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朝鮮戰爭在1950年爆發后,中國志愿軍遠赴朝鮮作戰。在志愿軍的幫助下,美軍被重創。面對著連連失利的敗局,美軍將領麥克·阿瑟坐不住了。他向當時的總統杜魯門提交了一份“遲滯目標”清單。里面赫然寫道:要向中國投26顆原子彈!不料,短短幾個月后,杜
朝鮮戰爭在1950年爆發后,中國志愿軍遠赴朝鮮作戰。
在志愿軍的幫助下,美軍被重創。面對著連連失利的敗局,美軍將領麥克·阿瑟坐不住了。
他向當時的總統杜魯門提交了一份“遲滯目標”清單。里面赫然寫道:
要向中國投26顆原子彈!
不料,短短幾個月后,杜魯門便將其撤職。
至于麥克阿瑟被撤職的原因,毛澤東在1957年訪問蘇聯時進行演講時,一語道破背后的秘密。
毛澤東究竟怎樣看待這件事?杜魯門為何將麥克·阿瑟撤職?世界大國間圍繞著這26顆原子彈,又有怎樣的博弈?
(朝鮮戰爭)
這一切,還要從一個名叫云山的地方說起。
一、“感恩節之夢”破碎:麥克阿瑟的失利
在朝鮮北部的巍巍山脈之中,有一個名為云山的小城。
這里看似平凡,實際暗藏玄機。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地方,曾在世界軍事戰爭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云山之戰,是中國志愿軍與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第一次交火。
這是一個在喇叭聲中幸存下來的小城。
在朝鮮戰爭爆發四個月之后,1950年10月,中國志愿軍背上行囊,遠赴戰場進行支援。次月,第一場戰役在云山拉開。
那是一個靜悄悄的深夜,沉睡的美軍不會預料到后面所發生的一切。
這一天,中國志愿軍346團4連的士兵們偽裝成韓國人,成功騙過守橋美軍進入城內。
4連戰士突然開火,打得美軍措手不及。
當天夜晚,高地四周響起了嘹亮的軍號、喇叭、哨子聲。
偵察兵四方出動,樂聲不停,讓毫無防備的美軍當場呆愣,不知如何是好。
事后,曾有參戰的美軍回憶:
“這是一種原始的但是極有效的神經戰,在不了解實情的狀態下,整夜不得安寧,被弄得神經過敏。”
很快,美軍第1營被志愿軍銳利的攻勢瓦解,第2營也遭到襲擊,無數士兵筋疲力盡,向西邊潰逃。
然而,留給他們反應的時間已然不多了。
包圍圈步步縮小,子彈從四面八方涌來,噴薄而出的火焰阻擋了逃竄之路。
美軍一敗涂地,完全失去了突圍的機會。
云山之戰的失利,讓美軍將領麥克·阿瑟惱怒不已。
要知道,在戰爭中被擊潰的騎兵第1師是一支歷史悠久的王牌部隊。從獨立戰爭時期開始,這支部隊就立下了赫赫戰功。
他們不僅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所用的裝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了。
但正是這樣一支部隊,卻被“小米加步槍”的中國志愿軍打敗了。
時間再往前倒退幾天,同年10月25日,麥克·阿瑟還正以勝利者的姿態,在平壤機場舉行閱兵儀式。
在那場閱兵儀式上,他說出了著名的“感恩節攻勢”。
麥克阿瑟自信地提出,美軍能夠在圣誕節前結束戰爭,士兵們甚至能夠在感恩節前回家,趕得上慶祝。
不曾想短短幾天,便被志愿軍狠狠打臉。
閱兵之時,中國志愿軍馳援朝鮮的消息剛巧傳到麥克·阿瑟耳朵里。
他甚至在閱兵結束后乘坐飛機,要求“沿著鴨綠江飛”。
仁川登陸的成功令他極度膨脹。
他錯誤地認為,中國志愿軍只是“象征性進攻”而已。
甚至,他還嘲笑中國軍隊“裝備低劣,怯戰敗走”。
而麥克·阿瑟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反應全在中方的預料之中。
正是為了給他造成這種錯覺,志愿軍先前才在總部的指揮下,逐步減少節節抗擊的時間,造成軍隊已然潰敗的假象。
為迷惑敵人,志愿軍甚至隱匿于山林之中,晝伏夜出,保持靜默。
但這僅僅是反擊的開始。
第二次戰役在1950年年末打響。中朝軍隊乘勝追擊,終于在12月6日收復平壤,將美軍趕回了三八線附近。
朝鮮戰爭的戰局,由此刻開始逆轉。
新年一過,第三次戰役便緊鑼密鼓地展開,“聯合國軍”被迫全線撤退,橫城反擊戰也拉開了序幕。
在這樣的連連敗退下,麥克·阿瑟終于坐不住了,感恩節之夢已經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笑話。
為確保戰爭勝利,他有了另一個計劃。
在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之際,遠在美國的杜魯門收到了一封來自朝鮮戰場前線的特殊“禮物”——麥克·阿瑟向他呈送了一份“遲滯目標”清單。
展開這份清單,里面的內容更是令人咋舌。
在清單里,這位不可一世的美軍將領竟然向總統先生索要了26顆原子彈,來對付中國!
