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王瑜重慶市江津區農業科教信息中心花椒是我國主要調味品之一,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投入少、收益穩定,具有香味濃郁、麻味持久的特點,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為全面了解我國花椒全產業鏈發展情況,提出花椒產業發展建議,調研組采取產區定向采集、網
作者:王 瑜 重慶市江津區農業科教信息中心
花椒是我國主要調味品之一,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投入少、收益穩定,具有香味濃郁、麻味持久的特點,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為全面了解我國花椒全產業鏈發展情況,提出花椒產業發展建議,調研組采取產區定向采集、網絡資料查詢和實地走訪等方式,收集、核實相關數據,并邀請國內相關產業專家座談,對我國花椒產業進行了綜合調查分析。花椒作為我國優勢特色農產品,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2019年,我國花椒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面積增長30%,尤其是在貧困地區發展更為快速;花椒以干品消費為主,目前因精深加工產品開發不足,產量已趨于飽和;花椒周年都有供應,2018-2019年,產地收購價格整體持續走低,市場零售價格略有下降;出口持續增長,保持貿易順差;預計至2025年,我國花椒種植規模與產量趨于穩定,優質花椒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將增加,家庭消費將會持續增長,出口將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
一、花椒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
1.區域分布廣泛。花椒根系發達,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我國各地區均有種植。匯總國內25個產區數據,花椒栽種面積共1728.4萬畝,其中青花椒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和重慶等省市,栽種面積為1037.9萬畝,占60.0%;其余產區以紅花椒為主,栽種面積為593.6萬畝,占34.3%。
2.產量快速增長。從收集數據顯示,2014-2018年,國內花椒主產區產量從28.9萬噸增長到37.4萬噸,增長了29.4%,其中以重慶產區增幅最大,達112.7%,山西芮城、云南昭通、甘肅隴南增幅分別為64.2%、60.8%、19.4%。
3.經營模式固定。花椒產業園模式:目前國內共創建了2個國家級以花椒為主要產業的產業園區,一是重慶市江津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投資2.54億元,種植面積22.9萬畝,產量12萬噸,總產值達到61.1億元;二是陜西省韓城市國家花椒產業示范園區,總投資50億元,規劃總面積367平方公里,租賃區入駐經營戶60余家,面積達18610平方米。集約化經營模式:主要為"農業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模式,責任分工和利潤分配較為明確。農業公司通過為椒農提供技術和銷售渠道獲得利潤;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入股分紅獲得利潤;農民通過種植花椒獲得利潤。分散經營模式:主要為農戶依靠自有土地或周邊閑置土地單獨種植,生產成本投入少,規模小、風險小,目前國內仍以農戶分散種植模式居多。
4.優勢品種單一。國內花椒以色澤劃分可分為紅花椒和青花椒兩大類,紅花椒主要有大紅袍、二紅袍、小紅袍、鳳椒、伏椒和梅花椒等品種,青花椒主要有竹葉椒、九葉青和藤椒等品種。以區域劃分,西南地區主要以青花椒為主,秦嶺淮河以北地區主要以紅花椒為主。
(二)消費
1.消費空間巨大。花椒消費對象主要為餐飲市場、調味品加工企業、食品企業和家庭。在調味品市場,花椒是火鍋底料、豆瓣醬等主要原料之一。在食品行業,花椒主要用于怪味胡豆、絕味鴨脖等麻辣味的休閑食品。花椒也是西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區家庭廚房的必備佐料。
2.消費增速較快。2019年我國花椒表觀消費量為27.64萬噸,較2018年增長4.6%。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椒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據上海環盟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數據,國內年需求量達42萬噸,其中西南地區占比達28.7%。日本和東南亞70%以上的花椒都是從我國進口。
(三)加工流通
