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剛才看了一個知名博主“曹操來了”的一個有趣視頻,關于他14歲女兒要打舌釘的問題?!安懿賮砹恕笔且粋€拿了中國綠卡的老外,中文名叫“曹操”,應該是一個比較有名的博主,全網大概也有500多萬粉絲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他的視頻,北京話說得特地道。反正
剛才看了一個知名博主“曹操來了”的一個有趣視頻,關于他14歲女兒要打舌釘的問題。
“曹操來了”是一個拿了中國綠卡的老外,中文名叫“曹操”,應該是一個比較有名的博主,全網大概也有500多萬粉絲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他的視頻,北京話說得特地道。反正我作為一個山東人,覺得自己的普通話還不如人家。
最近他也遇到了一個煩心事,就是他14歲的女兒要打舌釘。在教育孩子上,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作為當爹的,肯定是不愿意孩子打舌釘,這種非主流文化,即使在國外也是受人排斥的。所以如何阻止孩子打舌釘,就成了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了。
中國父母的做法,往往簡單而直接。還記得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個視頻段子嗎?孩子跟爹說要紋身,爹建議孩子不要紋,因為會影響身高?孩子還疑惑:紋身跟身高有啥關系?答案很簡單:因為爹會把他腿打斷。所以,如果說一個女孩跟她爹說要打舌釘的話,性質更惡劣,估計就不僅僅是打斷腿了。
曹操作為一個老外,采取的教育方法跟我們國人還是有所不同的。他既沒有明確禁止女兒,也沒有同意女兒,而是給女兒一個月時間,讓女兒多搜索下相關信息,了解下打這個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以后生活的影響。如果說一個月以后女兒還是堅持的話,他就帶女兒去打。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認為這只是自己女兒的一時興起,讓她緩一緩,很可能女兒就忘了。但如果說這時候他明確禁止女兒的話,只會激起女兒的叛逆之心,反而更加堅定了女兒打舌釘。
顯然,國人的教育方法和老外曹操的教育方法是大不相同的,但其實從根本上來說,這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不同,更是教育理念的不同。
教育技巧VS教育理念
什么是教育技巧,什么是教育理念,大概很多父母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簡單地說,教育技巧就是具體可行的,有實際操作方法或步驟的教育方法,比如說針對孩子寫作業問題,父母可以采用什么樣教育方法,針對孩子不吃飯,父母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這都是教育技巧。
而教育理念則不同,它是建立在思維認知層面形成的一套系統理論,雖然說沒有具體的教育方法,但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可以衍生出具體的教育方法。比如我們常說的快樂教育、棍棒教育,還有后面我要說到的否定式教育、肯定式教養,這都是教育理念。
在從屬關系上,教育技巧是建立在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的。只有先具備了某個教育理念,然后在面對孩子的具體問題時,父母才會根據理念產生具體的教育技巧。
中國父母為什么用打斷腿來威脅孩子?因為從古至今我們信奉的就是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權,要不然就不會有“父為子綱”、“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正是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沒有什么尊重,要求說什么孩子就聽什么。
但是曹操這類老外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文化就是尊重、平等。在國外很多國家,打罵孩子都是犯法的,是要蹲監獄的,所以當他們教育孩子時,就不會采用我們國人這樣簡單直接的控制方式,而是相對平和的引導、建議。
所以,看似我們跟外國人的教育技巧不同,但其實本質上是教育理念的不同,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技巧。
那么,到底是教育理念更重要,還是教育技巧更重要呢?
在我看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教育技巧。
教育理念=教育方向
為什么教育理念更重要呢?因為教育理念反映的是一個方向問題。
如果方向對了,即使具體的教育技巧做得不是很到位,也不會影響最終結果,只不過達到終點的過程可能曲折一些、漫長一些。但是如果方向錯了,即使我們教育技巧用的再好再正確,也是在沿著錯誤的道路前進,這只會讓我們離我們的目標更遠。
這就好比我們從北京去上海,按理說應該是往南走。但你現在卻偏偏往北走,與我們的目標方向恰恰相反。雖然說你可能開著汽車,運用的工具很好,但工具越好就離我們的目標越遠。而只要我們向南,哪怕是我們走著去,用的工具不好,但只要堅持,最終也能到達上海。
這就是為什么教育理念比教育技巧更重要。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教育好孩子,應該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當我們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后,在面對孩子具體問題時,我們便可以根據理念自己創造相應的教育技巧。
但不幸的是,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平常學的更多是教育技巧,很少有教育理念。
父母學習的更多是教育技巧
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文章或者視頻,絕大多數都是教育技巧,比如說父母如何更好地輔導孩子寫作業、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如何讓孩子聽話……這些教父母如何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的,是不是都是教育技巧?
那為什么父母更多的是學到教育技巧而很少學習理念呢?
