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 白云怡 張玉瀅】自4月19日開啟投票的印度大選結果終于在當地時間6月5日凌晨揭曉。印度現任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簡稱“印人黨”)不出意料繼續保持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第一大黨地位,但其獲得的240席不僅少于前兩屆大選,并且沒有達到272席的半數,需要與盟友攜手組閣。
“此次選舉被視為對莫迪過去十年執政成果的一次公投”,英國《金融時報》等外媒認為,盡管莫迪大概率將追平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紀錄,贏得其第三任總理任期,但低于預期的選舉結果仍然反映出人們對高失業率、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的不滿以及“印度教民族主義”下的分裂。
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印度問題專家認為,如果能開啟新任期,莫迪將大概率延續其內政和外交政策,這意味著新德里將繼續通過基礎設施和制造業推動經濟增長,而中印關系的改善也較難有積極預期。
多位專家認為,由于印人黨沒有獲得人民院超半數席位,印度政治中常見的“內斗”或將更加激烈,莫迪的議程設定與推行難度將大幅增加。
選舉結果不及預期,印人黨組閣面臨挑戰
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發布的最新結果,在本屆大選中,印人黨獲得240個議席,其所在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295個席位;主要反對派“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獲得議席231個,其中國大黨獲得99個。當地時間4日,莫迪宣布,執政黨印人黨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勝。
本屆印度大選投票從4月19日開始,共分為7個階段進行。最后一階段投票于當地時間6月1日18時結束,共選出543名議會下院議員。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9年的上一屆大選中,印人黨及其政黨聯盟全國民主聯盟分別獲得303席與353席;而在莫迪首次上臺執政的2014年大選中,印人黨與全國民主聯盟分獲282席與336席。
此次印人黨的選舉成績不僅不及前兩屆大選,與6月1日投票結束后的出口民調和媒體預測也有明顯差距。上周末發布的出口民調顯示,莫迪及印人黨將輕松贏得大選,預計整個全國民主聯盟將贏得353至401個席位。競選期間,莫迪和印人黨也曾做出類似預測。
這樣的反轉也導致印度股市在過去幾日中坐上過山車。4日,印度股市主要股指孟買SENSEX指數盤中一度跌逾8%;印度VIX恐慌指數一度暴漲超40%,為2020年11月以來的最大漲幅。在此期間,印度國有企業的股價暴跌,印度國家銀行股價跌幅高達15%,為2008年10月以來最大跌幅。而在初步統計結果尚未發布的3日盤中,SENSEX指數一度上漲近3.8%,創下76738.89點新高。
《金融時報》認為,執政黨未能拿下半數席位將使其在經濟領域的施政更加困難,并讓莫迪更容易受制于盟友。總部位于孟買的Dolat Capital Market公司股票主管阿米特·庫拉納認為,4日早些時候的計票數據對市場造成了沖擊,印人黨的席位不足“引發了人們對莫迪在管理下任政府時能有多少空間的猜測。”
如果莫迪成功連任,股市反映出的擔憂也是他必須要面對的挑戰。“雖勝猶敗”,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此評價稱,印人黨沒有拿到半數以上席位比較意外,這也意味著莫迪將面臨巨大挑戰。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印度問題專家錢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選舉結果意味著莫迪在組建聯合政府和任命內閣部長時,將受到聯盟內其他黨派的更多掣肘與“討價還價”,也意味著在接下來在推行其內政外交政策時,需要更多考慮其他盟友的意見。
“最終選舉結果和人民黨選前聲稱的‘壓倒性勝利’反差較為明顯,對該黨的士氣是一種挫敗,也將對印度未來繼續推行經濟改革措施構成一定挑戰。”他分析稱。
半島電視臺4日援引新加坡華僑銀行董事瓦蘇·庫恩的話認為,莫迪聯盟的勝利比預期的要小,“這可能會引發人們對新政府推動改革的能力的懷疑,這些改革可能面對許多政治困難,但被視為印度維持現在經濟增長速度的關鍵因素。”