1.精深產品加工不足。干花椒占據花椒市場主要產品。在青花椒產品市場,干花椒、保鮮花椒、花椒調味品和花椒精深加工品占比分別為78%、12%、7%、3%。紅花椒產品也以干花椒、花椒粉等常規產品為主,花椒油和調味品占比較少。加工方式上,以烘烤或晾曬的初級加工為主,精深加工方式較少。
2.流通方式較為傳統。目前國內各花椒產區基本都建立了花椒批發市場,花椒產品主要通過花椒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電商平臺等渠道進行銷售。由于農產品受貯藏、冷鏈等因素制約,花椒產品主要還是以批發、零售的方式進行流通。隨著電商的興起,花椒也逐步走向網購模式,目前線上銷售占比10%左右。
(四)進出口
1.進口量小。我國花椒進口規模較小,主要來源于印度、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2015年我國花椒進口量231噸,進口額235萬美元;2019年進口量355.52噸,進口額371.42萬美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12.35%和13.24%。
2.出口量大?;ń肥俏覈鴤鹘y的出口商品,主要銷往日本、泰國、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及地區,國內花椒產品每年出口量是進口量的430多倍。2015年我國花椒出口量為12.2萬噸,出口額為12.87億美元;2019年出口量為15.39萬噸,出口額為17.42億美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6.06%和8.04%。
(五)市場價格
1.市場價格較穩定。我國花椒因品種、地區、消費等情況不同,產地收購、批發、零售等環節價格各不相同,總體較為平穩。紅花椒產區,以甘肅價格居高,陜西、四川、河南等地價格居中,山西價格偏低;青花椒市場價格差距不大,重慶江津青花椒由于成熟期較早,對周邊青花椒市場的價格有著"風向標"的作用。
2.部分產區價格差異較大。2014年以來,國內花椒價格總體呈增長趨勢。重慶江津青花椒鮮椒價格局部波動較大,2016年價格漲到每公斤21元,2019年跌至8.6元,較2018年下跌31.2%;四川漢源青花椒鮮椒價格呈平衡增長趨勢,2017年略有下跌,2019年價格較2014年增長47%;北方紅花椒產區干椒價格差異較大,2019年甘肅武都價格每公斤140元,山西芮城價格為70元。
3.價格波動原因各異。2019年重慶江津鮮青花椒價格下跌的原因,一方面,花椒批發市場存在收購商聯合起來共同壓價的行為,農民受存儲條件限制急于出售,出現低價銷售的情況。另一方面,市場需求量局限和加工產品研發不夠也導致價格下跌。
(六)成本收益
花椒生產主體主要包括公司、合作社和農戶等,經營模式不同,成本收益各不相同。以青花椒為例,公司收益率為10.7%(凈收益/成本);農戶分散種植收益率為49.6%;集約化經營收益率為38.9%。據產區數據,分散種植畝均成本2722元,按畝產600公斤、單價9元/公斤測算,畝均凈收益為2678元。
二、花椒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面積增長速度將放緩。由于近年來花椒價格攀升較快,深受各主產區農民的歡迎,面積增速較快。根據資料顯示,2015-2019年,花椒消費年均增長4.39%,產量年均增長4.92%,產量增長速度高于消費增長速度。受花椒精深加工程度低影響,面積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
(二)市場需求仍有增長空間。2015-2019年,國內花椒消費市場需求量年均增長3.81%,且95%都用于食用。據調查,全國4億左右人口有食用花椒的習慣,且有增多趨勢。在餐飲市場,火鍋連鎖品牌眾多,將進一步拉動花椒消費需求,花椒市場仍有增長空間。
(三)家庭消費比例將逐步增大。餐飲、家庭和加工在花椒消費市場各占41.24%、29.71%、29.05%,餐飲市場普遍使用的品牌和菜品會對家庭消費產生示范效果和引領效應。此外,各電商平臺直播促進花椒家庭消費比例。預計未來5年花椒家庭消費將以5%的比例遞增。
(四)精深加工產品將逐漸增加。近年來,國內各產區陸續意識到花椒精深加工產品研發的緊迫性,多數產區政府都對花椒加工明確了方向和目標,未來花椒精深加工將向康養保健、生物醫藥和日化原料等方面轉型,花椒成分與功效研究將更加廣泛,精深產品將更加全面。
三、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情況
(一)總體情況
花椒產業在貧困地區助推脫貧攻堅重任中成效顯著。四川88個連片貧困縣中,有75個縣(市、區)都在發展花椒產業,占貧困縣比例85.2%。種植面積達361.9萬畝,占全省花椒種植面積的73.2%;產量達5.3萬噸,占全省花椒總產量的63%。重慶發展花椒產業的貧困縣(區)共10個,占重慶貧困縣總數71.4%,其中酉陽縣種植面積達26.6萬畝,占全市17.7%。
(二)主要經驗做法
1.政府全程式服務。重慶市江津區將花椒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主要產業,統一贈送花椒苗,在技術指導上落實了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員制度。在銷售上,充分發揮"益農信息社"的作用,落實扶持政策,鼓勵站點信息員到戶收購,統一包裝銷售。
