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它頭發變硬了,還掉下來了。”1987年的一天,家在遼寧的田恩宏拿起掉落的頭發給女兒看。他摸著這頭“白發”,心里也是充滿了疑惑,其實他也不確定這白色的發須狀物體是不是頭發,因為他對于眼前這個東西的真實身份一直都沒有徹底弄清楚。這個通體乳白色
“它頭發變硬了,還掉下來了。”1987年的一天,家在遼寧的田恩宏拿起掉落的頭發給女兒看。
他摸著這頭“白發”,心里也是充滿了疑惑,其實他也不確定這白色的發須狀物體是不是頭發,因為他對于眼前這個東西的真實身份一直都沒有徹底弄清楚。
這個通體乳白色,高20厘米,直徑15厘米的橢圓形物體,看著質地,可以判斷是石頭沒錯,但是這石頭上面卻長著白色發須狀的東西。
也難怪田恩宏會疑惑。石頭上長毛發?這可是用現在的科學沒辦法解釋清楚的現象。
也正是如此,在人們得知田恩宏得到這樣一塊奇石后,躁動不安的想象力就開始出來發揮作用了。
“石頭上長了頭發?那是有生命的生物吧”。“這種肯定是藻類植物”。在大家踴躍發揮想象力的時候,也有不少外星人愛好者猜想“這說不定是外星生物”。
大家的猜想天馬行空,也正是這樣的好奇心推使著人們對一個又一個未知事物展開認知的大門。
所以田恩宏考慮了一下,覺得要想弄清楚真相,還是要去尋求更為科學的幫助。家里人對此也表示贊同。
一開始家人們很不喜歡這塊看起來有些令人恐懼的詭異石頭。
一方面這塊石頭是他花掉家里1.8萬元換回來的。雖然田恩宏本人覺得它不同尋常,但是在家里人眼里,認為這就只是一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頭。除非從里面再蹦出個孫悟空來,要不然家人都覺得這錢花的冤枉。
另一方面,這塊石頭,加上那白色的發須,遠遠看去,就像是一顆頭顱孤零零地放在那里,像極了恐怖片里的畫面,任誰看了都會害怕。
不過田恩宏的家人們也沒辦法,田恩宏自己喜歡。后來,家里的其他人也就慢慢地習慣了這塊石頭的存在,甚至沒事的時候還想要去摸摸它。
01 田恩宏與它“一見鐘情”式的邂逅
其實,田恩宏如此喜歡這塊石頭,除了它是一塊奇石之外,或許也和它相遇的過程有著一定的關系。
1987年,家住遼寧本溪的田恩宏去山東嶗山出差。在嶗山,靠著黃海,喜歡收藏奇石的田恩宏想著,或許可以出去轉轉,看看這有沒有什么奇特的石頭可以收藏。
田恩宏走著走著,路邊的一位老人吸引了他的目光。準確說,是擺在老人面前的那塊石頭吸引了田恩宏的注意。
田恩宏立馬來了興致,快步走到老人面前,把那塊巴掌大的橢圓形鵝卵石拿在手里細細地觀看。
田恩宏邊摸著石頭上白色發須狀的東西,邊在心里驚奇地感嘆“這會是頭發嗎?石頭上長頭發,真的是太神奇了。”
田恩宏就這樣一見鐘情地愛上了這塊石頭。
而蹲在對面的老人,捕捉到了田恩宏臉上表現出心動的表情,老人當即認為這個人就是自己的潛在客戶。
田恩宏突然恢復了一絲理智,他抬眼看了看眼前的老人,“這長頭發的石頭,不會是他自己做出來的吧?”
