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約在五六年前的一個清晨,趕早出門上課,猝不及防地在路邊看到了一只被汽車撞得失去了形狀的小貓。清潔工阿姨正在把它破碎的內臟和身體收進垃圾袋,她嘆氣說幾乎每個清晨都會看到這樣被撞死在馬路邊的流浪貓。
那只小貓的身體被撞得失去了形狀,亮晶晶的眼睛卻睜得大大的。我大概永遠都忘不了那雙明亮但充滿驚恐的眼睛。如今,城市里的養貓人越來越多,在社交網站上“曬貓”已經跟“曬娃”一樣成為風尚。養貓成為品位、風趣、豐富生活的標簽,然而隨著養貓人的增加,城市里的流浪貓也在增多。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能讀到虐貓的新聞。這樣聳人聽聞的虐待之外,新鮮勁兒過去,貓被丟棄成為流浪貓的事件也層出不窮。在危機四伏的城市中,貓到底是人的“愛寵”,還是城市的傷口?
極端的動物保護者會認為,將貓閹割,圈養為人類寵物的行為,本身已經侵犯了動物權利。而如果我們真的決定養一只貓,起碼我們應當知道:這不僅僅是一件好玩兒的事兒,它更代表著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只“寵物”,而是一條生命。
熱潮之下
養貓人的理念在分化
我養過二三十只貓。這個數字中包括我自己養的貓,以及幫朋友們在某段時期(出差、旅行等)內代養過的貓,它們都是我和朋友收養的流浪貓。有些貓的流浪軌跡已經無從追溯,有些是因各種原因被城市里的人遺棄的貓。
養過這么多只貓,得承認貓這種動物的確有讓人著迷的特質。它們有固定的行為模式和姿態來表達某一種情感或訴求,后天養成一種行為模式的學習能力也很強,所以貓算是很聰明且有較確定好惡表達的動物。但是每一只貓又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情緒表達方式。比如我朋友養過的一只貓,點點,最善妒。當主人把另一只流浪貓帶回家,她負氣出走,8天才因餓得不行風塵仆仆地回家。貓身上的味道也不同,有奶香味、榛子味(甚至還有衛龍大面筋的味)。
豆瓣上“愛貓俱樂部”小組成員已超過30萬人,小組內有許多網友定期交換養貓知識及領養信息。
不過,當養貓這件事在近幾年作為一個熱點話題,在社交網站、平臺上呈火熱甚至泛濫態勢,作為一個一直關注流浪貓的人,我最大的反應是擔心。貓話題的熱度和“曬娃”的熱度很相似,這幾年,新媒體的社交、傳播方式將養貓、育兒這種生活細節,發展成在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上的固定話題,長期處于溫熱狀態。我也確實發現,隨著話題越來越熱,養貓的人尤其是城市里養貓的年輕人的確越來越多。
人們有不同的動機養貓。有些人因為“跟熱點”被好奇心帶動,有些人希望通過養貓緩解快節奏生活壓力、尋找陪伴。我一開始就是“接盤俠”。在幫朋友代養過很多次貓之后,有朋友捉到流浪母貓生下后棄之不管的小貓,找人領養。其實養貓的人也存在一種貪吃蛇一樣的奇怪循環,比如我是收養流浪貓,而有些養貓人在養了一段時間后會“制造”流浪貓。
熱潮之下,養貓人的群體雖然不斷壯大,但這個群體內部分化也很大。分化背后是理念的差異,這些差異會具體到如何看待“貓奴”這樣的稱呼,也可以抽象到人和貓之間到底該如何相處、是否應有最基礎的權利、義務關系?比如,盡管我不反對“貓奴”這種對養貓人打趣式的稱呼,但還是不太希望它被泛濫化使用。當我們說“貓奴”的時候,內含著一種幽默感、人與貓共處的愉悅感,這些當然應該有,但再好玩的稱呼也不能替代理性層面的思考,畢竟以“貓奴”來簡化人與貓之間的相處模式顯然是不全面的。
如何相處?
人不是統攝世界,
哪怕是一個房間的唯一標準
人和貓該如何相處呢?這個問題簡直可以寫本書了,厚度堪比《人類婚姻大指南》(這本書不存在)。有些養貓人會把貓當做自己的孩子,有些則戲稱貓是主子。但如果我們拋開這些親昵的稱呼,認真地來討論理想的相處模式,大多數人會認同:人和貓像朋友那樣相處、相互陪伴。
我自己的方式是,不會把貓當做主子一樣供養,也不會以人的優越性居高臨下地調教它們。我不是因為生活孤獨而要拉幾只貓來填充自己的生活,而是當自己的生活空間可以接納一只、兩只流浪貓的時候,收養了剛巧碰上的流浪貓。像人與人的相處一樣,人與貓之間需要經過很多磨合,比如作息時間需要一段時間后才能一致,貓也會慢慢選擇自己喜歡趴著的沙發一角。漸漸地,我和貓會彼此接受對方的存在,互不打擾(不排除我突然沖過去給貓梳毛)。相比“貓奴”“主子”這類詞,我想“朋友”或者“伴侶”(廣義上的伴侶,非特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容這種模式會更合適。
《貓》,凱瑟琳·羅杰斯 著,徐國英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年1月版
當一個人用心地去養貓,他或者她會慢慢磨出很多的耐心和寬容--因為貓的確挺難相處的。收養流浪貓就要經常和貓尿做斗爭。到家后,它們在恐懼和之前因被遺棄導致的敵視心態下,會用撒尿的方式標記地點,我就曾連夜洗床單到生無可戀的狀態。這時候人會明白,任何暴力形式都沒有用,貓有它這個階段的行為模式。就是這樣,任你拿著《圣經》、《愛的教育》或者《養貓大百科》,都沒辦法速成。你還是要耐下心來,慢慢在彼此了解中建立一種人與貓的共識。這個過程不是人引導貓,而是一個雙向了解的過程。
