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對蝠鲼鬼魅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紀錄片和照片中,卻不曾想到親眼所見時,它竟如此優美與令人震撼,靜靜地遠遠看著它絕對是一種享受。蝠鲼其實是很溫和的大魚,絲毫沒有“魔鬼魚”名字般“嚇人”的氣場,能在水中與它們相遇絕對是一件非常夢幻的事。當然前提
我對蝠鲼鬼魅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紀錄片和照片中,卻不曾想到親眼所見時,它竟如此優美與令人震撼,靜靜地遠遠看著它絕對是一種享受。
蝠鲼其實是很溫和的大魚,絲毫沒有“魔鬼魚”名字般“嚇人”的氣場,能在水中與它們相遇絕對是一件非常夢幻的事。當然前提是我們沒有驚嚇到它們。
廣布的大魚
雙吻前口蝠鲼屬于鲼形目蝠鲼科Mobulidae蝠鲼屬Mobula?!膀瘀鳌笔菍︱瘀鲗僦兴?種軟骨魚類的統稱,它們身體寬大呈菱形,因在水中暢游的姿態和夜空中飛舞的蝙蝠相似而得名。
蝠鲼展開的身型看起來恰似張開的斗篷,其英文俗名manta來源于西班牙語,指的就是西班牙的一種斗篷。除此之外,蝠鲼頭部前端兩側各有一個由胸鰭前伸特化而成的角狀頭鰭,加上它們巨大的身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惡魔,因此也被稱為“魔鬼魚”。
蝠鲼菱形的身體。圖片:divemagazine.co.uk
雙吻前口蝠鲼是蝠鲼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平均體寬約4.5米,其體長最大能達7米,體重超過1.3噸,比第二大的阿氏前口蝠鲼(Mobula alfredi)足足大了有2米。如此巨大的體型再加上它們在緊急時的快速游泳能力,海洋中只有少數幾種大型鯊魚和鯨類才能捕食到它們,如虎鯊、虎鯨等。
這是1933年捕獲的一只體寬6.09米的雙吻前口蝠鲼。圖片:fishki.net
每一行物種大小的參照物是一個1.7米高的潛水員,紅色箭頭為雙吻前口蝠鲼和參照物。圖片:McClain et al. / PeerJ(2015)
雙吻前口蝠鲼是一種全球性分布的軟骨魚類,從熱帶到溫帶都是它們的活動范圍。它們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遠離陸地的大洋中隨著海流洄游,在上升流海區追逐著浮游生物。有時它們也會在珊瑚礁海區造訪“清潔站”,并在水層中停留幾分鐘,讓“清潔魚”幫忙清理死皮和身上的寄生蟲。
正在享受“清潔服務”的蝠鲼。圖片:jon hanson from london / wikimedia.org
與其他鲼類不同,蝠鲼需要依靠不斷游動所產生的水流來進行呼吸,這也是它們總是張開嘴巴游泳的原因。頭鰭是蝠鲼獨一無二的形態特征,在需要全力游泳前進時,蝠鲼會將頭鰭卷成螺旋形豎立于身體前端以減少阻力。因為蝠鲼是濾食性魚類,因此在攝食的時候會將頭鰭向外舒展圍于口邊,用于將水流和小型浮游生物引進巨大的方形口中,以通過羽狀腮進行濾食。
雙吻前口蝠鲼吃飯喜歡一口悶——它們會先緩慢地在浮游生物中來回游動,將這些食物聚集起來,然后迅速張開嘴巴一口“喝掉”,這些浮游生物會隨著水流在細密的鰓耙中被過濾下來送到胃中。據估計,一只蝠鲼一周需要攝取自身體重約13%的浮游食物為食。
一只正在進食的雙吻前口蝠鲼;下圖為鰓的特寫。上圖:fishesofaustralia.net.au;下圖:blog.stevenwsmeltzer.com
膨魚鰓之殤
蝠鲼在中國俗稱【魚彭】魚(魚字旁加彭,讀作péng,這個字打不出來),其鰓耙的干制品被稱為膨魚鰓、魚旺、黑腮等。在《中國藥用動物志》中對雙吻前口蝠鲼(M. birostris)和蝠鲼(M. mobular)的膨魚鰓的定義是膨魚鰓的定義是“寒性”藥材,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等功效,但均未得到科學證實。
海鮮干貨店中待售賣的膨魚鰓。圖片:Shawn Heinrichs / virgin.com
而近些年來,市場上甚至炒作膨魚鰓在治療癌癥和生育問題方面具有奇效,不禁讓人毛骨悚然。這更像是一種營銷手段,畢竟1200~1500元/斤的市場價格驅動力還是很大的;相反,蝠鲼作為濾食性魚類,鰓上富集的重金屬通常會超標,人食用了反而對健康不利。此外,鯨鯊Rhincodon typus的干制鰓也被發現在市場上進行售賣。
漁業捕撈是對所有蝠鲼威脅最大的人類活動。膨魚鰓高昂的市場價格也讓蝠鲼比較集中的海域,如地中海、美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的漁民專門捕撈蝠鲼的以獲取它們的鰓。
