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5年1月16日16點55分,歌手姚貝娜因為乳腺癌不幸去世。根據其遺愿,醫生摘取了姚貝娜的眼角膜,而其眼角膜將捐獻給深圳和成都的兩位年輕受捐者。姚貝娜雖然逝世,但她的歌聲卻留在了人們心中,也為眼疾患者帶去了光明。網友們惋惜、敬佩的同時,
2015年1月16日16點55分,歌手姚貝娜因為乳腺癌不幸去世。根據其遺愿,醫生摘取了姚貝娜的眼角膜,而其眼角膜將捐獻給深圳和成都的兩位年輕受捐者。姚貝娜雖然逝世,但她的歌聲卻留在了人們心中,也為眼疾患者帶去了光明。
網友們惋惜、敬佩的同時,也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癌癥患者也可以捐獻器官呢?這樣不會把癌癥傳給受捐者嗎?
為了解答大家的疑問,我們今天來聊聊器官捐獻的問題。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很多人不愿意器官捐獻
2019年11月26日,國家衛健委在上海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告知:去年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我國每年完成的器官捐獻從2015年的2766例,增長至2018年的6302例。
據估算,中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而僅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中排隊的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就有2.2萬人。
與巨大需求相比,中國器官捐贈數量形成了鮮明反差,對于器官需求者來說,不夠,遠遠不夠。
中國以孝道先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國人骨子里秉承的孝道。不少中國人仍希望離世后保全肢體,這些傳統觀念也算是推進我國器官捐獻工作的主要障礙。
為什么癌癥患者不適合捐獻器官?
老王是一個癌癥患者,佩服姚貝娜的善舉,也想要捐獻器官,醫生卻并不建議他這么做,老王不懂,為什么姚貝娜可以,他卻不可以?
其實,器官捐獻也是有其規范制度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進行器官捐獻。
器官的捐獻與摘取都有嚴格的醫學標準。器官捐獻可分為大器官捐獻:包括腎臟、肝臟、心臟、肺臟,和心臟瓣膜、骨、皮膚、角膜等組織的捐獻。大器官捐獻和組織捐獻的標準是有所不同的,而每個器官捐獻都有各自的標準。
根據《中國公民逝世后捐獻供器官功能評估和維護專家共識(20版)》指出,腎臟、肝臟等大器官捐獻,要排除存在對受者有致命威脅的系統性或感染性疾病,而惡性腫瘤就屬于對受者有威脅的范圍(顱內腫瘤除外)。
姚貝娜雖然也是腫瘤患者,但眼角膜并不屬于腎臟、肝臟等大器官,它屬于組織捐獻。按照《眼庫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角膜捐獻不屬于惡性腫瘤的絕對或相對禁忌癥。
延伸閱讀:器官捐獻不花錢,為什么很多受捐者卻無法進行手術?
等待,這是中國從事器官移植的醫院里最常看到的現象。
58歲的陜西榆林農民周俊成仍在等待適合他的肝臟。而這個名額來之不易,他需要預付10萬元押金,才能成為長長名單中的一個。10萬押金才是起步,后續他還要支付移植手術費用60萬元,還不包括后續的高額服藥費用。知道親體移植費用能減少大約30萬元后,子女們想要捐肝救父,但卻不適配。
現在,周俊成仍在等待適合他的肝臟,肝臟由于不可逆的壞死,他的身體每況愈下,臉色黑黃,皮膚松弛,生命靠流食維持。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黃潔夫主任表示,現階段制約器官移植的最大瓶頸就是許多受捐者無法負擔得起高昂的移植費用。雖然公民捐獻的器官是無償的,但是器官獲取、植入的手術費、檢驗費、醫用耗材費用,器官的保存和運輸的成本,比親體器官移植要大得多。
目前,中國的器官捐獻體制建設仍不完善。2007年我國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通過法律手段保障了人體器官移植有序進行,也希望未來,國家可以將部分器官移植納入大病醫保,幫助更多有困難的家庭過渡經濟危機。#健康過五一##健康科普挑戰賽##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我國人體器官捐獻數量居世界第二》.人民網-人民日報.2019-11-28.
[2]《癌癥患者是否可以捐獻器官?愛心不分疾病、年齡》.人民網-科普中國.2018-12-14.
[3]《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手術》.中國青年報.2016-12-22.
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