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古羅馬原本實行的是共和體制,可凱撒死后,他外甥女的兒子屋大維擊敗了安東尼、雷必達,成為了羅馬的扛把子。這還不夠,屋大維防止重蹈凱撒覆轍,索性把元老院那些不聽話的家伙都給做掉了。這么一來羅馬帝國就建立了。羅馬帝國地盤太大,導致皇帝壓根管不過來
古羅馬原本實行的是共和體制,可凱撒死后,他外甥女的兒子屋大維擊敗了安東尼、雷必達,成為了羅馬的扛把子。這還不夠,屋大維防止重蹈凱撒覆轍,索性把元老院那些不聽話的家伙都給做掉了。這么一來羅馬帝國就建立了。
羅馬帝國地盤太大,導致皇帝壓根管不過來,因此皇帝每天干活太累了!到了公元286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想了一個偷懶的主意:把羅馬分成東西兩部分來管,同時分別設立一對大小皇帝。
啥意思呢?也就是說,從這時候開始,羅馬帝國就有了4個皇帝。現在你知道兩副撲克牌里,為啥有4個大小王了吧?
按道理這么過下去也不是不可以,可關鍵是如果其中一個皇帝掛了,誰來接替他,這可成了一個大麻煩。為此4個皇帝互不相讓,都想要把對方干服了。這日子別提多熱鬧了。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實在是看不過去了,大手一揮,把其他幾個皇帝干服了,重新完成了羅馬的統一。接下來大家應該都知道了,這日子沒法過啊,地盤太大,就算皇帝沒日沒夜地工作,也忙不過來。
因此到了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覺得太累了,臨走前把羅馬一分為二,分給了自己的倆兒子來統治。自此羅馬帝國正式分成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還有一個很拽的名字:拜占庭帝國。
一、羅馬分裂的同時,信仰也在搞分裂。
我們都知道,西方人是信基督教的,可是很少有人去了解,基督教里還有很多分支。其中比較主要的3大分支,分別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
由于羅馬帝國一分為二,這時候兩家人的信仰,也發生了質的改變。大家誰也不服誰,都覺得自己是正統羅馬人,所以基督教此時便分裂成了天主教和東正教。
其實從名字我們就能分析得出,天主教在西羅馬,而東正教在東羅馬。這兩派分裂以后,那可就熱鬧了。
西羅馬的天主教一直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嫡系,所以指責東正教是歪門邪道,并且把人家的牧首(相當于大主教)給開除出了基督教。
東羅馬這邊的東正教也不服氣啊,我們占著偉大的君士坦丁堡(如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你敢說我們不正宗?因此他們又把天主教的多位宗教代表給開除出了基督教。
就這樣,從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開始,這兩大派系之間的爭斗,壓根就沒有停止過。
怎么說呢?你說他們真心是因為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所以產生了分歧嗎?當然不是!那時候羅馬帝國屬于政教合一的統治集團,宗教象征著權力。
所以說,分出個嫡庶來,才知道誰的統治更加合法。難怪,一切都是為了權力,什么教義之爭,純屬扯淡。
有位高人曾經說過,宗教就是用99%的真相,去修飾那1%的謊言。這話一點兒也不假,教義基本上都是真相,可背后統治者的目的,才是謊言。
二、穆斯林兵臨城下,兩教暫時握手言和。
說實話,天主教的人還是比較剛的,為啥?因為西羅馬運氣不好,所分到的地盤旁邊,有一群不太禮貌的鄰居,那就是日耳曼人。
大家都知道,羅馬人由于文明開化比較早,所以看誰都覺得像蠻族。因此歐洲北方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被羅馬人并稱為三大蠻族。
蠻族就蠻族吧,西羅馬還在嘚瑟的時候,他們的蠻族鄰居日耳曼人,已經大軍壓境了。公元476年,西羅馬被日耳曼人給滅了!
好家伙,這對基督教世界來說,絕對是震撼人心的一刻。天主教那幫老爺們,壓根就不知道何去何從:我是誰?我在哪兒?
最后還是教皇比較會忽悠啊,他們妥善地接納了日耳曼人,甚至讓他們開始對天主教深信不疑。好家伙,高人就是不一樣,在他們看來:誰來統治都行,只要保證天主教的地位就行。
這么一來天主教勉強在西羅馬滅亡后,保住了自身顏面,而且還以曲線救國的方式,越來越壯大,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人選。當然了,這時候的西歐也進入到了戰亂不斷的中世紀。
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帝國這邊,相對就比較穩當了,人家好好地活了1000多年,所以這段時間里,東正教穩步發展,小日子過得不錯。
雙方在1054年以后,開除了彼此的宗教領袖后,甚至揚言老死不相往來,可沒多久他們就啪啪打臉了。為啥?因為穆斯林集團來了!
公元1071年,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拜占庭帝國軍隊,侵占了大半的國土。這下拜占庭帝國可就被打懵了,他們立刻找到西邊的天主教教皇,尋求他們的幫助。
天主教教皇也是嚇了一跳,隨后便冷靜下來躲在被窩里偷笑了好一陣子,這才勉強保持平靜地表示:那還有啥可說的,干就完了!
