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經濟結構的本質馬克思對經濟結構的概念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有人指出:“人在生活的社會生產中,在一定的必然關系,即一定的發展階段,有著與其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
一、經濟結構的本質
馬克思對經濟結構的概念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有人指出:“人在生活的社會生產中,在一定的必然關系,即一定的發展階段,有著與其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如果這個論述只強調經濟結構是生產關系的結構(隱性結構),而忽略了它也是生產力的結構(實體結構),那么馬克思的另一個論述則更準確、更全面地表達了經濟結構的含義。
“社會生產過程不僅是人類生活物質生活條件的生產過程,也是歷史上獨特的經濟生產關系中進行的過程。因為生產和再生產這個生產關系本身,就是生產和再生產這個過程的承擔者,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他們的相互關系,也就是他們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過程。這種生產的承擔者自然與其相互關系有關,所以他們在生產中使用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就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中看到的社會。”馬克思把經濟結構看作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雙重關系的總和,即隱性結構和實體結構的總和,全面而深刻。
二、產業分工理論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文獻中,工業一詞是指從事物質生產的工業部門或工業。 恩格斯最初使用“工業革命”一詞,是從資本主義工廠的手工業到大機械工業的生產技術革命,即資本主義工業化。現在工業的概念已經從物質生產部門擴展到非物質生產部門。從一般理論意義上講,產業是指國民經濟中從事同樣性質的生產和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組織的總和,即社會分工條件下的國民經濟各部門。
馬克思在討論社會再生產理論時指出:“社會的生產總值,進而影響社會的生產總值,可以分為兩大類。
1.生產資料:一定要進入生產和消費形態的商品,或者至少可以進入。
一、消費資料: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個人消費形式的商品。
這兩個部門中,各部門擁有的所有不同的生產部門共同組成了一個大的生產部門。 一個是生產材料的生產部門,另一個是消費材料的生產部門。 在這里,材料生產部門分為兩類。 第一個是生產材料,第一個是消費材料的生產。 社會生產分為兩類理論是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重要前提和組成部分是馬克思經濟學先于馬克思主義進行的重大突破和創新但馬克思提出的兩個范疇只指物質生產部門,不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 因此,基于兩種理論,可以揭示社會再生產運動的一般規律,但不能揭示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結構均衡理論
馬克思在分析社會再生產條件時解釋說所有工業部門都必須均衡發展在簡單的再生產條件下,第一類可變資本加殘值必須等于第一類不變資本,即I(v+m )=IIc。基于此,可以導出I(c+v+m )=Ic+IIc和 II( c+v+m )=I (v+m )+II(v+m)的兩個公式。也就是說,從物理形態上看,第一類生產的生產資料總量必須等于二類在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之和第一類消費數據的總量必須等于兩類所需消費數據之和。如果不能取得這些平衡,就不能進行簡單再生產。
在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兩大類的生產必須保持平衡,保證社會產品的實現。 擴大再生產的條件可以表示如下:
(1)I (c+v+m )=Ic+IIc+I△c+II△c
即第一類產品補償兩類生產資料消耗后的余額等于兩類額外的生產資料。
(2)I (c+v+m )=I (v+m/x )+II(v+m/x )+I△v+II△v
即,第一類產品補償兩類現有生活消費后的余額,等于因兩類再生產擴大而增加的消費需求。
馬克思對兩類均衡發展的抽象分析,明確了實現社會再生產的條件。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工業部門不像兩類那樣簡單明了。 產業結構包括相互提供中間產品的各工業部門之間的復雜聯系。 因此,很難用馬克思的結構均衡理論來表現這些產業之間的多部門投入產出關系。
四、生產資料的生產優先增長理論
馬克思分析了這兩個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關系,同時首次提出了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 他說:“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投入機器和原材料的資本增加,投入工資的資本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機械系統的進步,由機械和原材料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增加,用于勞動的可變資本部分減少。列寧將馬克思的上述思想與改善資本有機構成的理論和再生產公式結合起來,提出了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
他的結論是,在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增長最快的是為制造生產資料而生產的生產資料,其次是為制造消費資料而生產的生產資料,增長最慢的是為消費資料而生產的生產資料”。在我國,主要生產資料的行業稱為重工業,主要提供消費品的行業稱為輕工業。因此,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也被稱為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規律。馬列關于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理論后來被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肯定了。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這個理論的建立是有前提條件的——工業化與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關;優先發展重工業不能以消費資料的生產為代價;在對外貿易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的改善并不一定要同時實現重工業化。
五、結構調整機制理論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敘述了價值規律的發展形式——生產價格規律對社會各生產部門的比例關系(產業結構)發揮調節和平衡作用的過程。他認為通過部門間的競爭形成平均利潤率,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規律以生產價格規律的形式起作用。生產價格規律通過市場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自發調節不同部門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入流出。這就是結構調整的市場機制。
同時,馬克思看到生產價格規律的自發作用導致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經濟危機,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結構性失衡。 因此,他認為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商品、貨幣、市場不再需要,生產價格規律不再起作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取代了產品經濟和計劃經濟。 也就是說,根據計劃調節不同部門之間的生產要素的流入和流出。 在這一點上,恩格斯和列寧的思想和馬克思是一致的。 這是結構調整的規劃機制。
馬克思審視了生產價格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局限性,認為這完全正確,但否定了生產價格法對社會主義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事實上,生產價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價格規律對結構的調節作用是通過價格波動來實現的。 價格波動將生產要素按比例分配到不同的生產部門,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結構的優化。
六、結構演化趨勢理論
