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跨介質反艦導彈”是一種在高空以超聲速巡航,并經過掠海飛行后進入水下變為類似“超空泡魚雷”的超高速新型反艦導彈。采用這種可橫跨“空中”和“水下”兩種不同介質的反艦導彈,可以大幅提高導彈突破敵方艦艇攔截網的成功率。這種聽起來很陌生、但又異常犀利的新型反艦導彈據傳我國正在研制中!而這種“另類”的反艦導彈所需要的動力系統和燃料,正是由我國李鵬飛團隊負責研制的。該團隊9月發表在《固體火箭技術》上的一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關于此種領先世界水平的新型反艦導彈的點滴信息。
魚雷之所以能對軍艦造成遠比反艦導彈更大的傷害,就在于爆炸后產生的壓縮空氣通過水將威力集中在艦體的小范圍中,從而使其遭受斷裂或大量破損的嚴重傷害。通常一枚533毫米的重型魚雷就能癱瘓或直接擊沉一艘大型軍艦,但魚雷速度慢、攻擊距離短、反應不靈敏是其缺點。而常規反艦導彈在空氣中打擊軍艦只會造成貫穿傷或不大的爆炸附加傷害,一般來說癱瘓大型軍艦需要多枚反艦導彈命中關鍵部位或造成艦體破損大量進水才可以。但反艦導彈速度快、末端機動靈活的優點十分明顯。而“跨介質反艦導彈”則因為同時具備這兩種攻擊模式的優點,所以其成為了下一代反艦導彈的熱門候選。
“跨介質反艦導彈”理論參數和沖壓發動機示意圖
航母打擊群將瑟瑟發抖
結合李鵬飛論文和外網消息可知,該型“跨介質反艦導彈”的外形尺寸為0.533米,彈長5.56米,這個尺寸比我軍現役的鷹擊-12和鷹擊-18反艦導彈都要小一些。但其整個攻擊彈道則堪稱“變態”,首先在空中巡航階段可以2.5倍以上聲速在近萬米高空飛行100-200公里;之后在接近敵方目標10-20公里前,將降低速度到2.2馬赫并下降到10-15米的掠海飛行階段;在距離目標7-10公里后進入水下10米再轉為“跨介質入水”模式。雖然反艦導彈入水后速度會急劇從2.2馬赫降低到每秒100米,但這也是目前世界最快“超空泡魚雷”的極限速度了,遠超任何已知軍艦的最高逃逸速度;在最后距離目標3-5公里的攻擊階段,則可視敵方防御和規避模式進行水下機動,此時反艦導彈仍將保持每秒100米的水下極速前進,并可具備自水面到百米深海的大范圍機動攻擊??梢哉f,只要被這種“跨介質反艦導彈”盯上的水面軍艦,幾乎逃不過被擊沉的命運——包括航母!
東風-21D“航母殺手”
鷹擊12B岸艦反艦導彈
但我國軍工科研人員卻未曾在“跨介質反艦導彈”面前止步,今年9月另一篇發表在《光電與控制》上的論文,又提出了另一種“跨介質”武器,這就是“可再入跨介質無人飛行器”。這種特殊無人機是一種具備空中飛行、水面航行、水下航渡以及往復空中/水面/水下跨介質能力的新概念混合型海上無人系統。簡單說就是攻擊敵人軍艦時,敵方如果采用防空武器攻擊,無人機就進入水下變身“反艦魚雷”繼續攻擊;如果敵艦發射魚雷進行攔截,就擇機出水從空中繼續前進——反正就是在水下和空中來回“橫跳”。最大作用就是持續消耗敵方攔截彈藥、大量占用艦載火控通道和擾亂其指控操作,為我方其他打擊彈藥開辟安全通道和壓縮敵艦預警時間。
“可再入跨介質無人飛行器”作戰流程圖
可以說,有了這兩種新型“跨介質”反艦武器后,即便面對敵方航母打擊群,我們也能先使用“可再入跨介質無人飛行器”來同時吸引和占用多艘護航軍艦的火控通道,壓縮航母預警圈的反應時間。之后再利用“跨介質反艦導彈”和常規反艦彈藥、電子戰等體系作戰模式,對航母打擊群發起飽和攻擊。在這樣的打擊手段組合中,消滅一支航母打擊群所需的彈藥數量和我方承受的損失都要小得多!不知道剛剛再次出海想繼續給我們找麻煩的“里根”號航母打擊群,能否應對這兩種“跨介質”武器的打擊呢?
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