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接上期)介紹了各種紋飾的特點和形制之后,我們針對良渚文化玉器的收藏做一個小結。相信大家可能看完以后會有一個恍然大悟的感覺,在視頻的講座課程中,我介紹了良渚文化玉器的館藏文物特點,可能很多人看不懂,其實學習收藏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真品的特征是
(接上期)
介紹了各種紋飾的特點和形制之后,我們針對良渚文化玉器的收藏做一個小結。
相信大家可能看完以后會有一個恍然大悟的感覺,在視頻的講座課程中,我介紹了良渚文化玉器的館藏文物特點,可能很多人看不懂,其實學習收藏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真品的特征是什么?很多人不喜歡去博物館,也不喜歡看文章,只希望你在視頻中告訴他幾個點,由此去撿漏和鑒定,這樣根本不符合真正的收藏知識架構的建立,換句話說,你能掌握的那幾點常識,造假的人物可能比你更明白。
所以我一直說,收藏就是需要吸收不同內容和層次的歷史知識,只要是訂閱了我的課程,再看目前的文章,可能兩者結合就會明白很多鑒定的道理,如果不明白道理,只想憑借一招兩式的技能去鑒寶,一般都是給造假者在買單。
上圖就是2021年3月28日,在香港拍賣成交了一件良渚時期的三層玉琮,最后以2800萬港元成交,加上傭金超過三千萬的高價,引起很多人對這類高古玉器的關注和收藏熱,但是關于良渚真假的鑒定方法和各種爭議,也是各有發表;我的玉文化學習視頻講座發表以后,很多藏友支持,覺得應該給與這些支持者一些實際回報,特結合視頻課程整理文字。
關于良渚文化玉器的鑒定,網絡上也有很多經驗和方法,我首先強調一點,我只是介紹和分享自己包括其他老師和藏友經過實踐,認為可行的經驗,不見得百分百正確,但是結合每個人的實際藏品,對識別真偽肯定有幫助。如果你覺得自己水平很高,也可以拿出來分享,專門挑毛病的就不回復了,這種人你怎么做他都能找出問題,這就不是眼光的問題了,跟每個人的品行有關,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
一、良渚文化的玉器材質鑒定
良渚文化玉器的存在時間也超過千年以上,我們的認知只是冰山一角,而學習玉器鑒定,最基本也是最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材料,新石器時期以后,在商代以前,各地區的文化用玉都是以地方材質為主,但是根據材料構成的角度分析,良渚文化用玉主要有兩種:一是陽起石,二是透閃石。
這種帶有陽起石和透閃石的成分材質大多數是周邊區域所產,不要覺得一說陽起石和透閃石就是新疆和田的,網絡上還有一個所謂的“磚家”說紅山文化是“和田玉”的笑話,其實就是把陽起石和透閃石的概念與新疆和田玉的概念弄混淆了,一種是成分,一種是產地,不要混為一談。
良渚文化的材料都是產自于長江下游流域的地方材質,中間雖然含有大量的透閃石和陽起石的結構,但是由于缺少新疆和田那種及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這類材料的質地相對分雜,軟硬不均,特別是這個階段的玉器中很多都夾雜有各種顏色的玉筋、雜條和色斑,這是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質特征之一,可以作為鑒定材質的一個重要依據。
二、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鑒定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良渚文化玉器主要以出土為主,即使是傳世品也屬于早期的出土物件,而出土的玉器受其特殊的環境影響,與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干燥的土壤結構侵蝕不同,良渚玉器的玉器位置處于水土較為濕潤的江南亞熱帶環境,水土中的各種成分更為復雜,出土的玉器幾乎都是受沁較為嚴重的,從外觀上看,我們最常見的有三種沁色,即雞骨白、水沁及血沁。
1、雞骨白:所謂的雞骨白就是因為其外觀與煮熟的雞骨顏色相近而得名,雞骨白是良渚玉器的典型沁色,這其中其實也有分類,以類似于象牙的白色為最好;閃黃者次之;而還有很多類似于米白、米黃以及土褐等色漸次不第。
形成雞骨白的原因以前專門寫過文章介紹,這里不重復,目前造假者早已攻克仿制的環節,如果大家在收藏具有雞骨白沁色的出土玉器時,有兩個重要的點需要提醒大家:
第一就是如果有條件,可以收藏到良渚文化玉器時,盡量收藏那種表面鈣化成雞骨白,而表皮下,用燈光打射,玉質依舊晶瑩透光的玉器,這種程度的雞骨白玉器,如果放在那里不盤玩可保持原有的生坑形態,但是如果你想盤玩把摸,很容易恢復玉質的特點,就會變成熟坑溫潤的外觀,人見人愛的藏品;
第二就是要提醒大家,特別注意那些凡是已經深度鈣化了的玉器,如果僅是擺放觀摩,可能更適合博物館,不適合文物流通,但是一旦盤玩出來,也就容易被市場追捧,所以真正的良渚文化玉器,我們一般會根據大小和外觀狀態,選擇那種適合盤玩的,不能盤玩的品種交流的空間相對較少,收藏價值較低。
2、水沁:水沁也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常見的沁色,呈白色散點噴霧狀,要注意的是,這種霧狀疏散聚密的自然狀態關系。
3、血沁:所謂的血沁只不過是一種褐紅色的沁色,屬于鐵離子的一種侵染,有時會附著在雞骨白之上,這樣從外觀上看,白中帶有一絲紅色,屬于很理想的沁色組合。
以色澤濃艷者為佳品,色淡或不純者次之。
總的來說,良渚文化時期玉器的沁色有著自身獨特的收藏把玩價值,而且告訴大家一個細節,“燈下不看玉”,如果想全面細致的觀察和品賞玉器的沁色,最好在充足的陽光下進行,可以收到百看百幻的最佳視覺效果,燈下是看不出來的,還會被燈光影響真正的色澤效果。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仿制和識別經驗分享
良渚文化玉器的仿制歷史很早就有開始,目前查到記載大約始從宋代,直至今日,市場仿造良渚文化玉器的行為就從未間斷。尤其是近幾年,隨著高古玉收藏交易出現高潮,良渚玉器的各種高低仿品,贗品更是甚囂塵上。
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再多,只要您對這個階段的文化熟悉并了解,看到器物以后,那種獨特的文化氣息和細節同真正的藝術珍寶還是有許多區別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仿制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質差異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良渚文化時期用玉基本上是就地取材,質地雜蕪,這是因為當時的文化背景,但很少使用和田玉或岫巖玉,因為距離太遙遠。可是在市場和拍賣會卻能見到用和田或岫巖玉仿制的良渚文化玉琮,這是不是我們的判斷有差異?