根據是否考慮外貿因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結構發展趨勢理論可以分為封閉產業結構理論和開放產業結構理論。 (一)封閉產業結構理論。這種產業結構理論一般不研究貿易因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和作用,即封閉條件下產業結構演化的趨勢。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科林·克拉克、庫茲涅茨、霍夫曼、列昂惕夫等。
英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最先注意到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
他總結說:“與農業相比,工業收入多,商業收入比工業多。”這個發現被稱為配第定理。第定理明確了結構演化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威廉佩蒂由于時代的限制,看不到結構的變化和人均國民收入之間的內在聯系。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著作《經濟進步的條件》中,通過獨創性的統計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與結構變化的內在聯系,重新發現了佩蒂定理。他得出結論: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首先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產業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勞動力就會轉移到第三產業。勞動力在不同行業之間流動的原因在于不同行業之間收入的相對差異。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繼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考察了人均產值與結構變化的關系。 在著作《各國的經濟增長》中,他處理了57個國家的原始數據,進行了橫斷面分析和時序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較低的群體距離(70-300美元)內,按平均人口產值計算,農業部門的份額明顯下降,農業部門的份額相應大幅增加但是,其內部(工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結構性變化不在高水平的人口平均產值(300~1000美元)以內,農業部門的份額與非農業部門的份額沒有太大不同,但非農業部門的結構性變化更為明顯。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對產業結構演化的規律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提出了所謂的霍夫曼定理。 其內容是霍夫曼比率(消費數據產業凈產值與資本數據產業凈產值之比)在工業化進程中不斷下降。
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發起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將封閉的產業結構理論量化。投入產出分析從一般均衡理論出發,研究分析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用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系數推算一個部門經濟活動的變化對其他部門的影響,計算滿足社會最終需求所需的各種產品總量,分析國民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的前景。產出分析是產業結構分析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是以同質性和比例性為分析前提的靜態分析方法,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來說,短期適合但不適合長期分析,適合分析但不適合預測。
(二)開放型產業結構理論。這個產業結構理論被稱為開放式產業結構理論,因為它考慮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斯密、李嘉圖、赫克歇爾、俄林、錢納里。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絕對成本》一書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理論。他認為,以每個國家的絕對成本進行國際分工,必然會使每個國家的生產要素從低效產業流向高效產業,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
在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于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理論》一書中,進一步發展了史密斯的絕對成本理論,提出了比較成本理論。他認為,各國在國際上應該按比較成本(或相對成本)而不是絕對成本分工,以取得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
瑞典經濟學家俄林繼承和發展了老師赫克謝爾的理論,在1933年出版的《國際和國際貿易》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要素固有的理論。根據這個理論,比較成本差異的理由在于生產要素的不同。因此,每個國家都應該以自己主導的生產要素從事這些商品的生產,通過自由貿易重新分配各國的生產要素,實現國際商品價格的均等化。這個理論是比較成本理論的完備性。
后來,當列昂惕夫在1947年用投入產出法檢驗美國200個行業的產品時,得出的結論與俄林的觀點正好相反,是列昂惕夫的反理論。美國是資本密集型國家,但資本密集型產品在進口中占主導地位,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出口中占主導地位,這與要素稟賦理論的描述正好相反。被稱為“里昂切夫之謎”。要素配置理論與列昂惕夫的反理論的不同是由許多復雜的要素引起的,其中之一是不同的事實背景。前者基于澳大利亞、挪威、荷蘭、烏拉圭、阿根廷等多個國家的外貿情況,后者基于美國的外貿情況。此后,西方經濟學家對進出口商品價格的研究基于一個時期一個國家的情況符合要素稟賦理論,另一個時期另一個國家的情況符合列昂惕夫的反理論的思想進行。
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發展了李嘉圖的靜態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著名的動態比較成本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產品的成本是可轉換的,從發展的角度看,在某一時刻處于國際貿易劣勢的產業有可能轉換為優勢產業。 因此,對于對國民經濟具有巨大潛力和重要意義的產業,不僅不應該放棄發展,還應該支持發展,使其成為強大的出口產業。 根據動態比較成本理論,日本政府制定了扶持年輕產業的政策,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汽車工業。 在年輕產業政策的支撐下,日本汽車工業從1955年的年產6.5萬輛發展到1980年的1140萬輛,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產業。
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規范開放產業結構理論,從數學上發展,提出了著名的“發展結構”理論。基于一些基本假設,他和他的助手們從大量的觀察中選出了10個基本的經濟過程,說明了大多數國家發展的基本特征,用27個變量定義了這10個經濟過程。并以收入水平和人口數據作為外生變量,對所有這些過程進行連貫的統計分析。為了將分析結果更廣泛地應用于各國和各種經濟過程,錢納里還用一些基本的回歸方程復合了“發展模式”理論,得到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標準結構”。根據“發展格局”理論,總格局變化的75%~80%發生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美元~1000美元的發展區之間,最重要的積累過程和資源配置過程將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可見錢納里的標準結構對明確人均GNP和結構變化的關系更有價值。
當然,發展結構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為標準結構與實際結構的偏離只能作為衡量產業結構的參考,不能作為實踐標準。 原因如下。 (1)標準結構是幾十個國家結構條件的平均狀態,但實際上由于各國要素稟賦和人口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各國的產業結構必然偏離這一“平均狀態”,因此這種偏離無法說明實際的產業結構。 )2)標準結構研究基本上以資本主義經濟為對象,排除了制度因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實際上,社會制度的不同也會導致產業結構的巨大差異。因此,即使是“發展模式”理論的創始人,其應用效果也有相當大的保留。
金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