麥克·阿瑟說,他要用4枚來轟炸敵人進攻部隊,再用4枚襲擊敵人空軍的重要集結地。
不僅如此,他甚至還建議,向中國直接投擲20到30顆原子彈,進行威懾!
然而,他之所以會有如此大膽的想法,全因美國并非“初犯”。
而那個最先下令投擲原子彈的總統,恰恰正是杜魯門。
二、進退之間:西方國家的原子彈博弈
二戰期間,美國向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可謂是震驚世界。
這兩枚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與其密不可分。
這說明,早在朝鮮戰爭五年前,美國就擁有了運用核武器的能力。
1950年代,也可以被簡單劃分為“核時代初期”。
正因有了總統杜魯門的命令,1945年8月,兩顆原子彈才會在日本的領土上爆炸。
但是,二戰平息后,美國一轉攻勢,將戰略重心轉移到了歐洲。
而對于遠在亞洲的朝鮮戰爭,“有限戰爭”策略應運而生。
所謂“有限戰爭”,便是指要將朝鮮戰爭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遵循不擴大的原則,防止其演變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使用原子彈與否,便成為了需要鄭重考慮的問題。
朝鮮戰爭上的一再失利不僅使麥克·阿瑟按捺不住,還讓總統杜魯門的神經時刻緊繃。
聯合國軍在1950年底,被逼退至三八線附近。
對此,無數記者涌入白宮,對杜魯門進行提問。
他們不斷追問,要杜魯門給出回應:究竟如何取得戰爭的勝利?
層層逼迫之下,杜魯門似乎忍無可忍。他表示,美國還有一張最后的底牌,在必要時刻,“我們正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
消息一出,舉世嘩然。最先坐不住的不是別人,恰恰是美國的歐洲“盟友”們。
聽到杜魯門這話,歐洲各國領導人都表達了強烈的反對。
他們普遍認為,只要戰場上一出現原子彈的身影,那么戰爭必然擴大。
不僅如此,這一舉動還會使美國深陷亞洲,從而削弱其在歐洲的力量。
彼時,歐洲正值戰后重建時期,各個方面都需要美國的扶持與援助。
西歐各國與美國乃是命運共同體,倘若美國因朝鮮戰爭遭殃,誰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英國首相艾德禮更是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時間飛往華盛頓,和杜魯門當面進行磋商。
在談話中,他再一次對使用原子彈一事表達了強烈的反對,并且要求美國盡快結束在朝鮮的戰爭。
他甚至帶來了歐洲的意見——如果美國一意孤行使用原子彈,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么歐洲各國將不再是美國的盟國。
沒有盟國的支持,即便挑起戰爭,美國也難以立于不敗之地。
除了歐洲各國外,許多美國人民也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反對,輿論的聲討一浪高過一浪。
無論如何,戰爭永遠是殘酷且可怕的,他們都不愿意讓自己的生活再度陷入惶恐。
重重反對之下,杜魯門最終改變了主義。
然而,即便他是總統,主張也難以輕易得到政府內所有人的支撐。
美國政府里仍然有許多人支持向中朝投擲原子彈。
他們認為,既然1945年已經投過一次,那么再次一次也無妨。更何況,核武器的介入或許反而能加速戰爭的結束。
面對這樣的說法,杜魯門給予了堅決的反對。
他解釋道:
美國之所以在1945年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那是因為“我們處于戰爭狀況,為了拯救我們士兵的生命,我們必須結束戰爭。”
但是現在使用原子彈,“不但不可能結束戰爭,而且還將擴大戰爭。”
而麥克·阿瑟,對這樣的說法頗為不屑。
為了進一步扼制好戰派,1951年1月,杜魯門親自出面,將奧唐奈爾免職。
這位奧唐奈爾是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官,本人是一位空軍少將。
他和麥克·阿瑟關系密切,不僅有工作上的往來,還是他最忠實的“信徒”之一。
奧唐奈爾對麥克·阿瑟的原子彈轟炸計劃十分欣賞,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支持。
奧唐奈爾被免職之后,爆出了更大膽的消息。
他告訴記者,東京戰略轟炸指揮部曾經計劃過在敵人的“心臟”位置實施原子彈轟炸,但是他們從未得到準許。
杜魯門這招殺雞儆猴,實際上是在敲打麥克·阿瑟。
同年三月,杜魯門政府開始著手準備談判事宜,試圖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
他擬定了一份恢復朝鮮和平的聲明草案,不料短短四天后,麥克·阿瑟又蹦了出來。
麥克·阿瑟也發表了一份聲明。
在他的聲明里,使用原子彈似乎已經是一件不得不為的“情急之舉”。
他說:“如果聯合國改變它力圖把戰爭局限在朝鮮境內的容忍決定,而把我們的軍事行動擴展到赤色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部基地,那么,赤色中國就注定有立即發生軍事崩潰的危險。”
不僅如此,他還大肆吹噓美國的軍事與經濟實力,故意恫嚇中朝。
他的短短幾句話,便再度挑起了美國國內與西歐各國的不安。