其實這樣的物品雖然不屬于良渚時期制造的,但是也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只不過價格需要按照后來的仿制品價格來談了,這些大多是宋代或清代的仿古玉器,他們的差異就是則多用和田玉,例如下圖這件就是清代仿制的玉琮,從材料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所以,看到材料如果不是當地的材料,也不用一概棄之。如果能看到使用新疆和田玉材質雕制的良渚文化玉器,只要制作精細,這種也有一些收藏價值;
但是目前市場近年的仿制品則大多使用岫巖玉或南陽玉,甚至還有用青田石為材料的。可能只是從材料價格的角度考慮的,很多玉器制作完畢都要經過酸咬和腐蝕侵泡,甚至火烤土埋,才能仿制出雞骨白的外觀,所以造假者愿意從成本低廉的角度選擇仿制石材,但是會存在一個巨大的差異,就是這些玉質的硬度與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不同,用手工雕琢出的線條與機器加工出來的觀感完全不同,只要看過真品,就會有所感覺。
2、仿制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作假
良渚時期文化玉器的贗品種類很多,但是因為上面介紹的成本原因,材料以次充好,為了混淆用戶,仿制品大多外觀仿雞骨白沁,不管其工藝方法又出現什么創新,用什么方法制作,其沁色都屬于短期快速形成的,十分死板,缺少循序漸進的變化是最突出的特點。
在拍賣市場的交易中,有些熟坑的良渚文化玉器,情況也比較復雜,仔細分析以后,大約有三種玉器組成:一是真正良渚文化玉器,早期出土后被藏家把玩的熟坑;二是宋元時期的舊仿品被盤熟;三是屬于現在的贗品被加工成熟坑的藏品。
這三種藏品,前面的兩種可以收藏,但是第三種則是屬于直接被剔除的對象,千萬不要浪費金錢,但是必須承認,這種仿制品容易成交的現象很普遍,其實際的欺騙性甚至大于一些生坑物品。
所以,建議收藏愛好者在遇到熟坑物品時,不要沖動,一定要慎重,最好多詢問和參考再做定奪。
3、良渚時期文化玉器的紋飾仿制
從良渚時期的玉器紋飾上看,一般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具有一定的欺騙性;
第一就是極為常見的神人獸面紋,這種良渚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紋飾,對普通收藏愛好者的誘惑極大,又似曾相識,所以容易喪失警惕;
第二就是生僻的紋飾或冷僻的器形,無典可查。
這種紋飾、器形對普通的收藏愛好者也同樣會產生強大的誘惑,在“物以稀為貴”的收藏原則誘導下,會慷慨解囊,資助贗品事業的蓬勃發展,而且這類人在收藏圈所占的比例很大,拿出來的東西“語不驚人死不休”,也會被人嗤笑。
除此之外,同時要注意的是老料新工的欺騙。
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帶有紋飾的玉器不多,從考古的實物挖掘數量中可以看出,占大多數比例的是素器,為了牟取暴利,不少人將原始出土的良渚素器加雕工后高價售出,這種半真半偽的玉器,極易混淆普通收藏愛好者的鑒定視線,所以,對待此類物品要客觀,要綜合而全面地判斷玉器的真偽。
另外,造假者往往根據已經發表在圖錄上的器形與紋飾進行仿制,這樣具有一定的欺騙性。 下面這件良渚的紋飾玉器,就是按照出土器仿制而成,但是雕工明顯地看出現代工具的制作痕跡,例如眼睛是用鉆管加工出來的,很規整;鼻翼使用的是戰國以后的“撤法”;上面的線紋打磨得過于圓滑,而真正良渚獸面很有立體感,整體沁色不自然,人為痕跡明顯;從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因造假者在器物學方面的不成熟,而給我們留下太多的鑒定依據。
4、良渚文化時期玉器的雕工仿制
良渚時期的玉器雕工,實物看多了就會有直接的感受,真品特征比較鮮明,就是前面這幾篇文章和視頻課程內容中我所介紹的工藝特點,簡單總結出來就是幾點:淺、軟、圓、細,這種效果我們不能以“好”與“不好”來判定,只能以此作為鑒定的標準。
一般現代仿品和贗品都達不到真品的這種感覺,原因不外乎兩點:
第一就是材料的硬度不同,比如和田玉硬度高,岫巖玉質脆,完全做不到那種細而軟的效果;青田石雖然軟度符合,但是現在仿制,有誰會用手工琢制?還有哪一個工匠具備古人的腕力和嫻熟的技藝?這種差距,多看真品就能有直接感受。
第二個原因就是工具的不同,這點在以前的文章和視頻中都做過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頭條文章,查閱參考,這里不再重復。
丁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