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樹皮。是我國的名貴特產,是幸存的古老樹種之一。主產于四川、湖北、貴州、云南、河南、陜西等地,此外河北、浙江、湖南等地也有分布和栽培。一、生物學特性(一)生長發育習性杜仲幼齡期結果少,容易落花落果,常選擇15年以上
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樹皮。是我國的名貴特產,是幸存的古老樹種之一。主產于四川、湖北、貴州、云南、河南、陜西等地,此外河北、浙江、湖南等地也有分布和栽培。
一、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習性
杜仲幼齡期結果少,容易落花落果,常選擇15年以上的雌株作為采種樹。成株杜仲每年3月萌動,四月發葉同時現蕾開花,杜仲為風媒花,雌雄異株,實生苗定植10年左右才能開花,以后年年開花結果。果期為7~9月。10月后開始落葉休眠,11月進入休眠期。種子較大,一般種子壽命為半年到一年。其果皮中含有膠質,阻礙吸水,沙藏處理后的種子在地溫9℃時開始萌動,在15℃左右,2~3周即可出苗。在年生長期中,成年植株春季返青,初夏進入旺盛生長期,入秋后生長逐漸停止。杜仲樹在幼年期生長緩慢,7~20年時生長速度最快,20年后生長速度又逐年減慢,至50年后,樹干基本停止生長,植株自然枯萎。
(二)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杜仲屬于喜陽植物,宜栽培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在蔭蔽環境中樹勢較弱,甚至死亡。杜仲有較強的耐旱能力,喜濕潤氣候,年降雨量600mm,相對濕度70%以上的地區都能種植。當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可以發芽,11~17℃時發芽較快,25℃左右為最適溫度。杜仲也可耐低溫。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在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微堿性土和鈣質土中均能生長,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pH值5.0~7.5的沙壤土為好,過于黏重、貧瘠或干燥的土壤均不適合其生長。
(三)選地與整地
1.苗圃地的選擇與管理
宜選擇地勢向陽、土質疏松肥沃、排灌方便、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宜。pH值6.5~7.0,酸度過高可撒入石灰以降低土壤酸度。春播于立冬前深翻土地,立冬后淺犁放入基肥。畝施充分腐熟符合無害化衛生標準的廄肥5000kg,草木灰150kg,與土混勻,耙平,做成高15~20cm,寬1~1.2m的高畦,低洼地要在苗圃四周挖好排水溝。
2.定植地的選擇與管理
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山腳、山的中下部地段,也可選擇石灰巖山地或肥沃的酸性土壤,不宜種植在低洼澇地。杜仲為深根性樹種,主根明顯,深達1m以上,所以杜仲造林要實行大穴。對緩坡和平地造林,力求做到全面整地或帶狀整地。對坡度超過15°的造林地,除局部可以全墾外,一般應進行帶狀整地。對坡度25°以上,禁止全墾,應進行帶狀或穴狀整地。帶狀整地必須沿等高線進行,帶間保留2~3m原有植被。定植前清理土地,除去雜草、灌木、石塊等雜質。深翻土壤,施足底肥,耙平,行株距(2~2.5)m×3m挖穴,深30cm,寬80cm,穴內施入充分腐熟符合無害化衛生標準的廄肥、餅肥、過磷酸鈣、骨粉、火土灰等基肥少許,與穴土拌勻,備用。
(四)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1)采種:選用生長在向陽、肥沃環境中的15年以上健壯杜仲樹作為采種母株。采收當年成熟飽滿的種子育苗。以種子果皮呈淡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種仁乳白色,富含油脂者為好。采回的種子宜置于陰涼通風處晾干,種子不宜堆放過厚。不可用不透氣的容器裝存,不可烈日下曝曬,注意防潮防霉。一年以上的陳年種子不用于播種。
