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打鋼板對機場安檢和核磁檢查有影響嗎?臨床醫生經常會被病人問到這樣的問題:“我因為骨折動過手術,鋼板還留在體內,那我坐飛機的話能通過安檢嗎?”其實機場安檢部門是有專門的儀器來檢測出旅客體內的醫用內置物(螺釘鋼板髓內釘等)的,旅客也可以隨身
1、打鋼板對機場安檢和核磁檢查有影響嗎?
臨床醫生經常會被病人問到這樣的問題:
“我因為骨折動過手術,鋼板還留在體內,那我坐飛機的話能通過安檢嗎?”
其實機場安檢部門是有專門的儀器來檢測出旅客體內的醫用內置物(螺釘鋼板髓內釘等)的,旅客也可以隨身攜帶相關病歷資料或X線片及診斷報告等向安檢員解釋說明。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機場是不會因為你局部“鋼鐵俠”就剝奪你遨游碧海藍天的資格的。
再說一下核磁檢查:
核磁檢查(MRI)與X線片、CT片一塊被稱為骨科影像輔助的三駕馬車,核磁檢查能夠清晰顯示人體骨骼關節附近的軟組織情況。
核磁核磁,是磁場來的,所以體內內置物,比如鋼板本身有沒有磁性顯得非常重要。
目前大多數植入體內的內置物材料都沒有磁性,所以其實是可以進行核磁檢查的,當然本世紀初或上世紀末我國內固定材質多為不銹鋼等磁性金屬的,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進行核磁檢查的。
所以如果自己有需要核磁檢查評估病情的可能,但同時體內又帶有磁性金屬,在這種情況下內固定是需要進行取出的。
2、國產鋼板好還是進口鋼板好?應該怎樣選擇呢?
這個問題很像大家買車,國外有德系的大眾,美系的卡迪拉克,意系的蒙迪歐或者日系的本田,國內本土也有吉利、榮威或者比亞迪等廠商。
他們都能滿足駕駛者基本的駕駛體驗并且在不同的細節各顯神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商品品牌、質量等各方面的不同決定了價格的差異,并且考慮到進口需要的關稅,進口鋼板的價格多半是高于國產鋼板的,所以建議各位量力而行,有多大腳穿多大的鞋。
雖然質量與價格多成正比,但也不建議專門去追求最貴的材料,畢竟最適合自己的最好。
而且隨著國家醫保向全國人民的覆蓋,目前醫療監管及醫保部門已很大范圍上限制了醫院材料的選擇。
進一步而言,國家已經從政策層面經過各種科學嚴謹的調研確定了身體各部位鋼板價格、廠家、治療方式等方面的平均范圍,隨之將不管患者還是醫生對于鋼板的選擇縮小到某個科學可控的范圍內。
因此相信國家、相信醫生,在大概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就好。這應該就是國家希望及所謂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具體而言,患者專心養病并配合醫生,醫生專心治病并給予解答和幫助選擇,家屬專心陪護照顧并保持對醫生的信任,這樣才算是在疾病面前的“專業人做專業事”。
因為在疾病面前,醫生和患者并不是對立關系,雙方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共同戰勝疾病才是上策。
3、為什么以前骨折都是打石膏夾板,并沒有打鋼板呢?
狄更斯《雙城記》說到時代的變遷,有一句很精典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必須要承認,隨之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正在越變越好。在5年或10年以前,我們絕對想不到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被濃縮在褲兜那一個小小的手機里。
醫療的進步也是這樣,在過去之所以很多骨折都選擇石膏等保守治療,是因為很多醫生對于這些部位的手術還根本沒聽過或者學習過,一項技術根本都未成熟,怎么進行應用與普及呢?
有人會說:“以前的人骨折都是不手術治療最后還不是都好了”,其實說這個話要么是因為樣本量不夠大,以特殊代替了普遍,要么就是對“好”的概念有理解的偏差。
也許大家周遭會有以前不手術就治愈的骨折病患,但從經驗來說,這類患者大概率本來骨折輕且遠離關節,經過時間的靜養能夠自我修復,而以前因為醫療技術的限制,還是有很多人因此落下了殘疾。
比如我們親愛的周恩來周總理,在上世紀60年代訪問他國期間不慎左肘摔傷,經過當時全國最好的醫療團隊治療后最終還是左側肘部關節僵硬。
現在回過頭看周總理的病歷,可能當時是摔傷導致的左肘關節“恐怖三聯征”,現在的手術策略可以對尺骨冠突,橈骨小頭及外側副韌帶進行骨性結構和軟組織結構的修補且置入鋼板、螺釘進行固定,然后積極康復,很快可以恢復肘關節良好的功能。
所以以前很多不能手術的部位現在的醫療技術之下都不再成為禁區,這是時代進步的紅利。還是回到我之前的觀點:“得病以后,專業人做專業事”。
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