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農業農村部大豆專家指導組、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在2019年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大豆、玉米生產技術指導意見中分別對不同生態區在品種選擇、栽培模式、肥料施用、播種時期、防災抗病等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農業農村部大豆專家指導組、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在2019年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大豆、玉米生產技術指導意見中分別對不同生態區在品種選擇、栽培模式、肥料施用、播種時期、防災抗病等方面進行了有針對的生產技術指導。
花生
當前,我國春播花生已全面進入備播階段,黃淮海、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春播花生即將開始播種。根據各地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提出2019年春播花生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選擇專用品種,提高花生品質
根據土壤、氣候等生態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高油、高油酸、高蛋白、適宜食品加工等優質專用品種,逐步滿足油用、食用、加工、出口等不同用途的差異化需求。黃淮海產區中等以上地力田塊,春播露地花生或春播地膜覆蓋花生宜選擇生育期125天左右的優質專用型中大果型品種;瘠薄地或連作地宜選擇生育期125天左右的優質專用型中小果型品種。東北產區選用生育期125天以內的中早熟中小果型品種,其中高緯度、無霜期短、積溫低的地區選用生育期115天以內的早熟小果型品種。南方產區春播花生選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珍珠豆型品種。西北產區的南疆地區春播花生選用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中大果型品種,北疆地區春播花生選用生育期120天以內的中小果型品種。在選擇品種時,要針對當地主要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選擇相應的抗性品種,特別是青枯病易發區要選用高抗品種,如遠雜9102、中花21、中花6號、泉花551、粵油40等;爛果病易發區可選用耐病性較強品種,如中花6號、桂花1026、遠雜9102、山花9號、航花2號等;機械化生產程度高的產區,應選擇成熟一致性好、果柄韌性較強、適宜機械化收獲品種,如豫花9326、遠雜9102、花育33、中花16、中花21等。根據市場需求,各地可以選擇種植高油酸花生品種,如豫花37、豫花65、冀花11、冀花16、冀花18、冀花19、冀農花6號、花育917、花育9111、開農71、開農1715等,進一步提高花生品質,適應中高端市場需求。
(二)抓好關鍵技術,提高播種質量
一是適期播種。春播露地大粒型品種播期應掌握在5厘米地溫連續5日穩定在17℃以上,小粒型品種穩定在15℃以上,高油酸花生品種穩定在19℃以上,地膜覆蓋花生播期比露地花生可提早7—10天。黃淮海產區播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東北產區在5月中、下旬、西北產區在5月上、中旬。南方產區珍珠豆型花生播種應氣溫穩定在12℃以上,于“冷尾暖頭”搶晴播種,高油酸花生品種適當晚播。二是合理密植。一般春播大粒型品種雙粒畝播0.8—1萬穴,小粒型品種雙粒畝播0.9—1.1萬穴,單粒畝播1.4—1.7萬穴,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塊宜稀播,旱薄地塊宜密植。三是搞好種子處理。播種前10—15天剝殼,剝殼前可帶殼曬種2—3天,剔除霉變、破損、發芽的種子,按籽粒大小分級保存、分級播種。采用機械脫殼的種子,一定要進行發芽試驗,根據發芽率情況確定適宜播量。通過拌種(包衣)可有效防治根腐病、莖腐病、冠腐病等土傳病害和蠐螬等地下害蟲,在播種前應根據當地花生病蟲特點,選擇合適的藥劑(包衣劑)進行拌種(包衣),拌種(包衣)要均勻,隨拌隨播,一般種皮晾干(陰涼通風,避免暴曬)即可播種。四是提高播種質量。采用起壟種植方式,選用適宜的播種機械,或露地起壟播種,或起壟播種覆膜壓土一體化播種;提高整地質量,切實做到上虛下實、地平無土塊;播種時土壤含水量一般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5%—75%時為宜,干旱時造墑播種,在無水澆條件時,應做到有墑不等時、時到不等墑;播種深度應掌握在3—4厘米,播種過深易引起出苗時間延長形成弱苗,或遇低溫爛籽;播種過淺種子易落干,播種要深淺一致,達到苗齊、苗壯。
