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老小區忽然要賣車位價格60萬?!看看新聞Knews記者吳浩亮2021-12-0116:46上海徐匯區天等路258弄陽光綠園小區地下車位售賣引起的困惑和紛擾。這個小區長期以來,地下車位都是出租的,大家都無異議,相安無事。但是到了今年9月份,車
老小區忽然要賣車位 價格60萬?!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吳浩亮
2021-12-01 16:46
上海徐匯區天等路258弄陽光綠園小區地下車位售賣引起的困惑和紛擾。這個小區長期以來,地下車位都是出租的,大家都無異議,相安無事。但是到了今年9月份,車位要賣了。賣車位也是產權人的正當權益,不過車位并非普通商品。在上海,地方性規章有著明確規定,正常情況下,它的價格是由物價部門指導的,并不能隨意定價。但在陽光綠園小區,業主們發現,高達60萬元左右的車位價格,是由產權人自己制定的。
業主們說,長期以來,陽光綠園小區的地下車位都是采用租賃形式提供給業主使用。但在今年9月底產權方貼出通知:車位開始售賣;有業主撥打銷售電話得知,單個車位售價為60萬元左右。
小區居民稱:“我當時買房子,三房兩廳也40多萬,現在車位要60萬,房價漲了,你當時賣,我們也就買了。”
業主們對價格有異議,按說自有物價部門來指導,但是和一般小區開發商售賣產權車位不同,陽光綠園小區地下車位的產權人,并非當初的開發商,而是一家“上海卓信商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開發商弘運公司,已經于2011年申請注銷。
弘運地產因何注銷,業主們探聽到的消息未必準確,但經看看新聞Knews記者調查,可以肯定的是:弘運地產注銷后,作為剩余資產,其名下的160多個車位,由其股東,上海卓信商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接”。而正是因為這次“承接”,卓信公司認為,其銷售車位的價格無需政府指導,可以自主決定。
卓信公司負責人陳虎明稱:“是二手的,房產交易中心也明確了二手的。我當時買過來是6萬元一個,現在又不能造成市場紊亂,必須按市場價賣,賣的稅我估計要70%最高,不是我們要賺多少錢,關鍵要清理資產。我們賬后面要進國資委監管賬戶的,收錢也是國資委來收的,因為我們欠他錢。”
但是對于卓信公司的說法,小區業主們并不認同。
小區居民說:“當初開發商注銷了,他的產權統統給了自己股東,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買賣,只是繼承關系,這樣價格就不用監控了,變成二手了。”
一個小區、160多個車位、涉及兩家公司,核心是“價格”。這其中的關系,估計很多觀眾還沒弄明白,那咱們就來梳理一下。首先,開發商賣車位,這是行使對自己財產的“處分權”,理所當然。但是為了防止開發商,利用在本小區內的壟斷地位,壓迫業主支付不合理的超高價格,從國家層面的《民法典》到咱們上海本地的地方性法規,對開發商的產權車位,都有很多限制性的規定。
其中就有一條,地下車位出租出售的價格,區級物價部門予以指導。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指導價”。但是這一條在陽光綠園小區卻失效了。為什么呢?因為單從文件本身來看,所有的限制性規定,它限制的主體,都是開發商。換言之,如果不是開發商,再要限制,就存在一個“法條適用”問題,沒有直接對應的法條。
陽光綠園小區遇到的,正是這個問題。開發商注銷了、不存在了,但是公司注銷總要清算資產吧,一家一當還剩多少?剩下的這部分資產,要做移交,移交給誰呢?出資成立這家公司的股東。對此看看新聞Knews記者也詢問了徐匯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在房管局的書面回復中,也明確寫明:2011年,卓信公司作為開發商弘運地產的股東,“承接”了弘運地產名下的資產,注意官方用詞:“承接”。卓信公司隨后辦理了這批車位的產權證。
徐匯區房管局進一步認為,卓信公司并非開發商,也不存在為了規避“指導價”而故意注銷公司的情形;那么這部分車位經過了這次的“承接”或者說“轉移”,就應當視為“存量車位”,無法按照針對開發商設定的法規條款,要求其登記備案、接受指導價;銷售價格等細節,由卓信公司和業主雙方商定。
沒有了備案、沒有了指導價,是不是意味著交易過程中,就沒有了行政部門的指導和介入、任由業主和產權方雙方“自由博弈”呢?這份回復中并沒有相關的表示。但是在銷售之前換了一個產權人,“一手”就變成了“二手”,這個說法顯然和大家的常識不符。大家知道,任何一樣商品,在它最終擺上柜臺被消費者買下之前,必然會經過N多個環節,這其中也伴隨著產權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在第一個消費者買下之前,它都是一手,只有“這個”消費者轉賣給了“那個”消費者,這才被稱之為“二手”。不論是什么公司、也不論以什么方式,它先從開發商手里批量獲得了小區車位,在向業主銷售的時候,那些針對開發商的約束性、限制性規定,是不是應該繼續適用?法律界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
