠惡的人正在朝著四周的乘客看去,而這些乘客們現在還不知道接下來的他們將承受什么樣的慘劇……
直到列車到站,車內的恐怖景象才被傳出,我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立刻報告給了中央,中央震怒,立刻下令進行跨國追捕。
這輛列車上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劫匪要在從北京出發的列車上進行洗劫?這些作案的劫匪結果怎么樣了?
一,國際列車
1993年,為祖國而奮斗的人們偶爾會聽到一個傳說:在北京有一輛能夠讓你一夜暴富的列車,那里充滿著機遇和金錢,等著淘金者前來發掘……而這輛列車正是k3/4。
k3/4是一輛從1959年就開始運行的國際列車,由北京出發經過六天的路程最終到達俄羅斯首都莫斯科。
而現在的這輛列車上,坐滿了充滿野心的“倒爺”,他們帶著大量的貨物和現金,只因為向俄羅斯跑一趟,就能賺上萬元。
九十年代初期,俄羅斯的人民對于生活物資需求很高,但那時的俄羅斯正注重于重工業,在這種需求下,擅長輕工業的中國境內出現了很多被稱為“倒爺”的人,他們看準商機,攜帶大量的商品處境前往俄羅斯進行售賣。
在中國賣100元的夾克,在俄羅斯能賣到800元。這種暴利是其他工作無法相比的,那時的北京平均工資只有三百元,房子都只有一千多一平方。而最重要的是,賺取這些上萬元鈔票的代價僅僅是一張前往俄羅斯的車票。
但這樣暴利機遇的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由于那個年代的中俄兩國合作機制并不完善,在k3/4從北京出發到達中國邊境線最后一站二連浩特的時候,由于無法跨境執法,我國乘警就會在這里下車。
而這段時間內,俄羅斯和途中蒙古國的警察都不會上車維護治安,只有列車員發現違法事件并且向地面進行通報的時候,才會有警察上車進行執法。但俄羅斯的警察一般情況下也懶得管別國乘客的糾紛。
這意味著,這輛列車在境外行駛六天時間內,列車上即沒有乘警,乘客也都多數帶著大量現金,美元,盧布和各種商品。
有人賺錢,就會有人眼紅。
在這種情況下,多股犯罪團伙很快在這個法律夠不到的地方滋生了出來,其中最為有名的四大搶劫團伙多數由北京人組成,他們會在列車在北京準備出發前物色好獵物,并且在境內與他們進行攀談聊天,打聽他們的資金情況。
在列車駛離中國之后,不約而同地對受害者進行洗劫。隨著小案頻發,但沒有人制止的情況下,這些犯罪團伙的手段也越來越惡劣……
二,絕命六天
1993年的5月26日,國際列車k3/4從北京朝著莫斯科出發,天色漸晚之后,列車從二連浩特出關來到了境外。茫茫夜色下,列車內的乘客并無倦意,來自俄羅斯的金錢誘惑正讓他們遐想聯翩。
就在這個時候,一伙人正悄悄前往列車駕駛室,他們嫻熟地控制了列車長和駕駛員,將列車通訊系統進行了關閉。
隨后他們大張旗鼓地走到車廂內,在所有乘客有些疑惑的目光中掏出了自己的尖刀,棍棒和瓦斯槍。
“搶劫!都不許動!”
劫匪兇狠的聲音打破了所有人的疑惑,一個女乘客坐在車廂的角落有些害怕地看著四周,只見四周無人反抗,所有人都忍氣吞聲的坐在車上,等待眼前的劫匪進行搜身。
這伙劫匪一共10多人,所有人的臉上都流露著殘忍淫邪,每當乘客有些不配合的時候,棍棒尖刀會毫不猶豫地朝著乘客的身上打去。乘客的鮮血和哀嚎聲不時在車廂內回蕩,最終消散在蒙古國草原的軌道上。
劫匪毫不顧忌地在各個包廂進行搜刮,對于這些劫匪來說,沒有警察就等于說這些現金和貨物在等著自己來取。
看到四周的乘客都已經膽怯的將現金拿了出來,此前在角落的女乘客也害怕的將自己身上有價值的物品拿了出來。但就在劫匪走到這個女乘客身邊的時候,劫匪的手卻沒有伸向女乘客手中的現金……
劫匪的行為在無人制止下越加過分,他們喪盡天良的將車廂內的人群進行攻擊,侮辱。
27日,列車到達了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十多個劫匪迅速下車離開了。但與此同時,由朱興金,趙金華帶領的兩幫搶劫團伙繼續走上了火車。
他們在列車啟動之后毫不猶豫地進行了洗劫,但洗劫剛剛開始,他們就發現眼前的乘客都在聲稱已經被搶劫過了,沒有東西可搶了。
這讓兩伙搶劫團伙格外憤怒,他們走到乘客的車廂內,在他們的衣服內搭里,鞋子的襪子內又找到了不少現金。而這也讓乘客遭到了不少毒打,這些搶劫團伙比上一波更加殘忍,他們毫無理由便毆打乘客,對女乘客進行搜身的時候,明目張膽的進行侮辱。
從蒙古國到俄羅斯境內一共有三天時間,而這三天時間內,車廂內仿佛地獄一般,絕望彌漫在所有人的心底……
隨著列車的不斷行駛,終于離開了蒙古國到達了俄羅斯境內。
但讓乘客更加絕望的事情是,k3/4列車上又有搶劫團伙上車了。
在這伙劫匪中,他們的頭目叫做牛頓,他正好與車內的朱興金,趙金華認識。
趙興金,趙金華團伙此時正在列車前頭,從前往后洗劫,牛頓便從列車后方,由后向前進行洗劫。
雖然乘客身上已經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牛頓等人還是要盡力榨干他們的最后一絲價值,他們洗劫著所有能夠帶走的東西,絲毫不考慮乘客到站之后怎么生活下去。
在這過程中,曾有乘客鼓起勇氣拼命從列車車窗中跳了出來,他不愿意再待在列車上,但他沒有想到的是,現在的k3/4列車已經完全被劫匪所控制。
他們立刻停下了列車,派人追上了乘客,不停地用尖刀和拳頭毆打著逃跑的乘客,直到劫匪感覺已經盡了興才停下來。
