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玉,在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的現代,已經成為了我們鐘愛且常見的飾品材質。一塊好玉做成的飾品往往價值不菲。而在古代,玉器似乎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古代皇帝代表著身份的大印就叫傳國玉璽!但你知道嗎?其實在古代,玉,并不比金子值錢。皇帝的宮殿用具很多都是
玉,在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的現代,已經成為了我們鐘愛且常見的飾品材質。一塊好玉做成的飾品往往價值不菲。
而在古代,玉器似乎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古代皇帝代表著身份的大印就叫傳國玉璽!
但你知道嗎?其實在古代,玉,并不比金子值錢。
皇帝的宮殿用具很多都是金造的,肯定不存在用不起金子的說法,那為什么偏偏這樣重要的大印,卻要用玉呢?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玉在古代是君子的象征
所謂"溫潤如玉",其實在古代是用來形容君子的。說一個人的品格德行都十分溫柔高尚的時候,就會這樣去形容。
另外,在古代雖然有能工巧匠,但迫于工具限制,所以將玉石打磨再到雕刻,是一個非常繁瑣復雜的過程。
"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就是用來形容說人也要經過一番打擊和消磨,要經歷一些挫折,才能成為優秀的人。而這里的玉,就是用來對比優秀的人的。
我這樣說可能并不直觀,那我們現在就來仔細列一下古代玉器制作的工序。
我們現在的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一套《制玉圖》,是清代光緒十七年由李澄淵所繪,一共 12 幅,詳細為我們展示了古代制玉的全過程。
他們分別是:搗沙和研漿、開玉、扎碢、沖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鉆、透花、打眼、木碢、皮碢。
這十二步簡單來說,就是先將璞玉,也就是未經打磨的玉打磨,然后切成長條,再裁去多余的邊角料,掏出不用的地方,開始雕刻,鏤空雕花,再打孔,然后要經過兩道拋光的工序,以保證做出來的玉器光滑細膩,造型別致。
現在我們雖然工具進化,大大縮短了我們制作玉器飾品的時間,但這些步驟仍然是不變的。而老一輩的玉雕師,更是愿意盡量少的借助工具,選擇全部手工制作。
小小一塊玉,要經歷如此多的過程才能變成精美的玉飾品,所以古人用玉來比喻君子,實在是非常貼切。而皇帝的大印用玉器來制作,也就說得通了。
每塊玉都是獨一無二的
除了復雜的工序和能用來比喻君子的品格之外,其實皇帝選擇玉器來作為大印的材質,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我們每一塊玉,都是獨一無二的!
金子這種材質,如果造壞了,其實是可以融掉再造的,甚至可以融成金水之后灌入模具中,隨后批量生產。
但要知道,古代的皇帝,連衣服的顏色都不允許別人跟自己一樣,什么東西都要搞個御用,搞個特殊化,這個代表自己身份的象征的大印,怎么能允許這個世界上可能能造出第二個呢?
所以,金子哪怕再貴,都不會成為皇帝的首選。
而玉就不同了。要知道,玉石這種東西是天然形成的,每一塊其實都不太一樣。哪怕同一個礦坑產出的同品種玉石,它們的色澤或者細膩程度,都會有些微的差別。更別說大小形狀等。
另外,玉器質脆,雖然溫潤,但卻不好雕刻。一旦玉雕師在某一個地方稍微出現差池,那么這塊玉就等于毀了。
除非是能在已經毀掉的地方再次下刀,化腐朽為神奇,那這塊玉才有可能繼續被雕刻打磨。但就算是這樣,這塊玉和之前的設計,也不同了。
更何況如果造型需要細節多,多變的玉,靠機器雕刻根本不可能,還是要玉雕師們的手來雕琢。而人手怎么可能保證每個作品都一模一樣呢?這也就導致了,每一件玉器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皇帝選擇玉石來做大印的材料,就更加直接且說得通了。畢竟,皇帝嘛,總要搞些特殊化才可以顯示出地位的尊貴的!
總結
當今社會,的確越來越發達,但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有一群手藝人也在逐漸被人們遺忘。其中就包括了玉雕師。
雖然玉雕師身價不菲,出了名的玉雕師的作品更是天價難求,但要知道,他們也是經過日夜訓練,千錘百煉之后才能擁有這一番手藝的。
當然了,這些玉雕師的作品,我們普通人是無法承受這個價格的。但買一塊玉飾品,或者玉鐲子,還是非常可以的。俗話說玉養人,好的玉戴久了也許真的能滋潤身體。
西瓜視頻中好多創作者都有戴玉飾品的習慣。不過,現在市場上的玉器品質良莠不齊,更多有以次充好的商家在行缺德之事!
最近很流行的一個材質叫玉髓,很多人都因為玉髓較為親民的價格而心動。
但你知道玉髓到底是什么嗎?玉髓和碧玉又要如何分辨呢?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自己在家學習的小知識!并且不需要付費,只要上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珠寶鑒定小虎創作的視頻:玉髓和碧玉相似價格卻相差千倍?購買需謹慎,小虎教你一眼分辨來學習吧!
畢竟玉器這種東西不便宜,上西瓜視頻多學點小知識,關鍵時刻能省很多哦!好啦,我們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讓我們下期再見!
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