上海鼎力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山稱:“我們現在上海相關部門規定,小區車位如果不夠的話,平攤到每戶業主不超過一個車位的話,一戶業主只能購一個車位,顯然你開發商把車位,轉讓給關聯公司的時候,這家關聯公司為何可以買那么多車位,因此我們說你不能兩套標準,你買車位時候說我是關聯業主,來逃避上海市相關部門的監管,買好多車位,但是你賣出去的時候,又說我不是開發商,我是二手車主,可以隨意加價,因此我們說他不能用兩套標準,來為自己做辯護。因此我覺得像他這種情況,完全應該受房地產相關制度約束。”
這位律師所要表達的,咱們說的更通俗化一些:就是:卓信公司當初獲得160多個車位,根本不是買賣,如果是買賣,憑什么你能買,別人“小業主”就不能買呢?可如果當初不是買的,按照房管部門官方用詞,是“承接”的,那么到了今天,你就不能再說是買的、是二手車位!同一個事實,總不能昨天這么說、今天那么說吧?類似的情況,其實也曾經發生在松江區的“新理想花園小區”,這個小區的前期物業是開發商的股東,形象地說就是父子關系,前期物業反而是父,開發商是子,結果也是在車位售賣時,不受行政監管,引發了小區一系列矛盾。這個案例中《新聞坊》“市民議事廳”也曾經予以關注。節目中市民評論員的觀點是:股東以“承接”這種特殊方式獲得了車位產權,那么相應的,針對開發商的所有權利、義務,也都應該一并“承接”。不可能只承接財產、卻不承接義務。無論是從“法理”,還是從一般公眾認知的“道理”,都是完全說不通的。
在售賣車位這件事上,上海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規格外地嚴密,包括《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關于加強商品住房及其附屬地下車庫等設施銷售監管的通知》、《上海市商品房銷售方案備案管理暫行規定》等都很明確:開發商的地下車位不得只售不租,要賣也只能賣給本小區業主,產權登記只能附記在房產證下,而且一戶只能購買一個車位,除非開發商的產權車位車位比超過1:1。還有一條:地下車位出租出售的價格,區級物價部門予以指導。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指導價”。甚至還要求車庫銷售方案與商品住房銷售方案,在售樓現場同步張貼公示。不許開發商“惜售”牟利。
但是這些文件、這些規定,并非一次性出臺,也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逐漸地層層加碼,這個過程就好像是在和開發商博弈,開發商總是要打擦邊球,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法規就是要層層圍堵,扼制開發商不合理的逐利行為。如果說開發商和業主們是天平的兩端,那么小業主無疑是處在弱勢的地位,如果沒有法律和行政的強勢介入,天平,就會失衡。這也就是我們上海地方立法的初衷,那么類似今天陽光綠園小區的情況,如果把“流程上沒有約束”就等于是“沒有約束”,是不是有違這個初衷呢?好在陽光綠園小區所在凌云街道已經開始關注此事,相信街道屬地的房管部門也會介入,對各方如何開展協商予以指導。我們來聽聽街道相關負責人的回應。
凌云街道副主任戴文蔚表示:“過程中,可能他流程上、要求上、法律上沒有強制規定,也導致了很多業主產生誤解和矛盾,我們屬地街道來說,還是希望產權方,能充分考慮到小區情況,包括周邊樓盤車位實際價位,能充分聽取我們三駕馬車,業主的意見,在充分溝通情況下,再制定合理銷售方案和銷售價格。”
如果確實有街道、房管等行政力量的介入,我們相信事態會朝向合理解決的方向去發展。之前我們提到的松江“新理想花園小區”車位售賣,5月15日我們“市民議事廳”予以關注;5月29日,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官方公眾號也予以了關注,貼文以“松江一小區車位只售不租?后續:業主可繼續租賃”為題,記錄了截止發文當時的情況:包括車位的產權方在內,相關各方已經達成共識:1,控制車位的銷售價格;2,車位只能銷售給小區業主;3,未出售前,業主可以繼續租賃,且原先租賃車位的業主享有優先購買權。
市房管局發布的“新理想花園小區”車位出售的3點共識,其實也正是如今陽光綠園小區業主們所期盼的。行政,必須依法,在陽光綠園小區這個案例中,從辦理備案、登記等流程環節來約束車位的產權人,顯然并沒有依據,行政不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是“法無規定不可為”。但是,除了“案牘公文”這種流程性的約束;行政,就真的無所可為了嗎?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吳浩亮 編輯:陶亦益)
高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