(三)加強田間管理,提高群體質量
一是科學施肥。花生施肥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一般每畝一次性施三元復合肥35—50公斤。為預防酸性土壤花生空殼,每畝可增施石灰、鈣鎂磷肥等含鈣肥料50—100公斤,石灰在開花下針期撒施在花生結莢區,鈣鎂磷肥宜先條施在播種溝內再播種;連作土壤可增施石灰氮、生物菌肥;肥力較低的礫質砂土、粗砂壤土和生茬地,增施花生根瘤菌肥,增強根瘤固氮能力;高產田增施深施生物鉀肥,促進土壤鉀有效釋放。可通過施用有機肥、生物肥料,減少化肥用量,控制重金屬污染以及亞硝酸積累。二是適期澆水。足墑播種的春播花生,幼苗期一般不需澆水,適當干旱有利于根系發育,提高植株抗旱耐澇能力,也有利于縮短第一、二節間,便于果針下扎,提高結實率和飽滿度;花針期和結莢期是花生對水分反應最敏感的時期,也是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此期干旱對產量影響大,當中午前后植株葉片出現萎蔫時,應及時澆水。飽果期遇旱應及時小水輕澆潤灌,防止植株早衰及黃曲霉菌感染。澆水宜在早晚時段進行,且要防止田間積水,否則容易引起爛果,也不宜用低溫井水直接大水漫灌。南方或降雨較多地區花生田要做到“三溝”通暢,防止漬害。三是中耕除草。露地花生播種覆土1—3天后,用適宜的芽前除草劑噴施地面,封閉除草;地膜花生在播種后、覆膜前,用適宜除草劑噴施地面。當花生接近封壟時,露地花生在行間、地膜花生在壟間穿溝培土,培土要做到溝清、土暄、壟腰胖、壟頂凹,以利于果針入土結實。四是合理控旺。當植株生長至35—40厘米時,對出現旺長的地塊用適宜的生長調節劑進行控制,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施用,噴施過少不能起到控旺作用;噴施過多會使植株葉片早衰而減產。生長調節劑一般于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后進行葉面噴施。五是綠色防控。推薦采用物理誘殺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蟲害、化學藥劑防治病害。推廣黑光燈、性誘劑和誘蟲板等物理誘殺技術,既能控制蟲害,又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防治花生蠐螬等地下害蟲可選用生物制劑。防治葉斑病等病害可選用合適的高效低毒殺菌劑。青枯病和銹病防治最好選用高抗花生品種。華南地區通過科學輪作和間作預防病蟲草害。
(四)適期安全收獲,確保豐產豐收
花生中低產田及種植早熟花生品種地塊進入飽果后期,如遇干旱植株出現衰老狀態,上部葉片變黃,基部和中部葉片脫落,就要及時收獲,避免果實發芽、落果和黃曲霉毒素污染。花生高產田,在搞好保葉防早衰的基礎上,要結合不同品種特性和長勢情況,科學推行適期晚收。花生一般在主莖中下部大部分葉片變黃脫落、上部還剩3—4片綠葉時,大果型品種飽滿莢果比率達到70%以上,小果型品種飽滿莢果比率達到80%以上,即可收獲。具體收獲期還應根據天氣情況靈活掌握。收獲后應盡快晾曬或烘干,使莢果含水率降至10%以下,鮮食用花生宜及時冷藏、冷鏈運輸。清選入庫后,應注意控制貯藏條件,防止貯藏害蟲的危害和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發生。
芝麻
芝麻是我國重要的小宗油料作物,種植分布廣泛。當前,西北、東北春芝麻產區播種即將開始,黃淮、江淮、華南夏芝麻產區正在備播。根據不同生態區的種植習慣與栽培特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提出2019年芝麻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選用良種,區域種植
選用優質專用、抗病、耐漬性強的優良品種,適當集中種植,提高商品品質。根據每個區域的氣候特點和種植制度,合理選用品種。黃淮產區,建議選用鄭芝13號、鄭芝15號、駐芝14號、豫芝Dw607;江漢平原和江淮產區,建議選用鄂芝5號、皖芝2號、皖芝11號、中芝13號;長江流域產區,建議選用中芝20號、中芝22號、鄂芝5號、鄂芝7號、皖芝5號;華南產區,建議選用贛芝3號、贛芝9號、贛芝14號、金黃麻、青麻、高安白芝麻;西北產區,建議選用晉芝2號、晉芝3號、汾芝2號;華北產區,建議選用冀芝3號、冀航芝1號、冀9014;東北產區,建議選用遼品芝1號、遼芝8號、密莢霸王鞭。