林民旺認為,本屆大選后,印度政治又將回到2014年之前的“老路”和“常態”,即多黨政治下內斗不斷,執政黨的內政和外交議程很難推進,這也是印度政治的典型特點。
經濟成果“好壞參半”,普通人生活未有改善
“好壞參半的經濟成果與兩極分化的政治格局”,這是美聯社在分析此次印度大選結果時提到的兩個關鍵詞,也概括了左右此次選舉的主要議題。林民旺認為,主要反對黨國大黨在選舉過程中并沒有亮眼表現,印人黨議席的減少的原因還是源于自身。
2014年的印度大選,莫迪帶領印度人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這被外媒認為是“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崛起和動員能力的體現。在印度,印度教徒占全國人口的80%。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近年來,莫迪利用“印度教民族主義”對國內進行重整,通過重構歷史敘事、打造身份認同保證了印人黨的執政地位。這一方面使得印度在過去十年擁有較為強勢和穩定的政府,但另一方面,其忽視少數族裔的舉措也使莫迪政府頗受詬病。
錢峰對《環球時報》分析認為,近年來,莫迪和印人黨一直把“印度教民族主義”作為收割選票的利器,認為只要討好80%的印度教選民就可輕松獲勝,因此漠視甚至打壓穆斯林等少數群體的權益。“但從目前來看,印人黨流失的選票也在這80%印度教選民中。這顯示出相當一部分印度教民眾對莫迪近年來把宗教置于政治之上、破壞印度世俗主義、壓縮社會自由空間持不滿態度。”
在選舉結果揭曉前,曾有外媒分析稱,根據印度憲法,如果印人黨獲得2/3多數的席位,將有機會修改印度憲法,莫迪可能將進一步推動國家的“印度教化”。2023年9月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新德里峰會上,莫迪政府曾對外正式使用“巴拉特”的稱呼。
不過,在下一屆議會下院占不到多數的印人黨的行動可能將出現變化。林民旺認為,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會受到影響,但究竟走向何方取決于他如何理解此次選舉結果:他可能會認為在全國占比80%的印度教教徒還沒有被全部動員起來,從而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更加極化;也可能與印人黨產生首位總理瓦杰帕伊一樣,采取更加溫和的立場。
相較于政治敘事,決定每一個選民是否愿意投票給執政十年的莫迪和印人黨的更重要因素,可能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與民生。
一直以來,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都被莫迪作為最主要的政績之一。此次選舉期間,莫迪表示,他的目標是在第三任期內讓印度從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變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今年4月,印人黨還發布名為《2024年保證書》的“施政綱領”,著重闡述了莫迪“在2047年即印度獨立100周年之際帶領印度成為發達國家的愿景”。
錢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客觀來說,莫迪執政的十年,印度經歷了幾十年未有的巨大變化。在經濟上,印度的綜合國力持續上升,經濟增長率亮眼,國民生產總值(GDP)躍升至全球第五,未來超過日本、德國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這名印度問題專家也提到,莫迪治下的印度在光鮮亮麗的背后,許多問題也日益嚴重。“比如,經濟的發展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印度富豪,但許多印度普通民眾的生活卻沒有得到太大改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于是,一些民眾不再接受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宏大敘事,這些情緒都會通過選票表達出來。”
美聯社稱,盡管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莫迪的經濟政策未能創造就業機會,幫助印度人從低薪、不穩定的工作轉向穩定的有薪工作。隨著不平等、失業和就業不足問題的激增,它們已成為此次選舉的核心議題。
根據世界不平等實驗室的研究,盡管印度的百萬富翁數量不斷增加,但近90%的勞動年齡人口收入低于該國約 2770 美元的平均年收入。研究還發現,最富有的1%人群擁有印度40%以上的財富,而最貧窮的那一半人擁有的財富比例僅略高于6%。