由于蝠鲼達到性成熟平均需要6~8年,卵胎生的生殖方式使它們一年只能產下1~2只幼崽,低繁殖率加上近幾十年的持續過度捕撈,雙吻前口蝠鲼的種群數量估計下降超過30%,有些地區甚至下降達80%。因此IUCN將雙吻前口蝠鲼的群體狀態列為易危(UV)。
漁民正在捕撈蝠鲼。圖片:Shawn Heinrichs / undip.ac.id
海洋污染(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和不規范的潛水活動等也都是造成蝠鲼種群數量減少的因素。其中塑料污染不僅威脅著海洋生物的生存,還能通過食物鏈、棲息地破壞等方式間接影響我們。
蝠鲼有著魚類中最大的大腦,除了擁有“過魚智慧”之外,還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對于潛水愛好者而言,在潛水觀賞蝠鲼時,刻意靠近反而會驚嚇它們,保持一定的距離、相互尊重才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造成蝠鲼群體數量下降的原因,箭頭的粗細表示破壞力的大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過度捕撈,其次是海洋垃圾、氣候變化和棲息地破壞,此外還有海中交通工具、不規范的潛水和捕食者。圖片:rufford.org
被塑料垃圾包圍的阿氏前口蝠鲼。照片:raisedgardenbed.club
最后看下分類
在傳統的形態學分類中,根據口型的不同將蝠鲼科分為兩個屬,端位口(terminal mouth)的是前口蝠鲼屬Manta,包括2個種,端位口的意思是蝠鲼口閉合時上下頜平齊、位于前端,“前口”之名就來自于此;下位口(ventral mouth)的則是蝠鲼屬Mobula,包含9個種,下位口的意思是蝠鲼閉合嘴巴時上頜比下頜要突出,類似我們用上嘴唇蓋住下嘴唇。
在舊的分類方式下,左為端位口的前口蝠鲼屬,右為下位口的蝠鲼屬。圖片:divemagazine.co.uk
而最新結合了分子生物學和形態學的研究發現,蝠鲼科只有一個蝠鲼屬Mobula,原來隸屬于前口蝠鲼屬中的雙吻前口蝠鲼和阿氏前口蝠鲼均被歸入到蝠鲼屬中。
如果根據最新分類,這兩者應為雙吻蝠鲼(Mobula birostris)和阿氏蝠鲼(Mobula alfredi),不過鑒于目前尚無正式中文名更改的相關資料,本文將依舊沿用原來的中文名稱;同時,由于其他蝠鲼存在同種異名,重新歸類后,整個蝠鲼科由原來的2屬11種變為現在的1屬8種。
目前蝠鲼屬下的8種蝠鲼。圖片:Frédéric Pacorel / Biosphoto;David Fleetham / naturepl.com;Andy Murch;Guy Stevens / Manta Trust;Christopher Swann / Biosphoto;Michael Nolan / SeaPics.com;Andre Seale / imagequestmarine.com;Guy Stevens / Manta Trust
雖然大小有時可以用來鑒別雙吻前口蝠鲼,不過當個體處于平均大小或者更小狀態時,這招就失靈了。此時需要借助其他形態特征,最明顯的便是身體肩部有兩個平行于頭部對稱排列的三角形白色斑塊,斑塊之間的間隙形成一個“T”字形的黑分割線,在背鰭后面還有一個嵌入的脊柱的鈣化結構。
在水中遨游的雙吻前口蝠鲼。圖片:aussiediversphuket.com
親緣關系與雙吻前口蝠鲼很近的阿氏前口蝠鲼在外形上與前者很相似,肩部也有兩個三角形的白色斑塊,有些個體的白色斑塊似乎色素不太夠,呈現黑灰白的漸變;或者不明顯,漸變的白色斑塊不與頭部平行,斑塊間形成的是“Y”字形的黑色分割線,而有些個體的斑塊就很大,擴散到整個肩部。
阿氏前口蝠鲼的白色肩紋。照片:mantamatcher.org
不過,無論蝠鲼的分類怎么變化,蝠鲼科中所有的種類依舊都是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即華盛頓公約)附錄II的物種,蝠鲼及其制品的國際貿易均受到管制。
CITES的目的是確保物種的貿易不致危及到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生存。中國是CITES的成員國之一,所有蝠鲼在我國均按照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來進行管理。
-------- 急先鋒的分割線 --------
讓歲月凝結成文明,讓我遇見你。2018年《物種日歷》,每日零點,一同品鑒文明。
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