首先,市面上講理念的書并不多
市面上講系統的理念的書籍并不多。因為我是專門研如何教育孩子的,所以市面上的大部分育兒書籍我都買了,但是如果讓我說出一本具備系統的育兒理念書籍的話,幾乎沒有,也就是《正面管教》和《愛與自由》沾點邊,但也不系統。大部分的育兒書籍都是作者闡述自己的教育經驗罷了,只有具體的案例和操作方法,很少涉及到理念問題。
其次,理念掌握起來更加困難
即使父母閱讀了講教育理念的書,父母也并不見得能掌握。
一是理念的形成是與知識、文化背景等密切相關的
我們國人為什么喜歡批評打罵孩子,而老外為什么喜歡尊重孩子,并不是老外教育水平高,只不過是文化、知識影響的結果罷了。因此父母要想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拋棄原有的教育理念,那么很多相關的態度、知識都要相應改變,這難度顯然很大。我們更習慣吸收與我們原有理念相匹配的知識,而不是相矛盾的知識。
二是父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學習,
理念不像技巧,你現在學了,晚上就可以立刻用上,只要按照它的步驟操作就是。理念是一種抽象總結的概念,需要我們領悟之后,然后結合實際情況設才能設計出可行方案,因此付出的時間精力要更多。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平常書都不看一本,就更不用說這更具難度的要求了。
最后,父母喜歡學習技巧而不是理念
就父母本身來說,父母也是更喜歡學習技巧而不是理念。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只有當遇到具體問題時,才會想尋求解決辦法,這個辦法也是針對這個具體問題的,父母沒有動力為了一個小問題去學習一整套理論。
以上這些原因,使得父母更多的是在技巧上下功夫,而不是在理念上下功夫。而這也導致了父母盡管看了很多文章、視頻,但仍然教育不好孩子。
因為父母學的技巧跟自己的理念不匹配,那么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就會感到別扭,感到牛唇不對馬嘴,而孩子也會感到別扭,那最終父母用了幾次之后就不會再用了,還是習慣地采用適合自己理念的原有教育方法,那教育就又回到老路上了,這個就導致父母所學的又白費了。
其實教育理念并不復雜,嚴格來說,市面上的所有教育理念都可以歸類到以下這兩種:否定式教育理念和肯定式教養理念。
否定式教育VS肯定式教養
一直以來,古今中外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采用的“否定式教育”理念。
所謂的“否定式教育”理念就是父母不信任孩子,認為孩子是無知的,只會本能地追逐快樂逃避痛苦,如果不加管教的話,孩子就會無法無天,就會成為廢物,所以父母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更多的關注孩子缺點或問題,然后通過講道理、批評指責等方式糾正孩子的缺點,從而讓孩子變得優秀。
比如說,父母看到孩子賴床,父母就會指出孩子“懶”的問題,讓孩子變勤快;父母看到孩子寫作業磨嘰,就會指出孩子磨嘰問題,要求孩子積極;父母看到孩子臟,就會指出孩子的臟,要求孩子變干凈……是不是大多數的父母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這就是遵循了“否定式教育”理念。
顯然“否定式教育”理念是注定不會受孩子歡迎的,因為這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是控制孩子,是想讓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改變。而這違反了人的本能,畢竟誰愿意被別人控制呢?因此孩子會抵抗父母的這種教育理念。那為了保證教育效果,父母就會采取強硬的教育方式,比如說批評打罵孩子,強制孩子聽父母的。你看,是不是教育理念最終決定了我們所采用的教育技巧?
與“否定式教育”理念相對應的就是“肯定式教養”理念。
“肯定式教養”理念是建立在信任孩子的基礎上的,認為孩子具備積極向上的本能,是可以自己發展成優秀的人才的。只不過受限于環境或個體的阻礙,他們的這種本能被壓抑了,因此表現出各種問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消除這些制約因素,然后通過肯定和表揚,激發孩子的這種向上本能,孩子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了。
建立在“肯定式教養”理念下,父母會順應孩子的本能,而不是跟孩子的本能做對抗,因此更受孩子歡迎,也更容易贏得孩子的配合。而且一旦激發孩子本能,孩子就會自動成長,根本就不需要父母每天的監督管教。從長遠看,無疑是這樣的教育更成功。
應該說,現在市面上的絕大多數的教育書籍,其實都是在遵循“肯定式教養”理念,包括《正面管教》、《愛與自由》等等,都是要求父母順應孩子的本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只不過這些書籍都沒有形成一套具體的理論和系統的操作方法,只是一些具體的操作技巧,所以大家盡管看了很多學了很多,但因為沒有清晰的概念,因此無法形成系統的理論認知,也就不能很好的融會貫通。
這就好比你寫文章,在不知道文章的具體區別之前,你可能偶爾也能寫出一些不錯的文章,但是如題如何做,有沒有什么套路,你就搞不清了。但是如果你能分清小說、說明文、議論文的區別,掌握了這些不同的概念,那你的寫作水平就可以瞬間提升一大截。這就是有沒有概念的區別。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加上我對教育研究總結,建立在人本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我創作了《肯定式教養》專欄,系統而詳細地闡述了相關概念和操作方法,受限于篇幅,我已經分享在我同名公號和專欄下了,感興趣的可以去學習下。
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