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下面這幅圖里面有兩個耳機,它們長得都差不多,品牌也都是耳機界的扛把子森海塞爾,但左邊的是大名鼎鼎的HD600,價格是1900元;而右邊是HE1,價格是42萬8千元,價格差了225倍。HD600和HE1但我想說,這兩個耳機的音質雖然有差別,但
下面這幅圖里面有兩個耳機,它們長得都差不多,品牌也都是耳機界的扛把子森海塞爾,但左邊的是大名鼎鼎的HD600,價格是1900元;而右邊是HE1,價格是42萬8千元,價格差了225倍。
HD600和HE1
但我想說,這兩個耳機的音質雖然有差別,但其實并沒有多大,甚至一般人根本聽不出來,但為什么價格差距這么大?覆蓋了從最便宜的9.9包郵到貴的幾十萬一副的可怕價格區間的耳機都可以聽歌,它們區別到底在哪兒?買貴耳機到底是不是智商稅?對普通人而言,到底多少錢的耳機是比較合適的?
好耳機和差耳機,到底聽起來有什么區別?
在文章這里開頭,我必須給各位朋友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不要長時間去聽自己買不起的耳機或者音響,更不要去借自己買不起的耳機來聽,不是怕你弄壞,是怕你會在很長的時間內失去聽歌的樂趣和對音樂的熱愛。這點很重要,原因是好耳機和差耳機幾乎有著全面的差距,你聽慣了好的耳機,就再也換不回去了。
而好耳機和差的耳機主要表現區別之一就是解析度和層次感,具體意思直接給一張圖片給大家就可以理解了:
各位聽歌的時候不是只聽一個聲音的,那里面會有很多種樂器,然后一個人說話也有不同的頻率,所以解析力就很重要了,他能夠讓你完整的聽到音樂作品里面每一個小細節和聲音,能夠讓你混在一起聽的時候覺得好聽,當注意力集中在某種樂器的時候也能分辨出這個樂器的演奏全過程和好壞,而普通耳機則是所有聲音混在一起以后給個最終的東西,根本無法分辨,所有有時候會有一些人拿到好耳機以后聽以前同一個作品才發現:咦,這里還有這個聲音,以前怎么沒有注意到呢?
而耳機的解析力與振膜的材質、厚度以及線圈技術有關,這也是需要下成本的地方,所以好耳機和不好的耳機的成本很多時候就是在這個地方體現出不同的。這個地方也就決定了特別便宜的耳機,比如十多塊錢的耳機,是絕對無法做到給你音樂享受的,畢竟材料和元件成本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幾萬的耳機一定比幾百塊的耳機好?
這個問題當然是肯定的,沒有誰是傻子,耳機廠商肯定比一般的消費者懂耳機,花幾十萬研發費用,開模費用,生產費用,制造一款幾萬的耳機,結果還沒有幾百塊的耳機好,首先能真的敗家到這種地步也是絕對的人才,就是一個外行用了這么貴的材料做出來的耳機也不可能太差啊,而更關鍵的是誰會去買?有錢人也不是傻子,所以這個問題答案一定是肯定的,那些真正存在的奇葩耳機廠商你也買不到了,因為他們都已經破產了。
貴的耳機一般都更好,但問題是好多少呢?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基本規律叫做邊際遞減效應,對于耳機也是如此,這個圖象橫軸是價格,縱軸是音質。
如果你以前用的是9.9元三個還包郵的耳機,那當你換上幾十塊的耳機的時候,你會發現巨大的音質差異,同樣換到幾百的時候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再往上,價格在上升,但音質的提升會越來越少,直到后面就會產生耳機屆一句著名的話了:“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甚至到了更高的領域,有一句俗語就是“100%的成本提升能帶來10%的性能提升就不錯了”。而“95%的人都是聽不出來10%以內的差別的”。所以對于普通人而言根本沒有必要一味地去追求價格貴的耳機,因為真的不適合。
當然也有人說,還有幾十萬的耳機呢?那些有錢人去買,難道和普通幾百塊的差別不大嗎?其實和我開篇舉的例子一樣,對于一般人而言,還真不是那么大,因為耳機本身的構造很簡單,對于工業生產而言也沒有太高的難度,所以發聲部分成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花費更高的是設計,還有開模制造部分,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這么牛的原因,因為市場大。
你設計制造一個電腦芯片,如果只有100個人買,單個成本可能要幾百萬,但如果能夠賣100萬個的話,一個成本可能就只有幾百了,而如果每個中國人買一個,你賣出14億個,那單個成本甚至可以降到幾十塊錢,而那種神豪系列耳機面對的消費者非常的少,所以注定了額外的成本必然高昂,所以那100%乃至200%、300%成本提升所帶來的10%、5%、1%的性能提升都只是為那1%的人群準備的,甚至這個成本并不體現音質的提升上,而是樣式,格調等等上面。比如上面說的那個42萬8千元的耳機,人家購買流程不是你直接去店鋪買,而是這樣的:
不說其他的,你下單以后,把訂單圖往朋友圈低調的一放,帶來的滿足感對一些人而言就已經值幾十萬了。
什么樣的耳機適合普通人?
