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科學知識/學習方法/手工教程,「狂丸科學」可能是你見過最好玩的今日頭條號------每天晚上·一起看趣味科學------臨近過年大家年貨都備齊了嗎?雞鴨魚肉什么的硬菜都買得差不多了吧。狂丸也正準備置辦點年貨呢,誰知道看到一條微博后被小小地震
科學知識/學習方法/手工教程,「狂丸科學」可能是你見過最好玩的今日頭條號
------每天晚上 · 一起看趣味科學------
臨近過年大家年貨都備齊了嗎?雞鴨魚肉什么的硬菜都買得差不多了吧。狂丸也正準備置辦點年貨呢,誰知道看到一條微博后被小小地震驚了一下。朋友們,見過這種魚嗎?
狂丸本以為這只是一條普通的魚,還能有什么吃后感?誰知看了評論后才發現自己沒見過什么世面,網友們個個看上去都一副很有故事的樣子。
感覺大家都說的相當委婉,然而真相在這里:
是的你沒看錯,這種魚吃完后真能拉出油花來,所以在民間大家都叫它「油魚」。
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網友們遇到的悲慘事跡:
「油魚」只是一個統稱,我們常見的油魚主要分為兩種,學名分別是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主要分布于大陸斜坡海域,據說性情兇猛,屬于肉食性動物。而「油魚」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我們人類吃了后會發生令人尷尬的現象:腹瀉拉油。
會讓我們拉出魚油的原因都是一種叫做蛇鯖毒素的天然蠟酯,它在「油魚」里含量很高,一條「油魚」就含有40%的蠟酯,常規用途是被拿去提煉工業用的潤滑劑。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人體根本無法分解吸收這種蠟酯,吃進去只能直接排出來。而這種蠟酯又會對我們的腸胃產生刺激,出現不良反應后甚至能讓我們一直排油。所以當我們吃完「油魚」后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肚子不舒服——想拉肚子——意外發現拉出油花——咦?這油花怎么拉得停不下來了……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就因為它這別致的「功效」,「油魚」在一些國家(比如日本、美國)被列為有毒魚類,明令禁止其在市面上公開販售。
這倒不是說「油魚」本身的毒性有多么大,只是因為這魚吃過后多少會威脅到我們的尊嚴。所以說你吃了并不會中毒,但它所含的蠟酯會對我們的腸胃有刺激作用,除了腹瀉的問題,對蠟酯耐受度不高的朋友可能還會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一次性不能攝入過多,對于小孩來說,一頓最多能攝入3兩。
總而言之就是,為了面子大家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油魚」本來是個口感相當粗糙的魚類,但因為它切開后的樣子實在跟「鱈魚」和「大馬哈魚」很像,價格又比這兩種魚便宜,所以經常被不良商家拿來當鱈魚或大馬哈魚哄騙消費者。
鱈魚是一種深海魚,種類繁多。我們知道它營養價值高口感又好,同時也挺難捕撈,所以價格并不便宜,下面這只是鱈魚的一種,叫大西洋鱈。
大馬哈魚也是一種切開后跟「油魚」極其相似的魚類,它的腹部呈銀白色,營養價值和價格都挺高的,不過「油魚」還是比較多用于冒名頂替鱈魚。
如果我們平時想吃的健康又不出現令人尷尬的場面,就要在買魚的時候萬分小心。切開后成片賣的鱈魚和「油魚」總是很難令人分清彼此,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一些小細節作出判斷。
比如鱈魚的肉質明顯比「油魚」要細膩,鱈魚顏色白潤,而「油魚」則肉質松馳又暗淡。鱈魚的魚皮呈青黑色,魚鱗小而密集,但「油魚」的魚皮呈棘皮狀突起。
總覺得還是令人難以分辨啊,所以我們還可以從價格入手。市場上那種10多塊錢一斤的鱈魚片大家就可以直接放棄了,真正的鱈魚不可能這么便宜,一般都上百元一斤。因種類不同價格不一,幾百塊一斤的鱈魚也很常見。
如果不幸已經買回來了,我們也可以用清蒸的方法來區分兩者。鱈魚清蒸后不會出太多水,肉質也比較緊密。而「油魚」則出水較多,蒸完后肉質易散,甚至會發硬。
總之狂丸勸大家在選年貨的時候可千萬要小心,如果實在分辨不清是不是「油魚」,又不想大過年的拉出油花,可以干脆直接放棄這個選項,買別的魚就好。
何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