雖然莫迪政府總是談論由更多勞動力帶來的“人口紅利”,但該國專家們警告說,如果經濟不能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機會來吸納涌入市場的勞動力,這一紅利可能會變成“負債”。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稱,雖然印度政府鼓勵在制造業創造更多工作崗位,近幾年仍有數千萬勞工回流農村。過去4年里,印度的農業就業人口增加約6000萬。
下個5年,仍將推動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國
在復雜的內政問題外,外交上的成績被普遍認為是莫迪及印人黨在此次選舉中的“加分項”。錢峰認為,從印度自身的角度來看,莫迪政府的一系列外交操作可圈可點,可謂把手中的“牌”用到了極致,極大提升了印度的“國際能見度”。
但“能見度”與實際效果并不能劃上等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林民旺對莫迪期間的大國外交政策給予了較低評價。他認為,莫迪政府的戰略選擇使得印度外交活動的空間更大,對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戰略杠桿更多,進而使得印度能夠在各方競爭博弈的夾縫中不斷獲利。
“然而,這也導致新德里不僅失去了同中國和俄羅斯的傳統友誼和善意,另一方面卻并沒有收獲來自美國及其龐大盟友陣營的戰略信任。”林民旺說,印度現在成為了一個“孤獨的崛起大國”。與此同時,印度的鄰國馬爾代夫、孟加拉等國也對新德里產生了反感情緒。
自中印兩國在莫迪第二任期內發生邊境沖突后,兩國關系始終沒有實現轉圜。林民旺認為,莫迪并非沒有機會與中國修復雙邊關系,但他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這給中國釋放的信號是——新德里已經在中美競爭的戰略博弈中下注了美國。
不過,今年4月,莫迪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專訪時提到,印度和中國關系的穩定對整個地區和世界來說都很重要。他認為,兩國迫切需要解決邊境的長期局勢,通過外交和軍事層面進行接觸。
林民旺預測,在莫迪可能的第三任期中,中印關系改善和繼續下行的可能性都不大。“此前種種情況證明莫迪沒有改善中印關系的意愿,而在其可能的第三任期,莫迪和印人黨甚至可能都不具備改善這一重要雙邊關系的能力”,林民旺說,但莫迪同樣也無法承擔讓中印關系繼續惡化的責任。
相比于政治和安全關系,莫迪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從中國向印度轉移的計劃大概率會繼續推進。據路透社等媒體此前報道,為實現將印度轉變為全球制造中心的競選承諾,莫迪計劃在下一個5年任期內采取一連串親商政策。莫迪此舉旨在尋求把印度打造為全球企業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擺脫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替代選擇”。
“打造‘印度制造’以替代中國,已是目前印度執政精英的普遍共識。”錢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的精英階層普遍認為,中美博弈是印度的戰略機遇期,因此,印度接下來也將繼續致力于縮小和中國的經濟差距,尋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華“經濟替代”,盡管這一目標并不容易實現。
他認為,在其第三個任期,莫迪預計將延續對中國“強硬但務實”的政策。不過,莫迪本人在新政府中話語權的下降,或將為中印關系帶來更多挑戰。
不少分析認為,莫迪長期鼓吹的“印度制造”并沒有取得應有的進展:上任之初,莫迪原計劃到2020年將印度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從15%提高至25%,還要在制造業創造1億個就業崗位。但十年過去,印度制造業占GDP比重僅從15%提高到了17.7%。在就業方面,曾經許諾的1億個制造業就業崗位沒能兌現,甚至還出現了不增反降的情況。
“印度成功吸引了蘋果和谷歌等美國大公司的供應商進駐,然而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印度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不到3%。與此相對的是,中國占24%。”《聯合早報》在一篇報道中分析認為,印度制造業愿景面對三大障礙,即諸多限制的勞動法、難以購買土地,以及低效的關稅制度。比如,在印度大部分地區,超過100名員工的公司須獲州政府授權,才能聘請和解雇員工,這使得企業難以根據需求調整運營模式。
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