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承認自己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意識到:人的語言、理念、科學,并不是這個世界,哪怕是這一個房間里運行規律的唯一標準。作為人,我們需要和另一種物種共處,慢慢獲得一些很日常的相處小智慧。這一點雖因貓而起,卻像是打開了一扇小窗,會在養貓人生活的很多領域都照進去一點光。養貓的人各有各的性格,但如果硬要找點相似點,我想大概就是這種比較好聞的“貓味”---因為和貓共處所培養出來的多一點的耐心和寬容。
人和貓的相處,是一間房中的事情。但隨著城市里養貓人的增加,貓和人和城市之間,有了更復雜的關系。
如果你打開幾家購物網站或APP,寵物商品常是團購熱點,而幼貓(尤其是種貓)也可以通過網絡途徑買到,后續一系列空運流程也很完善。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養貓這件事在商業領域的浪潮,顯然要比在法律、道德倫理、公民教育領域中掀起的浪花大了不知多少倍。因此,越來越多的貓過上了好日子,但隨之引發的很多問題也在慢慢形成新的城市問題。
流浪貓是城市的傷口
撕開傷口才意識到人類需要利“它”精神
從讀書到工作,我在北京待了大概五年,眼見著越來越多流浪貓出現在城市中,也出現在豆瓣寵物相關小組的轉讓帖子里。其中,這些年不少流浪貓是因為人先養后棄造成的。
有兩個主流的“中國式棄貓理由”。一是“逃離北上廣”的青年人,把當初為了陪伴而養的貓遺棄在城市里。在豆瓣的“寵物領養”小組里,如果以北京為坐標,尋找因離京而求轉讓、領養的帖子,每周都能看到幾例,到畢業季和離職潮頻率會更高。盡管現在,如果想把一只貓從北京運到上海,航空或者鐵路的形式都可行,購物網站上甚至有人提供專項服務,但真正勾選這個選項的人還是少數。
二是因為家中有人要備孕,家人或者養貓人本人認為養貓對懷孕會有可怕的負面影響。我家里最新的這只貓,就是因為婆婆強行迫使兒媳把貓送出去,才和我相遇的。盡管很多寵物醫生多次發聲,證明這種擔憂并沒有現實依據,但它正在成為非常普遍的棄貓理由。第二種情況中還包括,當父母聽說女兒在養貓的時候,會因擔心養貓影響生育能力強迫女孩不要養貓。在一個迷戀生兒育女、強調女性生育功能的國度里,養貓都可以成為理解中國人家庭觀念和生育文化的一個角度,這真是一個有趣但又不幸的事實。
當這只貓到我家時,已經是它第四次換人了。它的性格很敏感,剛開始一兩天總像個獅子一樣,人一靠近就怒吼。在這種怒吼(實則因為恐懼)中,我很自然地會去想:我們人和動物相處時,要如何對這樣一段超越物種的關系盡自己的那一份義務?近幾年,因為“狗肉節”或者虐貓事件,公共領域中對于動物權利有很多討論,但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落實到人與動物在一個家庭里相處時,有多少中國人會去思考人是否對寵物盡應有之義務?
《動物解放》,彼得·辛格 著,孟祥森 / 錢永祥 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5月版
這是一個不太容易討論的灰色空間,因為在國內,一旦進了家門,很多原本可以作為公共話題討論的事,都變成外人不太合適過問的私事。另外一個原因是,當大多數人都這么做,一個人的質問會顯得很無力。這就好比北京的路上常見各種人吐痰,明明是一件很不對的事,可如果有一天,有人在街上認真地檢舉一個隨地吐痰的人,你也會覺得有點奇怪吧?在一片灰色中,白色的那一點顯得特別扎眼。
可無論如何,這一點畢竟是白色的。盡管在當下的中國,連對父母盡贍養義務、對婚姻盡忠誠義務都變成了虛無縹緲的事,此刻談對自家的小貓小狗是不是也該盡義務,真是一個天真的嘗試。但是,相信每一個收養過這種轉手流浪貓的人都會覺得,這樣一個貓與人之間的傷口,也正在成為中國不少大城市中的傷口,哪怕只是一個小傷口。這背后是城市管理、人口流動、家庭觀念、動物倫理、國民素質等多重因素的交叉,而落腳點可能就是一只流浪貓。
當城市狂奔向前的時候,城市里被人遺棄的流浪貓越來越多。當我們連人的問題,連空氣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時,嚴肅地談論貓像在開一個玩笑。不過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正視這樣一個玩笑般的小問題。關注和貓相關的幾個豆瓣小組也有幾年了,近幾年一個好的趨勢是,這些小組中的帖子越來越側重于傳達理念:比如領養代替購買;理性養貓,不要成為制造下一只流浪貓的人。另外,在無可奈何要逃離北上廣時,你可以來這里為貓尋找新家。除了豆瓣以外,也有自發形成的流浪貓和其他流浪動物救助平臺。
我也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期待。三十多年來,中國城市里人們越來越習慣在快節奏的生活里即用即拋,快速替換,人心中的冷漠與自私也隨之劇增。但是總會有一些傷口慢慢顯現出來,提醒我們,人生活中的很多部分需要有始有終。不知道還需要撕開多少傷口,我們才能更真切地意識到,人類需要必要的利他和利它精神。或許除了共享單車和霧霾,城市里的流浪貓也有可能成為這樣一種契機。雖然遺憾的是,這些提醒都是以城市傷口的形式一個接一個地來。
作者
:夏康
編輯
:李永博;校對:翟永軍 薛京寧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