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3年7月16日,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專家委員會線上召開工作會議。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主題教育辦公室副主任、領導小組成員、信用管理研究所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高級研究員楊純,中管院信用管理研究所湖北省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何耀中,重慶市研究中心負責人陶家炳、高級研究員魏勇,成都市研究中心負責人、高級研究員孟霞,廣西研究中心籌備負責人廖玉虹,四川宇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慶揚,來自重慶、山東、山西、陜西、廣西、湖北、四川、成都、綿陽等20多人參加會議。
產業鏈是工農業經濟發展的筋骨,供應鏈是工農業經濟發展的血脈,產業鏈、供應鏈環環相扣,暢通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一個產品涉及上下游產業眾多,缺少鏈條上任何一環都可能導致生產受阻,暢通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產業鏈大循環,有效延伸產業鏈條,是應對風險性挑戰,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關鍵。建立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國內工農業生產供應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確保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為今后一個時期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行動綱領。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立破并舉,完善制度;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系統協同,穩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面向全球、充分開放的統一大市場,其市場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的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市場,以及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市場的監管公平統一,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進一步規范。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也是釋放市場潛力、激發發展動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舉措。
2023年5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落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部署總體工作方案和近期舉措。
2023年6月5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邀請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情況進行介紹。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介紹了主要進展:一是組織各地對妨礙統一市場政策措施開展自查清理,廢止、修訂和糾正了一批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二是在完善產權、市場準入、公平競爭、信用等方面出臺了一批配套政策;三是重點領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包括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啟動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和碳市場、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建設等;四是加大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查處力度,整治了一批突出問題。
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司長周強表示,商務部發揮聯通內外、貫通城鄉、對接產銷優勢,加快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下一步,商務部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推動制度型開放,強化制度規則統一,增強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推進京津冀、長三角商務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市場一體化水平;加強縣域和城市商業體系建設,補齊流通網絡短板,健全全國流通骨干網絡,完善城鄉流通體系;加快推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推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規范健康發展。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是創新資源需求引導的有效配置,是釋放市場潛力、激發發展動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舉措,是提升供給質量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是有效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是優化市場環境釋放更大消費潛力,是促進創新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有序流動和合理集聚,支持科技創新及相關產業業態發展,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將我國超大規模市場資源稟賦優勢轉變為強大競爭力,推動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牢牢把握未來,是打通堵點卡點拓展更廣闊流通空間,是公平公正營造更透明營商環境,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依托,是促進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和便捷流動,是形成對全球先進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是有利于提高國際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是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打通從市場效率提升,到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場主體壯大、供給質量提升、需求優化升級的通道,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互動,才能擴大市場規模容量,發揮市場促進競爭、深化分工的優勢,進而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產業升級的現實需要,是為高水平推動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監管水平基礎,是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促進經濟循環暢通,推動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楊純介紹,當今世界上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隨著大數據、5G商用、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有機融合等前沿技術的優化運用和整合,在組織架構,頂層規劃,科技智能和系統落地的不斷創新升級,產業供應鏈發揮功能性作用,凝聚各領域最前沿的智能技術與資訊,精準掌握消費者的消費愛好和習慣,通過海量數據積累與分析,可以更加明確了解用戶喜好,滿足消費者需求,提高產品的銷量。