(二)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黃淮、江淮夏芝麻產區,小麥或油菜收獲后,搶時適墑播種是高產的關鍵,適播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采用免耕直播、旋耕條播。長江流域及南方產區,可采用“溝廂栽培”,播種期不遲于7月下旬。不同產區因地選擇種植模式,一般播種采用等行距40厘米或寬窄行60厘米︰20厘米,畝播種量0.3—0.5公斤,密度1.2—1.5萬株。華南一年三熟制產區,以夏播和秋播為主,可采用免耕機械直播,夏芝麻適播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秋芝麻適播期為7月上中旬,墑情差時宜采用“搶墑雙層播種”,應適時早播,畝播種量0.4—0.5公斤,密度2.0—2.5萬株。西北、東北、華北等一年一熟制芝麻產區,春季低溫、風沙、干旱是影響播種質量的重要因素,生產上應結合整地施足底肥,保墑播種是實現高產的關鍵,西北產區可采用地膜覆蓋或膜下滴灌寬窄行種植,東北風沙大的地區宜采取“深種淺出播種”,華北產區可采用起壟種植,各產區畝播種量0.4—0.5公斤,密度1.2—2.0萬株,西北和華北地區適播期為5月上中旬,東北地區適播期為5月中下旬,推遲播種應適當增加種植密度,以保證群體產量。
(三)科學施肥,合理灌溉
應以產定肥、看地施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達到平衡施肥。畝產100—150公斤芝麻,一般每畝底肥施用復合肥(N、P、K含量均為15%以上)25—30公斤,初花期追施尿素5—10公斤。芝麻苗期需水量較少,足墑播種時苗期一般不澆水,適度控水有利于根系生長,降低株高,提高抗倒能力。花期對水分反應敏感,需水量最多,此期干旱對產量影響大,當中午前后植株葉片出現萎蔫時,及時澆水;澆水忌大水漫灌,采用溝灌和噴灌。生育后期旱時及時灌水,灌后即排干田間積水;澇時及時排水,以免形成漬害,造成大幅度減產。黃淮、江淮及長江流域產區芝麻全生育期內應做到“三溝”暢通,防止漬害。華南產區夏芝麻生長前期、中期,雨水多、濕度大,應開溝作畦,窄廂種植。
(四)預防為主,綠色防控
堅持預防為主、綠色防控,按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減量、限量使用化學農藥。優先采用農業防治措施,如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清除田間雜草和地頭麥秸等;盡量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如采用燈光和誘劑誘殺小地老虎、棉鈴蟲,機械或人工除草等,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如Bt、核多角體病毒、多殺菌素等;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合理使用低風險化學農藥。苗期是病蟲草害防治的關鍵時期,播前藥劑拌種,預防枯萎病、莖點枯病發生,力爭全苗、培育壯苗。播后出苗前進行土壤封閉除草,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可采用地膜覆蓋技術防除雜草,若苗前未進行土壤封閉處理,出苗后可噴施藥劑防除雜草。苗期重點防治小地老虎、蟋蟀,華北、東北地區還要注意防治蚜蟲、薊馬。開花結蒴期重點防治棉鈴蟲。盛花期以后,重點防治莖點枯病、枯萎病和葉斑病。長江中下游地區,還要注意預防青枯病和疫病。如發生漬澇災害,應及時追施氮肥,輔之以磷鉀葉面肥,噴施耐漬誘抗劑,促根保葉。
(五)加強田管,適時收獲
芝麻種子小,播種不宜過深,播種深度以2—3厘米為宜,以利發芽出苗。苗期生長較慢,對養分、水分吸收少,應先促后控,促根蹲苗。2—3對真葉間苗,4—5對真葉定苗,出苗15—20天后可中耕培土,實現壯苗早發。進入蕾花期,生長發育加快,養分和水分需求量大,N、P、K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0%,重點促控結合,實現穩健生長。當芝麻接近封行時,露地芝麻在寬行間、覆膜芝麻在兩壟間中耕、清溝、培土,清除寬行或溝內雜草。貼茬播種的田塊,初花期畝追施尿素5—10公斤,防落花落蒴;如生長過旺,可適量噴施矮壯素,以避免芝麻旺長。開花期對外界環境的反應敏感,抗病耐漬性較差,若遇連續陰雨,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防漬害、病害發生。進入終花期,營養生長衰退,葉片光合與根系吸收能力降低,田間管理重點防早衰,防倒伏,促籽粒灌漿。在生育后期可適當噴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防止葉片衰老。成熟后應適時收獲,當植株大部分葉片脫落,下部蒴果微裂時,即可收獲。西北、東北干旱區可實行分段收獲,機收后鋪曬、脫粒,其他地區收后一般小捆架曬,曬干后及時脫粒、風揚去雜、過篩,妥善保存。