(2)種子處理:杜仲種皮中含有膠質,妨礙種子吸水,自然成熟的種子秋季直接播于田間,任其自然慢慢腐爛吸水,來年春天可正常發芽出苗。如果秋冬采種,不能及時播種,為保證種子質量,春播前要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處理方法通常有層積法、沙藏法、溫水浸泡法。層積法:將種子與干凈濕沙混勻,或分層疊放在木箱內,經過15~20天,待大多數種子露白時,即可取出播種。沙藏法:將種子用冷水浸泡2~3天,撈出稍晾干后,混拌2~3倍量濕沙,濕沙以手捏成團不出水為宜,放入木箱等容器中,保持濕潤,經15~20天,待大多數種子露白時,即可取出播種。溫水浸泡法:將種子放入60℃的熱水中浸燙,邊浸燙邊攪拌,當水溫降至20℃時,使其在20℃下浸泡2~3天,浸泡期間每天早晚要換1次溫水,當種子膨脹、果皮軟化后撈出,混以草木灰或細干土,即可播種。
(3)播種:因各地地理位置、氣候不同,播種期也不同。秦嶺、黃河以北及高山地區,適宜春播;長江以南,適宜冬播。冬播一般隨采種隨播種,在11~12月完成。春播則在2~3月播種。由于杜仲幼苗不耐高溫,所以春播宜早不宜遲。播種時多采用條播,在畦面按20~25cm的行距開溝,溝深3~4cm,播后覆蓋疏松肥沃細土2cm。播種后應繞透水,床面用稻草覆蓋。幼苗出土后,于陰天除去蓋草。每畝用種量為7~10kg,可出苗2萬~3萬株。
2.扦插育苗
(1)粗枝扦插:早春萌動前選用一年生粗壯枝條,剪成10~15cm長,每個插條有3~5個節,插條上部平截,下端剪成馬耳形斜面。然后將插條插入插床內,插入深度為插條長度的2/3,株距7~10cm,然后保持土壤濕潤,搞好苗期管理,第2年春即可移栽。
(2)嫩枝扦插:6~8月,選當年生的健壯枝條,剪成6~8cm長,帶有3個側芽的小段,將枝條插進苗床,枝條高度以上端與床面相等高為宜,上端葉片可以外露,然后在苗床上面搭上遮陰篷。根系形成之前,大概在1個月之內,要每天早晚各噴水1次。根系形成后,要逐漸減少噴水次數,只要保持床面濕潤即可。長出新根,應及時移入苗圃地。嫩枝扦插以早晨為最佳時間,這個時間扦插的成活率高,生長也快。
3.壓條繁殖
將杜仲下部萌發的幼嫩枝條埋入土中7~13cm,枝稍露出地面,埋在土中的枝條部分便能發出新根,第2年挖出便可移栽。
(五)定植
秋季苗木落葉后至次年春季新葉萌芽前可將幼苗移出定植。定植前按行株距(2~2.5)m×3m挖穴,深30cm,寬80cm,穴內施入廄肥、餅肥、過磷酸鈣、骨粉、火土灰等基肥少許,與穴土拌勻,將健壯、根系發育較好、無嚴重損傷的苗木置于穴內,根系舒展,逐層加土踏實,澆足定根水,最后覆蓋一層細土。
(六)田間管理
1.苗田管理
播種后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濕潤,出苗時陰天逐漸撤去覆蓋的稻草。剛出土的幼苗怕烈日和干旱,需適當遮陰或及時灌溉。幼苗長出3~5片真葉時,要進行間苗。將弱苗、病苗全部拔除,保持株距5~8cm,每畝留苗3萬~4萬株。間苗后要及時追肥。如果種苗太少,可將間出的幼苗擴圃移栽,隨間隨栽。幼苗進入生長期,要松土除草,保持苗圃無草。中耕3~4次,苗期還應追3次肥。4~8月為杜仲的追肥期,第1次在苗高6~7cm時進行,以后每月追肥1次。肥料必須施在行距間,不可直接施在幼苗上。每次畝施稀釋的人畜糞尿2500kg,加過磷酸鈣5~7.5kg。立秋后最后一次追施草木灰或磷肥、鉀肥5kg。利于幼苗生長和過冬。每次施肥,結合松土除草。秋季不再追肥,以免幼苗頂部未木質化即進入冬季形成干尖。到第2年春季,苗高60~70cm以上即可進行移栽定植。小苗及弱苗可在苗床內繼續培育。
2.定植園管理
定植當年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定植4~5年內,應進行3~4次中耕除草。每年春夏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每畝用人畜糞2500kg,或堆肥、圈肥1000~1500kg,過磷酸鈣5~7.5kg。幼樹抗旱力差,在生長旺盛的季節要保持土壤濕潤。杜仲的萌蘗能力較強,要十分重視修枝整形,保證主干生長高大健壯。這是提高杜仲樹產量和質量,使樹木成材的重要措施。主干已育好的杜仲樹,要適當疏剪側枝。使其通風透光。修剪工作多在休眠時進行。至于側枝保留多少,要根據生長年限和主干高度而定,逐年向上修剪,一般成年樹在5m以下不留側枝。另外可采取“全截更新速生法”來管理。具體方法是在定植栽培后第2年芽萌動前的早春,于主干離地面5cm處截掉,以刺激下部潛伏芽抽發春梢。全截更新的當年植株生長高度可達1m以上,而且端直粗壯。定植后3~5年植株矮小,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間,又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田間管理,林間可套種豆類、玉米或其他矮稈作物或中草藥,以后隨著植株逐漸長大,就不宜套種。
