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游牧到定居,這是城市最本初的形成要素。“城”代表防衛,指代用城墻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兩者構成了城市的基本功能。
而后城市不斷進化,工商業崛起真正意義上推動了城市的發展,數次工業革命之后,新技術層出不窮,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大大加速,某種意義上看,人類創造技術并將之加以利用的過程,就是城市的演進史。
21世紀,城市缺什么?
城市競爭力新測量維度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前一百強中的中國城市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與聯合國人居署共同發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變局》,城市經濟競爭力是指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和發展過程中,城市憑借以自身要素與環境為基礎所形成的外部經濟優勢與內部組織效率,不斷吸引、控制、轉化資源及占領、控制市場,更多、更高效、更快地創造價值,從而不斷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城市越充滿勃勃生機,其競爭能力也就越盛。
顯而易見的是2019年“百城大戰”,百余城市先后出臺人才落戶政策,以城市為單位的競爭火熱程度前所未有,常住人口的擴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發展潛力,但還不是全部。
電影中的經典問答歷歷在目: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現在問題來了,什么比人才還重要?
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二十強分別為:紐約、倫敦、新加坡、深圳、圣何塞、東京、舊金山、慕尼黑、洛杉磯、上海、達拉斯、休斯頓、香港、都柏林、首爾、波士頓、北京、廣州、邁阿密和芝加哥。
與去年相比,全球綜合中心和科技中心總體提升,專業性城市和制造中心總體下降。這也體現出對于城市競爭力的觀測維度變化——考慮到信息時代城市及其系統功能的重大變化,除了強調傳統的財務因素外,在進行城市分級時重點強調了技術創新的因素。
以往產業推升經濟發展,此后城市要靠創新增長,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色。杭州是近年來應用創新的典型城市,疫情期間健康碼迅速從浙江走向全國,近日杭州市還舉辦了2020浙江數據開放應用創新大賽,圍繞城市的五個主要方面,普惠金融、交通出行、社會服務、市場監管、醫療健康,進行公共數據開放和應用創新。
上海市是我國半導體中心之一,半導體行業是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上海市已經形成了完整產業鏈,擁有超過200家集成電路主要企業,全球芯片設計10強中有6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全國芯片設計10強中有4家總部位于張江,半導體成為上海的一張名片。
城市競爭力沒有標準答案,它既包括經濟結構(產業構成、生產力水平、國內外投資等)、區域稟賦(區位、基礎設施、適宜性、生活商務成本等)、人力資源(價值鏈移動的活度和范圍)和制度環境等硬實力,也包括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開放力等軟實力。
城市創新2.0
今年伊始,國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相繼出臺支持政策,將新基建納入國家戰略,新基建將為城市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同時也象征著城市創新進入2.0時代。
2020年一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將逐漸進入到下半場,相比一次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由鄉到城的流動,二次城鎮化是城市之間的流動,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大都市集聚。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分析表示,按照國際經驗,在城鎮化率超過60%后,人口會加速往大都市圈轉移,尤其是向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中心城市集聚。
相比以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維度越來越高,對城市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基建適時而來,為新技術的扎根,城市的二次生長提供大方向參考。
新基建側重在“基”,應用創新實力決定能看多高,基礎創新實力決定能走多遠,兩者結合才是城市保持競爭力的最佳路徑。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走過的城市化進程,在應用創新層面,中國并不輸于人,新四大發明“高速鐵路、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絡購物”,其中有三個都是應用創新,應用創新需要基礎創新支撐,然而在一些基礎科學領域的羸弱限制了個人、行業和城市創新的天花板。