買賣石頭這行業,圖的就是個新奇、特別。如果是人為做出來的,也就不值得買了。想到這,田恩宏跑到商店,去買了個高倍放大鏡。接著又回到路邊攤,把石頭仔細看了個遍。
這次,他有了新發現,石頭上長出來的這些“白發”,比正常頭發要粗一些,但比正常頭發的發質好很多,沒有分叉情況。并且,每根“頭發”的根部,還可以看到一些小黑點,感覺就像是頭皮一樣。
田恩宏越看越覺得這“白發”是從石頭里長出來的,不是人工粘上去的。他更放不下這塊石頭了,向老人詢問了價格。
雖然他自己對這塊奇石的價格做足了心理準備,但還是被老人的回答給鎮住了。老人一口價4萬。
1987年那會兒,4萬可不是小數目。田恩宏默默地想了想,自己和老婆一個月的工資總共才70元,根本負擔不起。
最后只能嘆口氣,決定放棄這塊石頭,帶著遺憾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小攤。然而這個石頭就像是初戀一樣,刻印在他心中無法抹除。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田恩宏總是有意無意地往小攤那邊去。就好像總是想要去看看那石頭,以解相思之苦。后來,不但跑去看石頭,還找擺攤的老人聊起了家長里短。
聊天中,得知老人就是專門以賣石頭來生活,每天都會去海邊撿些特別的石頭回來賣。而那個長頭發的石頭就是在海邊被發現的。
田恩宏不禁感嘆,這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竟然創造出了這么神奇的東西。田恩宏沉默了一會,他張口和老人砍了價,他實在不想錯過這么神奇的石頭。
果然,之前的嗑沒有白聊,感情聯絡做得很好。老人松口了,最后以1.8萬的價格賣給了田恩宏。
心愛的石頭買到了,田恩宏把石頭捧在手心里,生怕磕了碰了,喜愛得不得了。有點失而復得后的珍惜。
而回到家后,妻子發現,眼前的這塊他根本看不出來有什么用的破石頭,花掉家里1.8萬的積蓄時,立馬就和田恩宏大吵了一架。
妻子抱怨田恩宏說,這1.8萬就像是扔到了水里一樣,一點回聲都沒有聽到,就沒有了。
02 田恩宏與它充滿驚喜的相處時光
“石頭剛剛拿回家時,那‘頭發’摸起來特別柔軟,而且還有彈性。”
田恩宏的兒媳婦回憶。說自己也是經歷了剛開始的害怕,到后來慢慢地喜歡。
她還回憶說,父親田恩宏真的非常喜歡這塊石頭,時不時就拿出來欣賞、擺弄一下。
“其實,自從買回這石頭后,大約過了半年左右,發現這石頭的‘頭發’居然長了2厘米”田恩宏回憶。
對于這件事,田恩宏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他從來都沒有給過石頭水分和營養,但“頭發”居然神奇般地長長了。家里人建議他,還是找個人鑒定一下,看看這到底是什么東西。
此后的幾年里,田恩宏一家便跑遍了各個科研單位,又找來了很多收藏界人士和相關專家,但最終也沒有得到一個確切的結果。
直到2004年的時候,田恩宏的兒媳婦提議,要不去北京大學地質系先問問。全家人都表示同意。
石頭送到了北京大學地質系后,巖石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崔文元和古生物專家郝維成教授,對著這塊進行了剝洋蔥式的檢查。
首先是對成分的鑒定。在石頭上白色的“頭發”中,沒有發現人工合成的纖維等物質。因此,排除了頭發是人為的這種假設。
隨后,在專家們的仔細觀察中,發現在石頭的表面與毛發之間,有一層薄薄的物質。推測“毛發”的生長可能和這層物質有關。
為了確認這層物質,專家們在“毛發”邊緣,點了一滴稀酸鹽,又有發泡現象產生。這也就證明,那層物質的成為是碳酸鹽。
最后,專家們又對石頭進行了分析。得到的結果是,與深海中的白珊瑚生長特性特別相像。
因此推測,石頭應該是來自于深海區域。
聽了地質專家們的話,并且為了徹底把這塊石頭弄明白,家里人又一起,把這塊石頭送到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全中國海洋生物標本最全、規模最大的標本庫,包含了70萬種標本。
但是在這樣如此龐大的數據庫面前,研究人員看到過如此豐富的生物標本的情況下,大家對于這塊長了“頭發”的石頭,仍然覺得束手無策,因為大家都沒有見過類似的情況。
但研究人員還是馬上把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開始對石頭的色素細胞進行了觀察。
觀察發現細胞早已被破壞,這塊石頭上長出的“毛發”原本應該有它自己的顏色,而不是白色。也是因為這樣的結論,更加證實了石頭來自于深海這一說法。
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專家們又對白色的“毛發”采取了一系列檢查手段。放大鏡檢查,還有切片和脫鈣,又加上高倍顯微鏡觀察,最終確定這塊石頭上的“白毛”是一個空心的管子。
而且這也不是植物會出現的現象。并且,在檢測中,也沒有發現海洋植物的細胞結構。所以這塊長“頭發”的石頭并不是海洋植物。
那么它會是海洋生物嗎?