胡麻
胡麻是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根據不同產區氣候特點和生產實際,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提出2019年胡麻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合理輪作,選好茬口
胡麻重茬(即第二年仍然在同一塊地上種植胡麻)和迎茬(隔年種植,即在同一塊地的第二年種植其他作物,而第三年又種胡麻,茬口相迎)容易造成胡麻所需的養分缺失,枯萎病等病害加重,雜草種子大量累積。因此,胡麻一般應實行3年以上輪作,宜與小麥、玉米、馬鈴薯、豆類、綠肥作物等輪作倒茬;枯萎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則需要更長的輪作間隔,輪作周期一般在5年以上。
(二)因地制宜,配套技術
在干旱地區,采用以地膜穴播為核心技術的胡麻抗旱高產栽培技術,包括舊膜免耕穴播、全膜覆土穴播、壟膜集雨溝播、膜側溝播機械化栽培等新技術。在熱量充足、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采用間作套種等種植技術充分利用光、熱、水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主要有胡麻套種向日葵、胡麻套種玉米、胡麻套種蔬菜等模式。胡麻套種向日葵一般帶幅100—120厘米,其中60厘米種4行胡麻,40—60厘米種1行食葵或2行油葵。胡麻套種玉米一般帶幅140厘米,其中100厘米種6行胡麻,40厘米種2行玉米。套種時,胡麻選用高抗枯萎病、兼抗白粉病,豐產性好、矮稈早熟品種,例如隴亞9號、隴亞14號、隴亞雜1號等。玉米品種推薦選用適宜當地種植、株型緊湊的品種,如吉祥1號、五谷704等;向日葵選用食葵SH363等,油葵選擇矮大頭、KWS303等。
(三)統籌兼顧,科學選種
根據土壤、生態、氣候等自然條件及市場需求,選擇抗逆、高產、優質、適宜加工的品種。西北地區選擇高抗枯萎病、高產穩產、抗倒伏、高含油率品種,如隴亞13號、隴亞14號、定亞23號、天亞11號、寧亞22號等;華北地區選擇早熟、高抗枯萎病、豐產及適宜機械化收獲的品種,如內亞9號、壩選三號、壩亞13號、晉亞12號等。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精選、晾曬處理,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
(四)精準除草,機械作業
選用除草劑時,一定要選擇胡麻專用和兼顧后茬作物的安全除草劑,可以采取封閉除草和苗期莖葉噴霧。胡麻株高5—10厘米為苗期莖葉噴霧防治最佳時期,根據雜草種類合理選擇適宜的除草劑,防除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的除草劑可以同時施用。平原地塊,可采用小麥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獲,但需根據不同機型進行適當調整。對于小型田塊和山坡地,可采用小四輪拖拉機牽引的小型割曬機收割,割倒晾曬后進行打碾。
向日葵
我國向日葵生產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種植區自然條件復雜,氣候類型、生態環境多樣。目前,向日葵春播由西北向東北陸續展開。根據各區域的生產習慣和栽培特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提出2019年向日葵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統籌兼顧,科學選種
品種的選擇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種植區的土壤、氣候條件及生產力水平來確定。黑龍江和吉林的向日葵種植區由于連續四年菌核病大發生,應選擇高耐菌核病、有效積溫需求量在2200℃—2400℃的食葵品種。內蒙古中部區是列當高發區,在品種的選擇上應以抗列當品種為主,兼顧商品性和抗病性。新疆阿勒泰地區向日葵列當發生嚴重,應選擇抗列當、有效積溫需求量在2400℃以上的品種。河北北部壩下食葵種植區,以旱地種植為主,應選擇抗旱性較強的品種;壩上食葵種植區,由于海拔高、無霜期短,應選擇早熟品種為宜;河北中南部油葵種植區,以矮大頭系列品種為主。甘肅向日葵種植區,油葵以S606、矮大頭、T562、隴葵雜3號等品種為主,食葵以JK601、SH363、SH361、隴葵雜4號等品種為主。