總結起來,對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你只是想要求音質好,功能強的話,其實幾百的耳機就已經差不多夠了,而我覺得一個耳機其實更重要的是基礎硬件不要坑,音質的調教要好,佩戴要舒適和功能必須實用。價位在幾百塊就非常的合適了,在這幾點上,我可以給大家分享下我正在用的一款耳機,以及說下我選它的原因,這個耳機是FIIL T1 pro,汪峰參與創建的耳機品牌。
首先是基本的硬件結構:我可以直接說:基本硬件好的耳機未必好,但基本硬件都不下本錢的耳機一定不好,而這個耳機采用的是定制的6.1mm釹磁鐵動圈+鍍鈦高密符合振膜,這樣的硬件結構足以保證耳機的基本發聲音質。
降低延遲的左右耳共享雙主機:普通的耳機因為成本和續航原因,其實只有一個耳機和手機連接的,然后再把信號轉發給另一個耳機,但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給聽的人帶來的就是有輕微的延遲。
如果你有時候也會像我一樣帶著耳機打游戲的話,那么這就非常的重要了,要知道聽聲辨位可是一個合格游戲人的必備技能啊,而FIIL T1 pro是雙主機,每個耳機都會連接手機,同時發聲,這就不存在延遲的問題了,可以清楚定位敵人的位置,再給它一下。
藍牙5.2芯片:這點其實很重要,因為藍牙芯片好,那么連接的速度就會更快,同時更低的功耗會帶來更長的續航,更要的是不會出現關鍵時刻斷斷續續的情況,而5.2的藍牙芯片也從硬件上為耳機的好壞下了個重要籌碼。
在第二點音質的調教上,我是因為相信汪峰,畢竟你不得不承認他的音樂才華,而且他接觸的音樂設備那絕對是天價,所以他對音樂的感知很敏銳,特別是流行搖滾,他的歌很貼近普通人的想法和生活,所以也更理解普通人需要什么要的音質,也知道怎么調教,畢竟耳機調教可以說是核心部分了,相信大家都知道百萬調音師的重要性吧,那可是能讓腐朽變神奇的存在。
第三是佩戴舒適度上了:這一點其實很死,因為人的耳朵長得基本都是一樣的,形狀什么的都大同小異,所以關鍵就是入耳的材料和耳機的重量了,這個耳機單只才4.3g,雖然廉價耳機也可以做到,甚至更輕,但那是在犧牲結構的情況下。一個保證硬件結構還能這么輕的耳機,要做到就需要下功夫了,這就如同手機的旗艦級一樣,那么貴的手機為什么重量降不下來,那就是因為用料扎實功能有那么多的原因。
最后是功能:
這個耳機有ANC主動降噪,可以降低95%環境噪聲,而且還有ENC通話降噪,保證通話的清楚,這對我這樣的普通人而言很重要,因為我買耳機不會是很多高端人士一樣專門為了聽歌,甚至不同的歌用不同的設備,我需要的耳機,除了聽歌以外,打電話這些也一樣很重要。所以降噪功能就很關鍵了。
另外還有觸控功能,這個耳機有非常豐富的觸控功能,并且兩個耳機都可以單獨設置不同的功能,播放暫停,接聽掛斷,最讓我覺得爽的是它腳軟有自定義的功能,可以通過一個app設置符合自己需求的功能模式,這很重要,畢竟每個人需求是由差別的。
最后一個是我覺得不是很好說的就是音效,這個東西很多專業人士一提就是鄙視,覺得好耳機本來就應該高度還原聲音本質,原來是什么就應該是什么,加音效干嘛。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覺得不同的音效聽起來感覺真的很不同,比如我就特別喜歡聽人聲,不喜歡嘈雜的樂器聲音,而這個手機可以自定義音效,讓很多歌都可以按照我喜歡的模式放,這就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了。
做個總結:
耳機和手機相機其實很像,不同的耳機側重點不同,調教的風格也不同,也總會有不同的用戶喜歡,但是一個更懂普通人需求的品牌是不是更容易讓普通人覺得舒服呢?我個人是非常推薦這款的,性價比很高,如果大家喜歡的話,可以試試。
金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