在經過劉錫天和徐鳳山兩位,從事海洋無脊椎動物研究的教授觀察和推測,根據“毛發”的生長方式和生長狀態,基本可以確定,這是活的動物,石頭上的“白發”是一種無脊椎動物中比較高等的一種頭盤蟲,屬于半索動物門。
頭盤蟲,在深海處,遇到了曾經在淺水區域被沖刷成鵝卵石,然后又被沖到深海區的石頭。附著在石頭上,以海洋中微小的生物為食,在石頭上慢慢地生長。
經過各個專家的鑒定結果,這回田恩宏全家,也終于搞清楚家里的這塊石頭到底為什么會長“頭發”了。也了解了,它的真實身份,實際上就是一塊鵝卵石和附著在上面的海洋生物。
而當石頭來到田恩宏家后,仍然可以繼續生長的“頭發”,是因為在頭盤蟲后面長長的管子里有一部分水分,依靠這些水分,“毛發”繼續進行了生長。
并且也是因為這些水分,管子才會摸起來濕潤,柔軟,還有彈性。后來水分沒有了,管子才開始變硬。
03 田恩宏再次重新認識了它
這種叫頭盤蟲的海洋生物,研究人員雖然都認識,但據了解,目前已經發現的18種頭盤蟲都是生活在南極周圍海域,我國境內從未見過。
隨后,安建梅教授對其進行了更深入地了解。研究發現,這種頭盤蟲和其他18種已經發現的頭盤蟲不一樣。
從整體外形上來看,我國境內發現的頭盤蟲管子細長,且直。而之前發現的,基本都是短粗型,管子有一些分叉,有點像樹枝。
并且,研究人員經過觀察發現,在我國發現的這種頭盤蟲管子的末端,是一個圓盤形的傘,是由好多直板構成的。
于是,在經過長達兩個月的對比和檢查后,有了結論。在我國境內發現的這種頭盤蟲為一種新物種,被命名為多直板頭盤蟲。
而頭盤蟲之所以屬于半索動物門,因為他們是介于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的類群。在目前的科學中,有關于無脊椎動物的研究,也有關于脊椎動物的研究。
并且對于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區別,也都有了清楚的結論。比如,無脊椎動物的神經在腹部,脊椎動物的神經在后背的那根脊椎骨上。
但是生物體是如何從無脊椎生物變成脊椎生物,卻一直都是一個謎。如何從形體上發生了改變,如何從方式上行發生了演變,都經歷了怎么的過程。這些都無從得知。
所以對這種半索動物門的生物進行深入研究的話,絕對會讓生物界演變有一個突破性的發現,對生物界會有很重要的意義。
04 田恩宏與它的再次分別
有關于這塊石頭,田恩宏對于它,已經徹底的了解。它不是植物,更不是外星生物。
從某個角度來講,它也變得沒有那么神秘了。它變成了一種科學性的,可以用語言解釋出原因的問題。
或許,田恩宏也沒有想到,曾經在1987年,自己花了1.8萬這么一大筆錢,高價買回來的石頭并沒有那么奇特。
但聽完研究人員的解釋后,田恩宏應該更沒有想到,自己買回來的這堆海洋生物是一種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存在。這1.8萬元換回來的,很有可能將是無價。
對于這些海洋生物的研究,可以解釋出從無脊椎生物到脊椎生物,是如何發生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過程。
在不久的將來,這或許會將成為一張多米諾骨牌,可以為其他的問題開啟一個新的條件,或是一條新的解決之路。
并且,對于這種有研究價值的研究對象,如果錯失機會,研究人員可能也會非常的遺憾。
左思右想后,田恩宏決定,將這塊石頭捐贈與中國科學院,讓科學研究人員可以更深入的研究了解。
讓科學可以得到更高的突破,得到更長遠的發展。讓這塊石頭得到更好的保護。
田恩宏帶著這塊石頭,來到中國科學院,正式把它交給院士劉瑞玉教授。讓這塊石頭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館藏生物標本。
雖然這塊石頭像謎團一樣的身世被揭開了,經過科學的驗證,它的神秘面紗也變得透明了。
但大家可以在感受大自然神秘造物主強大力量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科學所帶來的非同凡響的變化與發展。
人類智慧的強大力量,人類文明的飛速前進。人們對于未知事物從無到有的認識,已經可以如此的迅速、全面。這都仰仗于科學的發展。
在2021年的國慶節,上映過一部電影《我和我的父輩》,電影第四部分講的就是“科教興國”。
在21世紀,是科技創新為導向的世紀。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這些都在改變當今社會的經濟結構,生產組織還有經營模式。
往宏觀上說,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需要依托科技。例如兩彈一星,例如核武器的研制。國際間的競爭力需要依托科技。例如自主研發的芯片,5G的創新等。
往微觀上說,生活體驗的提高,需要仰仗科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仰仗科技。例如人工智能,例如網購和外賣。科技關乎于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
所以讓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讓經濟的發展依托著科技的進步。讓生活體驗的提高也依托著科技的進步。這將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未來一直要追求的。
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進步的步伐都跟和諧號一樣,跑得飛快。你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不提高知識的積累,不注重科學地運用,不去努力地趕上,必將成為被時代遺忘的人。
所以要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曾經為國家作出貢獻,為國家建設奉獻出青春,甚至奉獻出生命的老一輩科學研究者們。
他們中有大家熟知的,比如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老先生、比如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老先生、還有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老先生、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老先生、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
還有大家不知道的,在默默無聞奉獻自己,燃燒自己的人。
尊重這些人,也向他們學習。去做一個為祖國和科學做出貢獻,為自己的未來勇敢努力,勇敢追求的人。
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