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所有的老字號都不乏精彩的故事,但老字號不可能僅憑故事在現代商業社會存活。作為時代烙印下的餐飲老字號,慢慢陷入了發展困境。很多人說,這就是老字號發展的一個特性,像我們熟知的天津狗不理包子、慶豐包子等,都在時代的洪流中被逐漸摒棄。而最典型的“反
所有的老字號都不乏精彩的故事,但老字號不可能僅憑故事在現代商業社會存活。
作為時代烙印下的餐飲老字號,慢慢陷入了發展困境。
很多人說,這就是老字號發展的一個特性,像我們熟知的天津狗不理包子、慶豐包子等,都在時代的洪流中被逐漸摒棄。
而最典型的“反面教材”無疑是百年老店全聚德。
自2017年以來,全聚德的營收、凈利潤已經連續4年“雙降”。2020年更是出現了開店以來的首次虧損,2021年上半年,持續虧損4000多萬。
在老字號企業普遍陷入“因循守舊”的怪圈,財務指標“跌跌不休”的背景下,老字號同慶樓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出路又在哪里?
一切都在艱難的探索之中。
百年傳承
浸潤了華夏文明的中華老字號,總帶著獨一份的生動氣韻。
同慶樓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
1925年左右,當時正值蕪湖米市興旺,商業發達,飲食行業的酒樓、菜館紛紛建成開業,為在林立的酒樓之中力壓群芳,10家商業大戶聯合集資,開辦了一所徽州班菜館,經營安徽沿江風味菜,稱為“徽州同慶樓”。
那時的同慶樓菜館門面不大,但氣派不凡,更有名廚高手專門開辦高檔筵席,十里長街上的巨商大賈,名人雅士,紛紛前來聚合就餐。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頗受好評的同慶樓很快成了當時城中的金字招牌。
可再紅火的生意,也經受不住戰爭的鐵蹄。民國期間,政局多變,地方勢力更迭頻繁,同慶樓的經營舉步維艱。
新中國成立,蕪湖解放,同慶樓卻依然沒有迎來曙光。經理程裕有席卷店資,潛逃他鄉,同慶樓菜館,面臨破產。
好在被當時的公安局接管,由工人集資后,同慶樓重新開業,改名為蕪湖同慶樓,自此,打開了新的局面。
1956年,根脈未斷的同慶樓迎來了時運,走上了公私合營之路,逐步發展壯大。1958年,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蕪湖視察,就餐于同慶樓菜館,對菜品贊不絕口。此后,同慶樓名聲大振,盛極一時。
90年代,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同慶樓沒能把握好切入點,加上管理上的問題和眾多餐飲店的崛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始走下坡路。
恰逢又一個命運的分水嶺,同慶樓遇到了來自馬鞍山的沈基水。1969年出生的沈基水本來是一名放射科醫師,后來下海經商,創辦馬鞍山夢都餐飲公司。
2004年3月,沈基水以27.3萬元通過拍賣競得“同慶樓”商標,成為同慶樓的實際控制人,由此,開拓了同慶樓的新紀元。
拍下商標的次年,同慶樓在合肥馬鞍山路、合肥新站開出兩家連鎖門店,其后在2010-2019年之間,門店迅速擴張。截至目前,同慶樓在合肥、南京、無錫、北京、張家港、常州等擁有58家連鎖直營門店,金牌紅燒肉、牛氣沖天、同慶樓小籠包、黃山臭桂魚等為其招牌菜品。
百年老店,口碑已成。1999年,同慶樓被國家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2006年國家商務部再次認定同慶樓為“中華老字號”。2010年,同慶樓作為中華八大菜系之徽菜唯一代表,入駐世博園,為來自全世界的游客及工作人員提供餐飲服務。
高光時刻
從蕪湖遷至省會合肥經營之后,沈基水帶領下的同慶樓,一路風風火火,在2020年,更是迎來了高光時刻。
事實上,在高光時刻到來之前,是長達10多年的蟄伏。沈基水也曾感嘆,同慶樓的上市之路走得異常艱難。在證監會一待就是四年,好不容易在2019年順利過會,卻因一場疫情讓批文遙遙無期。
在不確定的汪洋中漂流,潮落之后又是潮起。經歷半年多漫長的等待,這一次,同慶樓終于揚起風帆,乘勢而上!
2020年7月16日,同慶樓在上交所掛牌交易,成為A股市場第5家、也是10年來登陸主板的首家餐飲公司。這家中華老字號企業正式開啟資本市場新征程。
不同于當下資本簇擁的互聯網新消費企業,老字號餐飲企業的上市顯得尤為難得。
因為一直以來,餐飲公司在資本市場“叫好不叫座”,這與其行業特點不無關系:受季節變化、市場波動影響顯著;成本端競爭激烈,消費端對價格高度敏感,行業利潤空間有限;銷售半徑有限,門店布局又依賴重資產投入。
“千帆競逐”的A股市場里,餐飲企業數量寥寥,并且大多面臨業績不斷下滑的困境。
此時,同慶樓的上市,似乎給市場帶來了新的可能。據當時招股書披露,同慶樓2017年至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4.36億元、14.89億元、14.6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59億元、2億元、1.98億元。相較于A股其他幾家餐飲企業,同慶樓體量處于中等水平,營收規模與全聚德接近,但凈利潤更優。
但是,上市之后,一切就萬事大吉了嗎?