(二)趨利避害,合理密植
近年來,春旱、春寒頻繁發生。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預防春旱、春寒發生,確保足墑適時播種。新疆和甘肅由于春播早,以防春寒為主,根據當地氣候變化,適當推遲播期,防避霜凍。甘肅隴東、隴南旱作區要防范旱災,做好播前保墑,通過覆膜搶墑播種或增施保水劑等抗旱技術措施提高播種質量,保證出苗。新疆滴灌種植區,播種時土壤墑情差的地塊,需要及時滴出苗水,確保全苗。合理密植是提高產量、商品性與經濟效益的重要技術措施,各向日葵種植區應根據品種、土壤、氣候、施肥、灌水等條件,采取不同的種植密度。適當降低食葵種植密度,可有效改善食葵商品性,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三)輪作倒茬,降低危害
向日葵重茬、迎茬種植現象較為普遍,導致病蟲害發生越來越嚴重,加上局部地區氣候變化影響,使向日葵產量、質量和商品性下降。建議合理輪作倒茬,前茬以麥類、胡麻、高粱、玉米為宜。在列當發生區域,要注意選用抗列當品種,尤其是種植食用向日葵、列當發生嚴重的地塊,要做到5—8年以上的輪作才有效。對菌核病防治,首先應選用對菌核病抗性較好的品種,在生長后期要減少灌水,或者少量多次滴灌,減少盤腐的發生;及時清除病株殘余,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菌源。此外,可以通過播前晾曬種子、藥劑拌種、藥劑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降低病蟲危害。
(四)科學施肥,合理灌溉
向日葵是一種喜鉀作物,適當增施鉀肥和硼肥,有利于提高向日葵產量和品質。建議基肥(種肥)以農家肥為主,以腐熟的豬、牛、羊或雞糞與速效氮、磷、鉀化肥混合使用,增產效果更佳。根據測土配方合理施肥,一般畝施農家肥2500—3000公斤,如果用三元素復合肥,氮含量不宜超過15%。向日葵一般在現蕾前,結合灌水進行追肥,一般畝追施尿素10公斤。也可分2次追施,現蕾前結合灌水畝追施尿素5公斤,開花至灌漿期結合灌水畝追施尿素5公斤,增產效果會更好。增施硼肥對向日葵有較好的增產效果,每畝150克硼砂拌種或開花前用0.1%—0.2%硼砂水溶液進行噴施。向日葵現蕾至開花期、開花至成熟期,是兩個需水量較大的階段,要保證水分供應。成熟階段水分虧缺,會降低結實率,增加空秕率和皮殼率,如無降雨、干旱持續時間長,應及時澆水,以免減產;一般情況下可不澆水或盡量減少澆水,以防倒伏。
(五)加強田管,適時收獲
向日葵進入現蕾后期,密切關注薊馬危害。發現田間有薊馬發生應立即采取防范措施。由于薊馬大多發生在向日葵開花期前后,提倡生物防治,以減少對蜜蜂的傷害。食葵在開花期采取輔助授粉可以提高20%—25%結實率。輔助授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工輔助授粉,在向日葵開花后2—3天,選擇上午9—11時或下午4—5時人工輔助授粉,采用粉撲授粉和花盤接觸授粉的方法,共進行2—3次;另一種是蜜蜂授粉,在種植面積比較大時蜜蜂授粉效果較好,在向日葵開花初期每3—5畝地放一箱蜜蜂。一般在開花后40—45天左右、花盤背部發黃、苞葉呈黃褐色、下部葉片干枯脫落時進行收獲,收獲期間花盤不能大量長時堆積,要及時攤開晾曬,以防發熱霉爛。脫粒后必須及時曬干,去除雜質及秕粒進行儲存,存放時要避免受潮和鼠害。
大豆
去年秋季東北地區降水較多,大部底墑較好,但去冬今春降水總體偏少,西部一些老旱區土壤缺墑,旱象露頭。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東北地區氣溫略高于常年,大豆生長季熱量接近常年,降水略多于常年。根據上述情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大豆專家指導組,提出2019年東北地區春播大豆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合理輪作,優化布局
優化種植結構,合理安排作物布局,科學選擇大豆品種,禁止越區種植。在北部積溫偏少的地區,大力推廣大豆與玉米、小麥、馬鈴薯隔年輪作;在南部玉米適宜種植區域,實行兩年玉米、一年大豆的輪作方式,發揮大豆養地作用,以減少化肥投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因地制宜,分類整地
秋整地時土壤底墑較好、大坷垃較多的地塊,建議及早鎮壓,作業時鎮壓器后最好配上類似鐵鏈等附件,創造疏松覆蓋層,減少蒸發。春整地時,對于干旱地塊,總體以保住土壤墑情、少動土為原則,簡化整地,建議開展原壟卡種和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節約成本,抗旱保墑;對于土壤墑情適宜,達到整地標準的,要耙壓結合、旋壓結合,起壟、鎮壓一體化作業,避免跑墑;粘重土壤和低洼地塊,要及早采取排澇、散墑措施,清理根茬,邊打壟、邊鎮壓,注意保墑。
