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濃于水 祖根難忘
身份認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對于生長在臺灣的賴岳謙來說,這是一個他思考已久的命題。作為一個"半個福建人,半個臺灣人",他對自身身份有著獨特的理解。
賴岳謙的父親是福建莆田的客家人,1947年離鄉背井來到臺灣。當年的他懷揣著重返家園的期盼,卻沒料到這一別就是幾十年。歲月流轉,他在臺灣扎下了根。
根在哪里 血脈永駐
對賴岳謙的父親而言,雖然身在異鄉,但祖籍之根永遠扎在福建這片熱土。這份對故鄉的眷戀,在后來兩岸開放探親時終于得以釋懷。
"父親當年經歷過戰火洗禮、228事件的慘痛,他素以堅韌著稱。"賴岳謙回憶說,"然而當他終于能夠回鄉探親時,行李尚未收拾,雙手就已經難掩激動地顫抖起來。"
一張久別重逢的家園畫卷在賴氏父子面前徐徐展開。祖祠、族譜、故居......對于長期生活在臺灣的他們來說,這番景致如沐親人溫暖,如重拾已失的珍寶。
牽系根脈 尋覓遠源
后來,賴岳謙的父親離世,他的兄弟也帶著子侄回到古田老家緬懷先人。通過族譜,他們發現賴氏的遠祖竟是周文王的第十九個兒子,后因協助周武王有功而被封于潁川的賴氏。而他們這一支,則是在唐代便已云游至福建扎根的。
"哥哥弟弟回來后就有些小驕傲了,"賴岳謙笑著說,"他們說現在終于理解為什么我如此好學,因為我們是文化名門的后裔啊。"
對于賴家人而言,此番溯根之旅不啻是一次珍貴的精神洗禮。從中他們重拾了對根脈的認知,從而更加自信地確立了自我身份認同。
認同自我 兩岸一家
事實上,無論生于何處,對于賴氏家族而言,他們的根脈早已緊緊系于祖國的土地。這一點也是使賴岳謙反思自身身份認同的關鍵所在。
"雖然我是半個福建人,半個臺灣人,但我們都是中國人,這是我們最大的共同點。"賴岳謙如是說。對他而言,血濃于水,祖籍之根是無法割舍的。這份對祖國的情懷,也必將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可是,民進黨執政當局卻一味"去中國化",企圖扭曲歷史,切斷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系。他們想要"塑造天然獨",卻忘記了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華夏民族的驕傲傳人。
幸運的是,正如賴岳謙先生所言,只要更多臺灣同胞走出去尋根溯源,感受祖國的發展變遷,體察同胞的質樸熱情,他們體內的華夏之魂就終將蘇醒重燃。
來源: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