對好樂網的發展歷程、創新思路、戰略規劃、模型運用,運行規則,經營方向及發展前景,作了初步講解。好樂網在產業供應鏈領域多年的積累與探索,提供產業供應鏈的思維碰撞與資源對接,堅持創新、傳承和發展,規范運作,守住底線,合法經營,照章納稅,在產供銷同步發展的理念下,群策群力,發揮軟力量、政研企良性互動作用,將生產、流通、消費數據匹配,供需同步發力,打通堵點、連接斷點、解決痛點,激活市場,以斷、聚、合的思想轉變,消費與銷售促進產品推廣與占市,共建產業供應鏈生態系統,創新構建產業供應鏈賦能實體產業,提高企業的決策能力,減少庫存積壓和周轉率,迎合市場需求,助力上下游實體企業正常運轉,讓更多的實體產業參與進來,為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
好樂產業循環大系統采用F2B2B2C+O2O+產業供應鏈閉環模型運營,為企業級客戶提供多供貨商、多店鋪入駐的平臺級商城系統,可同時實現平臺自營及第三方商家入駐和地面實體店加線上引流等多種模式,為生產商、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商搭建產業供應鏈和銷售平臺,兌換對沖,消化庫存,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引流并鎖定終端客戶,解決采產供銷存配等一系列難題,采用一體化運作,實現價值大流通和高效貨幣化服務,直接掃碼支付,快速提升營業額,解決銷售引流和推廣難題,是企業入駐大型電商的最佳選擇。
未來將是推進供應鏈向生產端延伸,壓縮成本,定單運營,線上線下,優質供給,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整合更多資源,建立起消費粘性,將產業鏈形成延鏈閉環,實現跨界業態融合,同步發展。
本次到會人員對產業供應鏈有了全新的認識,并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對于未來的合作,表示出了高度認可與重視,以信用管理體系為基石,共建產業供應鏈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有更多優秀的廠商和品牌商加盟,共享商機,為更多的企業注入實質性的內容。
(楊純 整理)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于1986年9月1日經陳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負責同志的關懷下,由原國家科委于1987年6月2日批準建立,這是我國專門從事管理科學和相關交叉科學研究的新型科研機構,是中國作為國際管理學者協會聯盟(IFSAM)唯一理事單位。1989年8月25日,人事部人中編函【1989】31號文批準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為國家事業單位編制并做了經費安排。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中)、錢三強(左)和錢偉長(右)出席我院主辦的首屆交叉科學大會
根據國家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精神和中管院的實際情況,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重新審定批準,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于2012年7月25日進行了國家事業單位的重新審核登記,審核批準登記號為:210000005343。
我院名譽院長錢偉長和院長田夫出席院工作會議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自建院以來,得到陳云等黨和國家領導的關心支持,在管理科學理論研究以及相關交叉科學研究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
信用管理研究所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社會信用體系發展中心后更名為信用管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所)成立于2007年,依照國務院有關指示精神,經過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專家、領導考察審批后,由鄭淑惠女士及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志創建成立的專業所。
所創始人: 鄭淑惠
所專注于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開展管理學科的教育培訓與學術交流等工作,運用國內外最先進管理方法與經驗,幫助企業解決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尤其在信用管理方面,所將多年專業、系統和科學的信用管理理論方法與研究成果、實踐經驗,服務于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建立良好的誠信意識,普及和推廣信用管理理論及實踐方法,助力其在信用經濟環境下得到很好地發展。
所長: 姜厚福
所擁有一批實踐型管理專家、知名學者,常年從事企業管理咨詢和服務及信用評級等,培養了一大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專業人才。多年的實踐經驗和技術成果為所在信用管理界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左至右:姜厚福 李樹林 楊純
所承擔國家有關部門委托的信用管理課題研究,企業信用管理培訓和推廣等工作。作為商務部認可的第三方信用評價專業機構,為各行業、各區域組織和機構,提供全面的企業管理及信用管理咨詢服務,行業企業信用等級評價服務,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等。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會議室
所參與設計開發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信用學院的專業課程和配套教材(“雙證教育”)的信用管理教材);參與了人力資源人才服務機構國家標準制定工作;作為第三方的信用評價專業機構為行業協會的所屬企業進行信用評價工作;為多個行業制訂了信用評價標準;作為專家團隊參與了由工信部主辦的“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評價相關工作;為中石化等行業大型集團進行專業的管理項目咨詢,如人力資源管理咨詢、企業戰略規劃咨詢、“風險管理”專業培訓等。為中石化集團及其27家區域公司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專項培訓;與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共同開展了“企業風險控制專業人才”培訓及測評工作;與水產協會共同開展了“水產流通與加工企業納稅成本優化及稅務風險防范”系列培訓和咨詢服務工作及信用評價工作等。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