業績承壓
2016年4月,曾經無限接近中國版麥肯的鄉村基,黯然退市。
上市10多年后,“偏安一隅”的全聚德道路越走越窄,從2020年虧損至今。
而同慶樓同樣面臨著業績下滑的困境。
8月17日,同慶樓(605108.SH)披露2021年半年報,公司營業收入7.92億元,同比增長68.22%,歸母凈利潤7107.91萬元,同比下降11.08%。
其實,縱觀同慶樓往年的財報數據就可以發現,其實它的業績問題一直存在。從2018年-2020年,其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4.89億元、14.63億元、12.9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00億元、1.98億元、1.85億元。
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來,它的業績其實一直在連年下降,而這樣的數據并不是上市時短暫的“美好期”可以掩蓋的。
那到底是徽菜不香了?還是老字號注定會被時代淘汰?
業內有人分析說,與餐飲市場上的明星海底撈、太二酸菜魚、西貝莜面村等品牌相比,同慶樓太過傳統。賣的是最傳統的中餐,還是普及度并不高的地方菜系徽菜,門店的規劃與設計也是沿襲傳統的模式……
而且同慶樓在擴展時,它不像海底撈等品牌。海底撈只要內部培養出合格的店長,就可以大規模擴張,就連疫情都沒能阻止張勇開店的速度。而同慶樓的業務拓展,不僅要考慮菜系接受度、門店布局密度,還受到自身實力和廚師及管理人員的制約。
近些年,同慶樓旗下門店數量一直處于波動之中,2015年底53家,2016年底降至50家,2017年初55家,當年年底為51家,2019年達到56家,目前最新數據為58家。
公司IPO募集資金約4億元,計劃在安徽合肥、江蘇的南京和常州新開15家門店,但是因為去年以來的疫情影響,一直進展緩慢。
餐飲資本化后,通過門店擴張,以規模帶動業績增長的模式,在同慶樓這里暫時沒能走通。
路在何方
事實上,同慶樓這幾年也在力求多元化發展。除了傳統的餐飲品牌同慶樓,公司旗下子品牌大鮨壽司(日料)、符離集(特色小餐飲)、同慶小籠(快餐)等,已經開始以店中店或獨立開店等模式運作。
餐飲服務業務之外,公司推出婚禮宴會、賓館業務。婚禮宴會事業部的兩大業態,“PALACE 帕麗斯藝術中心”和“同慶樓宴會中心”已經開始在個別城市試水。公司酒店品牌“富茂”“Fillmore”已在安徽合肥落子,將來還準備以“富茂 Fillmore”品牌對外輸出賓館管理業務。
除此之外,同慶樓也在加速擴張門店,布局食品業務,打造新的增長曲線。
2021年5月和7月同慶樓已經分別新開1家門店,正在建設的2個富茂酒店將于下半年開業,預計今年全年可以新開8家以上大型餐飲及酒店。計劃中的15家門店預計將于2022年全部開業,將為公司貢獻營收6.23億元,新增利潤9156萬元。
在同慶樓加快門店擴張腳步的進程中,離不開同慶樓創新引入的“中央工廠”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同慶樓的大部分招牌菜都實現了半標準流程化的生產。比如其招牌紅燒肉,基本的調味醬汁、原材料切塊的豬肉,都是在中央工廠預先完成基本處理,然后再分送至各門店進行加工。這一模式的優勢也非常明顯,既節省了時間、確保了品控,還讓前端成本變得清晰可控。
標準化的中央工廠模式使得同慶樓具備快速復制的可能性,但沈基水同時也要求,前端只完成量大的招牌菜,每個門店要有自己的特色菜,同時招牌菜也要有每個門店自己的特色。
隨著“中央工廠”模式的引用,同慶樓最大的改革就是進軍當下火爆的預制菜、方便速食、方便菜肴市場,產品矩陣以一人食自熱飯系列、臭鱖魚系列、預制菜系列為核心,輔以速凍面點、腌臘等形成產品矩陣。
2021年上半年,公司食品事業部已初步完成團隊建設,目前所有食品產品已經進入全面量產階段。
預制菜對于傳統中餐來說是最好的風口,同慶樓似乎也看到了這個機會,并且狠狠抓住了機會。
至此,同慶樓已積極布局賓館、婚禮宴會與食品業務,多業態聯動發展共享同慶樓資源。相信,在大幅增加同慶樓業務范圍,快速占領不同市場,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的基礎上,未來同慶樓將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益。
結語
從老字號到上市企業,經歷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同慶樓并沒有捧著金字招牌“恃寵而驕”,也沒有戴上固步自封的枷鎖。業務模式創新、烹飪工藝創新、宴會+酒店服務全面升級……
今天的同慶樓比市場想象中的要“開放”許多。
至于能否堅持在一片哀鳴的A股酒店餐飲行業中做到一枝獨秀?答案仍然是未知的。
“大眾消費,好吃不貴”。
從一開始,沈基水就為同慶樓發展定下了基調,那就是——老百姓日常都能吃、都愛吃的酒樓。
同慶樓的經營使命,便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一刻不停地去爭取每一個大眾消費者的認同。
王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