好戰分子拍手稱快,但所有尚存理智與良知的人,都憂心忡忡。
麥克·阿瑟此舉,無異于公開與杜魯門唱起了反調。
面對這種挑釁,杜魯門忍無可忍。
一個月后,他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解除麥克·阿瑟遠東軍總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職務。
麥克·阿瑟的所有工作,由李奇微接替。
多年后,李奇微在提及這段往事時,回憶道:
“今天還有某些人認為,我們當時應該封鎖中國沿海,轟炸滿洲基地,甚至投擲原子彈。”
但是,他和杜魯門一樣確定,這些行動不能保證美國獲得軍事上的勝利,還會釀出更大的災禍。
投擲原子彈與否,看起來是一件西方國家的事務。因為它由西方國家提出,在西方國家的斡旋與商榷中得以解決。
但是,其背后還有著不可忽略的東方力量。
這件事背后的暗藏玄機,最終由毛澤東的一句話點破。
三、道破天機:無法忽略的東方力量
朝鮮戰爭最終持續了三年時間。1953年7月,戰爭結束,一切看似回歸了平靜。
四年后,毛澤東前往蘇聯訪問。
他在蘇聯進行了一次有關核武器的演講。在那場演講上,他再次提起了有關這26顆原子彈的往事。
毛澤東說:
美國人是不怕中國的,但是怕蘇聯。因為蘇聯也有原子彈。
就在朝鮮戰爭爆發前一年,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試爆。
到1950年,蘇聯的核武庫中也已經有了將近20枚原子彈。除此之外,還儲備了600到700架可以投擲原子彈的飛機。
盡管當時蘇聯原子彈的數目比美國少許多,但是這二十枚原子彈也足夠對美國本土人口密集的工業中心進行轟炸。
一旦美國率先出手使用原子彈,那么蘇聯必然將對其進行核報復。
蘇聯報復的對象可不僅僅是戰場上與美國本土,那些與美國有關的西歐諸國想必也難以幸免。
因此,西歐國家緊張的原因又添一條:
他們不僅怕美國喪失援助自己重建的能力,更害怕無法牽制蘇聯。
戰爭就像一個無底洞,就算美國的原子彈數量再多,也無法兩邊兼顧。
倘若將原子彈用于朝鮮戰場,就沒有足夠數量的原子彈用于同蘇聯抗衡。
不僅如此,美國的原子彈還極有可能白白浪費。
原子彈并非萬能,它需要考慮到地形的因素。
上世紀五十年代,即便是最先進的技術,也無法做到原子彈的精準打擊。
再回到故事最初,云山之戰的失敗便說明了一切——朝鮮群山林立,缺少開闊地帶,對使用原子彈極為不利。
在復雜的地形之中,原子彈的破壞力必然顯著下降。
一枚原子彈破壞力有限,只能轟炸一個山谷,而山的另一邊則毫發無損。
這樣的消耗無論哪個國家都無法承受,賠了夫人又折兵,很有可能成為美國的真實寫照。
除了強大的蘇聯外,亞洲各國民眾的聲音也不容忽略。
正如印度總理尼赫魯說的那樣,倘若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再度使用原子彈,就證明美國制造原子彈就為了專門來對付亞洲。
這在亞洲各國成了普遍的共識。
這將不僅僅是一次軍事行動,而會挑起人種之間的對立問題。
隨之而來地,美國和許多國家的關系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表面上,這是西方的波濤洶涌,但東方的暗流也蘊藏其中。
全世界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良知之心,共同阻止了這場潛在的危險。
關于原子彈這個話題,毛澤東還有著另一段頗為經典的論述。
朝鮮戰爭結束七年后,中國人的老朋友斯諾應邀來到中南海,和毛澤東進行了長達九個小時的對話。
在這次對話里,他們便談到了核武器。
斯諾問毛澤東,倘若未來有一天,中國擁有了核武器,會不會不負責任地使用它呢?
毛澤東明確告訴斯諾:
“不會的。原子彈哪里能亂甩呢?如果我們有,也不能亂甩,亂甩就要犯罪。”
中國自行制造的第一顆原子彈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
就在爆炸當天,中國便向全世界做出了莊嚴的宣告:
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中承認的五個核武器國家里,中國是唯一一個敢于做出這樣承諾的國家。
參考資料:
1、本刊編輯部.麥克阿瑟:投26顆原子彈給中國[J].文史博覽,2013,(第1期).
2、王毅力.美國為何在朝鮮戰爭中沒有使用原子彈[J].貴州文史天地,2001,(第4期).
3、楊鳳安,王天成編著. 彭德懷與麥克阿瑟 抗美援朝戰爭名將對決[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14.04.
4、羅學蓬著. 中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 上[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8.07.
5、崔茂東,李華著. 毛澤東論核武器與核戰爭初析[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05.
6、王大同著. 現代史海風云錄[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7.04.
編輯:雪糕
責編:Thalia
馬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