就這樣,在公元1096年,天主教和東正教握手言和,并且同仇敵愾,共同對付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集團,史稱十字軍東征。
三、十字軍東征約有9次,持續了近200年。
為啥天主教這么大方?非要去幫拜占庭帝國和東正教呢?其實羅馬教皇有自己的考慮。
考慮再三以后,羅馬教皇終于決定進行東征,目的是奪回被伊斯蘭教搶占的圣城耶路撒冷。由于士兵們都帶著十字標志,以此表明他們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所以這次東征,史稱十字軍東征。
第一個階段:首次東征,1096年到1099年。
普通民眾是很容易被煽動起來的,這次教皇稍微說了兩句,就把民眾們給感動哭了。他們啥也不顧,帶著十字標志就沖上了戰場。
拜占庭帝國都懵圈了:什么情況?教皇大哥,讓你支援,你咋就弄了這么一堆烏合之眾過來呢?
很顯然,普通老百姓的戰斗力太差了,僅僅1個月時間,就被塞爾柱人(突厥人)給干趴下了。
好在1年以后,正規軍趕到,這才把塞爾柱人給擊潰了。1099年,正規的十字軍(法蘭克王國的軍隊)一路攻入耶路撒冷,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在此期間,雙方又鬧了一次矛盾。為啥?因為拜占庭帝國只想拿回小亞細亞的地盤,對于耶路撒冷,他們不敢奢望。而且擔心塞爾柱人會反撲,所以壓根就沒參加接下來的東征。
此后,他們在地中海東岸,成立了一系列代表天主教的小國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耶路撒冷王國。豈不知,穆斯林集團,已經在醞釀復仇計劃了。
第二個階段:二、三、四次東征,1147年到1204年。
小日子過了50年左右,穆斯林的復仇計劃也已經構建完備了,他們瘋狂地朝著地中海東岸的這些天主教國家發起了進攻。
這幫人過了一陣子好日子,壓根就不知道怎么打仗了,穆斯林集團基本碾壓了對方,完成了收復耶路撒冷的計劃。
逃出來的人,連忙跑去找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都是日耳曼人)求救。
法國和神圣羅馬帝國也不含糊啊,連忙組織了一批軍隊前去支援,結果被守株待兔的塞爾柱人,在小亞細亞打了個落花流水。第二次東征慘敗。
公元1187年,埃及的伊斯蘭教領袖薩拉丁,擊潰了地中海東岸的天主教國家,幾乎殲滅了當地守軍,拿下了耶路撒冷。
得知這一消息,歐洲那幫人坐不住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腓力二世、英國國王理查一世三人合伙,組織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結果半路上,腓特烈一世(俗稱巴巴羅薩)居然在薩列夫河淹死了!德意志的十字軍自然得打道回府,為自己的國王舉辦葬禮。
腓力二世和理查一世關系也不好,整天吵架。腓力二世一怒之下,帶著部隊掉頭就回去了。這下可麻煩了,只剩下了英國國王理查一世了。
理查一世多次擊敗薩拉丁,拿回了部分土地,可沒能打下耶路撒冷。所以說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只能說不痛不癢。不過這回簽訂的條約中,約定基督徒也可以去耶路撒冷朝圣和傳教,這一點十分重要。
第四次東征最具有戲劇性,為啥?因為在1202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派遣十字軍進行東征,本打算攻克穆斯林占領的埃及。
結果這幫十字軍半路上居然和威尼斯人做起了買賣,跑去攻打背叛威尼斯的扎拉城。好家伙,教皇差點氣炸了:不聽話了是不?我把你們全部開除出教。
十字軍自己也懵了,來的時候好好的,回不去了?因此他們索性和拜占庭皇族安格羅斯合作,攻克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親手滅了拜占庭帝國。
真夠無語的,突厥人打了這么多年,沒能征服的拜占庭帝國,居然被自己人給打趴下了。十字軍們索性就在這里建立了拉丁帝國。突厥人兩手一攤:你們這次東征什么情況?
第三個階段:五到九次東征,1217年到1272年。
1217年,第五次東征的時候,主要目標還是埃及。這回大家沒走錯路,可在進入開羅的時候,穆斯林大軍用尼羅河水切斷了十字軍的路,同時反敗為勝,擊潰了十字軍。
1228年,第六次東征,是由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領導的,他的目標是圣城耶路撒冷。這回進軍簡直太順利了,幾乎沒有任何傷亡,便奪取了耶路撒冷。
當然了,1244年,同樣是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耶路撒冷又被突厥人給奪了回去。
第七次、第八次十字軍東征,都是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的。其中1248年發動的第七次東征失敗后,路易九世甚至被人家給俘虜了,最后靠大筆贖金才換了一條小命。
1270年,路易九世似乎忘了被俘虜的屈辱,居然發動了第八次東征,結果在路上,路易九世得了傳染病陣亡!大軍只好匆忙撤退。
1271年,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還打算去拯救一下路易九世,結果還沒趕到,路易九世就掛了。他的這次出兵,也算是一次十字軍東征,此后的東征就再也不成氣候了。
從1291年,最后一個十字軍陸上據點阿卡被穆斯林攻陷以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東岸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徹底宣告滅亡。
總結:十字軍東征,對現代的影響。
十字軍東征的第二個階段中,天主教徒曾經攻占了東正教聚集地君士坦丁堡,因此雙方的矛盾再也沒消除過。時至今日,信奉天主教的西歐國家,和信奉東正教的東歐國家,依舊不對付。
十字軍接近200年的東征,使得伊斯蘭世界和基督世界之間的矛盾,層層加碼,直到無法化解的地步。因此如今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也不可調和。
不過也是從十字軍東征結束以后,羅馬教皇對國家的控制能力也逐漸衰弱,國王們紛紛崛起,取代了宗教主對國家的統治地位。世俗力量逐漸崛起,為多年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陳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