近日,作為城市創新的標桿型峰會,“南京·進而有為”華為云與計算城市峰會2020舉行,這是2020南京創新周的重要活動,也是華為今年云與計算領域的首場城市峰會,如何用新基建指導城市創新,南京和華為有一致的理解。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指出,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特別是在這次抗疫實踐中,數字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字產業迸發出無限生機。南京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明確了發展愿景、實施了一批項目、優化了發展布局,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產業邁向中高端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表示,城市應當成為創新的排頭兵,應當承擔更大的使命與職責,在繼續發展應用創新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基礎創新,利用城市的優勢資源,充分調動科研院所、高校、頭部企業對于基礎創新的投入,提升整個社會基礎創新的能力,提升創新的層次與含金量。
“舉一綱而萬目張”
城市創新何去何從,新基建的提出起到總綱作用。
南京是創新名城,《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變局》顯示,南京城市經濟競爭力進入全球50強,可持續競爭力進入全球百強。其中,城市經濟競爭力位列第42位,比2018年上升3位,在中國大陸城市中位列第6名,比2018年提升2位,緊隨深圳、上海、北京、廣州、蘇州之后。
截至2019年9月,南京共有獨角獸企業13家、培育獨角獸企業66家、瞪羚企業172家。較2018年新增兩家獨角獸企業、20家培育獨角獸企業和87家瞪羚企業。
《2019先進制造業城市發展指數》公布中國先進制造50強城市榜單,南京位列第9;南京還是中國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也是僅次于北、上的四大科教中心之一。
華為南京研究所也坐落在這座創新名城。1999年成立,目前擁有11500余名員工的南京研究所,業務涉及電信軟件研發、企業網絡研發、IP能力研發等,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開展技術合作,推動基礎材料、芯片設計、5G無線通信技術的進程,可以說華為和南京的合作一直重視基礎創新。
南京自身具備向新基建轉型的良好基礎,同時也在借力已有成功實踐,華為將通過云、AI、鯤鵬+昇騰以及數據基礎設施為江蘇打造云與計算創新黑土地,為江蘇新基建打造數字經濟底座。
魯勇表示,區別于傳統基建圍繞交通運輸,電力水利等的發展,新基建的核心是聯接+計算,華為將持續加大信息技術投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推動政企智能化升級。
對于城市創新2.0時代的新基建,聯接+計算將打造數字經濟基座。以無線網絡、固定網絡、企業網絡等技術為核心的新聯接打通物理世界與數字孿生世界的橋梁;以云、智能計算、智能數據與存儲等的全棧全場景的新計算是實現智能化的核心。
江蘇和華為的合作自城市創新1.0時代開始,對于基礎創新的重視也延續到2.0時代。
華為與江蘇深度合作,充分利用5G,AI,云技術融合創新,開創了一個個城市治理新模式:
與南京江北新區,開展城市數字孿生的合作;蘇州張家港,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建設智慧吳江,共同探索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無錫車聯網國家級先導示范區,聯合打造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車聯網城市級V2X網絡,突破了車聯網核心關鍵技術瓶頸;構建了跨行業車聯網標準體系,引領了中國車聯網產業的發展;
健康長江應急指揮中心,綜合利用5G,大數據,AI等技術, 構建了集視頻、無人機、無人船、移動執法儀、視頻會議于一體的綜合系統;能夠基于華為AI能力實現長江沿岸水源地船只入侵、工地裸露等生態環境異常行為的自動識別能力,極大提升管理效率;
江蘇本地企業馭道數據聯合華為云推出車輛“主動安全智能防控系統”,借助華為云EI、大數據及視頻等平臺能力,服務車輛及駕駛員,實時監控司機駕駛行為,主動預警潛在危險,實現安全防控最大化;
江蘇省人民醫院,聯合運營商開展了全國首次的5G+遠程醫療實踐,開創5G遠程醫療先河;
“正如對傳統基礎設施的重視,讓我們的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也因此獲得了基建狂魔的美譽;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中國對通信基礎設施的戰略重視和持續投入,才讓我國的信息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才孵化和產生了世界級的移動互聯網應用。”魯勇感慨道。
展望未來,2020年,江蘇與華為戰略合作再升級,率先推動城市邁向創新2.0時代,雙方將共同完善創新體系,投入創新技術,在應用創新基礎上加強基礎創新,發展生態,培養創新人才,在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強基礎創新合作,全面升級合作模式。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展現了人類所有的成就和失敗。我們塑造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們。”
就是現在,城市創新2.0時代來了。
王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