(三)科學施肥,減量增效
根據不同產量目標和測土結果,合理確定施肥量,將氮、磷、鉀肥按照一定比例施入,化肥做種肥應深施于種下4—5厘米,以免燒種。建議使用根瘤菌肥、適當減少化肥用量,提倡秸稈還田,分期施用氮肥,適當補充鎂肥。依據土壤鉀素狀況,適當增施鉀肥。
(四)綠色防控,高效除草
根據病蟲草害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高效低毒農藥或生物農藥進行防治。病蟲草害發生嚴重地區,適時開展噴防作業,要求作業環境溫度在28℃以下,空氣相對濕度65%以上,風速3級以下,作業過程中應避免重噴、漏噴,以防藥害。墑情較好的地塊,提倡封閉除草,減少苗后莖葉除草;墑情較差的地塊,可采取苗后莖葉除草方式。避免施用長殘效期除草劑。
玉米
當前,東北地區氣溫逐步回升,玉米春播工作已陸續展開。去冬今春以來東北玉米主產區降水總體偏少,部分地區土壤缺墑、旱象顯現。結合今年東北地區氣候特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提出以“及時整地、科學選種、適時精播、合理密植、動態監測”為重點的技術路徑,指導各地抓好玉米春播生產。
(一)及時整地,做好春播準備。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早備耕,及時整地,為適期播種創造良好條件。秋整地塊,早春及時鎮壓保墑;易發生春旱地區和春整地塊,要充分利用土壤返漿水,及早整地,及時鎮壓保墑;易發生春澇地區和低洼地塊,要及早清潔農田,利用春季氣溫回升的有利時機,進行翻耕晾曬散墑和起壟散墑,為適時春播做好準備。
(二)科學選種,優化品種布局。在玉米優勢產區,選擇熟期適宜、抗病抗蟲、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豐產穩產、品質優良、適宜全程機械化的優良品種,嚴禁玉米跨區種植,確保籽粒安全成熟和玉米高產穩產優質。根據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選擇專用型或通用型青貯玉米優良品種。做好品種科學布局、熟期合理搭配。注意選購高質量包衣種子,預防地下害蟲和苗期病蟲害,有效提高出苗率和整齊度。
(三)適時精播,確保播種質量。根據氣溫、土壤墑情和玉米品種生育期等確定最佳播期,適時適墑機械精播,做到用種精準、下籽均勻、深淺一致、種肥隔離、覆土嚴密、鎮壓適度,提高播種質量,爭取一次播種苗全苗齊苗壯。對土壤墑情較差或易旱地區,可采取地膜覆蓋、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抗旱造墑播種技術,或實行壟溝播種、平播、少免耕播種。對土壤墑情適中地區,一次性完成機械開溝、施肥、播種、起壟、鎮壓作業,減少土壤攪動,最大限度利用土壤墑情。對土壤濕度大、地溫低的地區,應提早起壟散墑、提高地溫,適當淺播或淺覆土,并隔天鎮壓。
(四)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根據品種特性與生產實際,確定適宜種植密度,構建合理群體結構,為玉米豐產奠定基礎。一般生產條件下,畝保苗4000株左右。對于土壤肥力好、具備灌溉條件的地塊,可選用耐密型玉米品種,畝保苗可增至4500—5000株。播后及時化學封閉除草,加強苗期管理,提高群體整齊度。對于采用苗后除草劑的地塊,注意使用時期和濃度,避免產生藥害。
(五)動態監測,強化防災減災。一方面做好旱情應對準備。據國家氣象局預測,受厄爾尼諾影響,今年我國氣候總體偏差,易形成“南澇北旱”。要密切關注天氣及土壤墑情變化,通過調整優化品種布局、采用配套抗旱播種技術措施等積極應對。對旱情嚴重地區,可采取“坐水種”或備好中早熟品種“等雨播種”。另一方面加強病蟲監測預警。據分析預測,今年全國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將重于常年,東北地區一代和二代玉米螟、大斑病、粘蟲、地下害蟲、棉鈴蟲為害較重。應在選用抗病蟲玉米品種及高質量包衣種子基礎上,加強病蟲害動態監測和預報預警,采用生物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效果,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促進綠色生產。
來源丨 中國農業新聞 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陳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