2.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重慶市酉陽縣有以花椒為主導產業的市級龍頭企業1家,專業合作社共30家,探索出以公司+農戶的"和信模式",覆蓋貧困戶2300余戶,實現2019年戶均收入2800元。
3.完善市場營銷體系。甘肅省武都區成立了區級花椒協會,共有會員2.1萬人,建設健全了市場,實現政府對市場秩序的全程監管,暢通了市場流通渠道。同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由傳統營銷模式向網絡營銷模式轉變,拓寬了營銷渠道。
四、花椒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一)主要問題
1.種質資源混亂,優勢品種不多。目前,國內還沒有建立統一的花椒種質資源性狀描述規范和分類評價標準。各花椒主產區少有花椒種質資源收集,也并未按標準建立種質資源圃。各地花椒品種名稱各異,存在同名不同種、同種不同名等問題。無專門的育種機構,苗木繁育大都采用種子實生繁育,幾乎不采用嫁接和組培方式,脫毒技術育苗基本沒有。產區花椒品種良莠不齊,退化嚴重,優勢品種相對單一。
2.管理水平不齊,基礎設施薄弱。國內花椒各產區單產水平差異較大,低產區和高產區產量相差一倍以上,花椒機械化程度水平較低。在管理服務上,有的產區歸屬林業部門,有的歸屬農業農村部門,技術標準無法統一?;ń樊a區基礎設施普遍較薄弱,花椒貯存冷藏、冷凍設備和貯存油罐容量嚴重不足,一定程度制約了花椒產業發展。
3.產業鏈條不足,科技支撐不夠。目前,國內花椒產業研究多集中在品種、技術和簡單的機具上,在精深加工領域和高端加工設備研發上較為欠缺?;ń芳庸し绞絾我?,主要還是以烘烤、晾曬等初加工為主。70%以上的加工企業是中小企業,存在設備差、檔次低、產品少的情況,精深加工能力弱。
(二)風險分析
1.市場波動風險。目前各產區花椒面積逐年擴大,投產面積不斷增加,加之技術不斷成熟,產量逐年增長。面積和產量增長的同時,面臨的是產品類型沒有拓寬和消費群體沒有增加,將直接導致市場飽和、價格波動幅度大和產品銷售困難等風險。
2.品牌流失風險。國內花椒產業逐漸形成了以地域名稱為主的花椒品牌,其中"韓城花椒"品牌估值213.61億元,"江津花椒"品牌估值18.12億元,"漢源花椒"品牌估值7.04億元。但是部分產區椒農不誠信的經營行為,嚴重影響相關產地花椒品牌的口碑和市場。
3.病蟲害增加風險。近年來,花椒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和數量增多,侵害的面積也不斷擴大。主要病害表現為花椒落葉病和干腐病,現在已發展為花椒干腐病、根腐病、枯梢病、葉銹病、流膠病和銹病等。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開展種質資源研究,推進花椒大數據建設。開展花椒種質資源研究,建立合作共享機制。一是對全國花椒品種的種質資源進行系統性調查和摸底;二是建立花椒實驗室,培育優質花椒新品種;三是建立省市級花椒試驗示范基地,篩選出適宜各產區的品種。將花椒產業相關數據納入法定統計范圍,并授權有條件的產區收集國內花椒產區相關數據,調研消費市場需求和指向,對花椒市場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提供分析報告。
(二)加強技術示范推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理順花椒產業管理服務體系,制定出臺花椒地方行業標準。鼓勵企業開展花椒加工技術和設備的研發,提高花椒全產業鏈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構建花椒產業聯合體,探索、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成立花椒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機構,將花椒病蟲監測與防治納入省級森林病蟲防治項目。配套相應的資金,鼓勵開展花椒標準園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花椒配送鏈條服務能力。圍繞花椒全產業鏈設置研究課題,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和技術攻關。
(三)拓展產品深度研發,打造花椒區域品牌。配套研究經費,開展花椒內含物質研究,拓展花椒在生物醫藥、保健市場、日化原料、生物農藥和飼料等領域產品。建立創新平臺,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快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鼓勵花椒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自主研發或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研發以花椒為主要原料的新、特產品,形成產業集群。理清當地花椒產業發展思路,開展花椒適宜性評價,不以發展花椒面積和產量為唯一目標。設立花椒質量監測機構,對產區內花椒生產、加工和流通主體開展信用等級評定。多籌措舉辦花椒貿洽會、博覽會等營銷活動,擴大本地花椒影響,打造區域品牌。
李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