最終,在無止境的毆打,洗劫,和侮辱中,k3/4列車終于到達了旅程的終點,莫斯科。
三,跨國抓捕
多名乘客在到站之后,立刻前往了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進行了報案,隨著乘客的描述,列車上發生的一幕幕被重現出來,受害乘客已經全身布滿血跡和傷口,他們不愿意再忍氣吞聲下去了,就算遭到報復也要說出來。
6月3日,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立刻通過密函的形式將這里的情況報告給了中央。
6月6日,北京鐵路公安局和鐵道部公安局進行了緊急的會議,隨后,在北京鐵路公安局副處長程亞力的帶領下,九個神秘人在6月9日悄悄登上了k3/4列車。
警方猜測,既然劫匪多次在列車上作案,肯定不會輕易放棄這輛列車,程亞力和其他八人在列車上扮演成普通商人,準備追捕歹徒。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和中國合作制度不完善。
中國警方無法攜帶武器出境,這讓警察的安全沒有保障,程亞力想到了搟面杖和彈簧鎖等東西,雖然比不上槍支,但好歹具有殺傷力,能夠威懾劫匪。
但程亞力想象中的對抗沒有出現,早在他們上列車之前,他們已經被識破了身份,現在的列車無疑十分安全。
程亞力等人一路來到了莫斯科,此時的程亞力已經認識到他們被發現了,要在他國境內進行偵查,不能在明晃晃暴露位置了。在前往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的時候,程亞力等人故意從后門走了進來,沒有從前門進入,借此躲過了搶劫團伙的視線。
但這次行動也引起了搶劫團伙注意,他們立刻隱藏了起來,在很長時間之內都沒有繼續作案,案件一度陷入了絕境。
程亞力決定先由四大搶劫團伙中的苗炳林入手,他們發動所有警力尋找著苗炳林團伙的消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警方此前從苗炳林的手下洪小強入手,跟蹤抓捕后從他口中得知了苗炳林藏身的地點。經過不斷的偵查,程亞力很快發現了四大搶劫團伙中苗炳林的蹤跡。
隨著警方的抓捕,四大搶劫團伙中的苗炳林首先落網,頭目落網,剩下的團伙也逐漸被警方所發現并且進行追捕。從6月9日到10月份,足足60個主要的嫌疑犯被抓獲。
在這些嫌疑犯中就包括朱興金,趙金華,和牛頓,這三個人正是在k3/4列車上對乘客進行無底線的洗劫的團伙頭目,警方很快對這些嫌疑犯進行了引渡回國。
在警方不斷地審訊和報案乘客的辨認下,最終幾個頭目都低頭認罪,在1994年的時候,60多個嫌疑犯接連被判處刑罰,其中有三十一個人被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十四個人被判處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多名嫌疑犯的落網,暫且可以安慰乘客的心,但依然有一些犯罪嫌疑人發現了警方的追捕,立刻逃脫隱藏了起來。他們離開了被警方布查的俄羅斯,前往歐洲各國,中國各地進行隱藏,試圖逃過法律的制裁。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管剩下的犯罪嫌疑人逃脫到哪里,最終都會被警方發現。
2011年7月2日,一個神色慌張的人在首都機場辦理出境手續的時候被抓獲,經查詢此人為“中俄列車大劫案”中進行團伙搶劫的重要人員宗立勇。
在那年列車上作案之后的宗立勇,自知無法在俄羅斯境內逃亡,亡命天涯在歐洲各國,最終在2006年的時候回到了中國。他平時的時候也不敢去找工作,一直靠著賭博生活。
被抓獲前,他想要前往澳門賭博,但沒想到辦理出境手續的時候,隱藏多年的宗立勇還是露出了馬腳。
在填寫出境卡的時候,平常都寫著假名李勇的宗立勇,鬼使神差地寫上了自己的真名字,邊檢民警進行檢查的時候發現了端倪,同時聯想此前宗立勇在機場東張西望的神情。
民警立刻將宗立勇的名字在系統內繼續查詢,最終發現了宗立勇是通緝犯。
被抓捕前,宗立勇激烈地進行反抗,但是沒有任何用處,他犯下的罪行最終會受到懲罰。
四,尾聲
不管這些罪犯抱著怎樣的僥幸心理,最終都逃不脫法律的制裁,在多年之后,漏網的幾個罪犯也都一一歸案,但在那場搶劫中的受害者,心理上的陰影永遠都會存在。他們身上的傷痕和恐懼時不時會提醒著,他們曾經歷過什么。
而在法院上,搶劫犯曾痛哭流涕請求原諒,可他們不知道受害者在多少個夜晚里,發誓永遠不能原諒他們!
時間能夠撫平傷口,但永遠無法挽回那段時光。讓這些劫匪做出如此行徑的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列車內,沒有秩序,沒有警察。如今的中俄合作已經接近成熟,在列車上遇到搶劫的概率也成倍減少,但那個年代的k3/4列車,偏偏缺少了最重要的警察。
沒有了秩序的約束,人們心中的道德底線就會被踐踏。
不管什么時候,我都衷心地希望我們中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抱團解決,在遇到一個念頭就能決定命運的事情時,能夠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線。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