(七)病蟲害及其防治
1.病害
(1)立枯病:多在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苗圃地或陰雨天發病。在苗期易發生。
防治方法:在幼苗出土后1個月內用0.5∶0.5∶100波爾多液每10天噴灑1次,1個月后用1∶1∶100波爾多液每15天噴灑1次,2~3次即可。
(2)角斑病:4~5月開始發病,7~8月嚴重。危害葉片,病葉枯死早落,病斑分布在葉片中間,出現不同規格的暗褐色多角形斑塊,秋天時,病斑上長出灰黑色霉狀物,隨后葉片變黑脫落。
防治方法:①加強撫育,增強樹勢;②冬季清除落葉,減少傳染病源;③初發時摘除病葉;④發病后每隔7~10天噴施1次1∶1∶100波爾多液,連續3~5次。
(3)灰斑病:4月下旬發病,5月中旬至6月上旬梅雨季節病害迅速蔓延,6月中旬至1月下旬為發病高峰。主要危害葉片,葉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中心灰白色,病斑上散生黑色霉層。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園,燒毀枯枝殘葉;②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③發病初期噴施1次1∶1∶14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每10天左右噴1次,連續2~3次。
2.蟲害
(1)刺蛾:幼蟲危害葉片,咬食成孔洞,嚴重時僅剩葉柄和葉脈,多發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
防治方法:①消滅越冬蟲苗;②及時捕捉并摘除病葉;③燈光誘殺;④施放赤眼蜂;⑤發病期用90%美曲膦酯(敵百蟲)800倍液和青蟲菌粉500倍液噴霧。
(2)木蠹蛾:蛀蝕樹干樹枝的韌皮部、形成層至木質部,形成空洞,使樹勢衰退,嚴重時蛀空樹千,全株枯死。全年多次發生。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除被害樹木,剝皮消滅越冬害蟲;②6月初在成蟲產卵期前用涂白劑涂刷樹干;③將蘸有80%美曲膦酯(敵百蟲)原液塞入蟲道,并用黃泥封口,毒殺幼蟲;④3月中旬陰天施用白僵菌生物防治。
二、采收與初加工
(一)采收
1.采收時間
定植15年以上的杜仲樹,其皮可采收入藥。時間在4~6月,因此時是杜仲旺盛生長期,樹皮易剝落也易愈合再生。
2.采收方法
剝皮的方法有兩種,一為整株采收,一為環剝采收。
(1)整株采收:每年4~7月,樹液開始活動時,樹皮易于剝下。從樹干基部約20cm處沿樹干環割一刀,環割后每80cm環割一刀,于兩環割間筆直縱向割一刀。至基部割完后,將樹砍倒,繼續把其余的皮用同樣的方法環割下來。采伐后的樹樁仍可發芽更新,選留1~2條萌條,7~8年后又能砍伐剝皮。
(2)環剝采收:5月上旬至7月上旬,選擇陰天而無雨天氣,先在杜仲樹干分枝處的下面和樹干基部離地面20cm處分別環割一刀,然后在兩環割處之間縱向割一刀,并從縱向刀割處向兩側剝皮。割時以不傷木質部為宜。剝皮后,樹皮暫不取下,待新皮生長時取皮加工。
剝皮中應注意的是:第一,剝皮時間以春夏季即4~6月,氣溫較高,空氣濕度較大時為好。第二,剝皮時不能割傷形成層木質部,也不能碰傷木質部表面的細嫩部分。新鮮細嫩部分稍受損傷,就會形成愈傷組織,影響新皮的再生。第三,采用環割的杜仲樹,宜選用生長旺盛,易于生長新皮的樹干。剝皮前3~5天適當澆水,以增加樹液,使樹皮易于剝取,剝后成活率高。第四,避免在雨天剝皮。最好選擇陰天進行。第五,避免烈日曝曬,要將原皮蓋在樹干上,用繩子捆好,隔一段時間后再將原皮取下加工。也可用塑料薄膜遮蓋,防止水分過量蒸發或淋雨,24小時內避免日光直射,不噴灑化學藥物。一般在剝皮后3~4天表面出現淡黃綠色,說明已開始長新皮,若呈現黑色,則說明將死亡。
(二)初加工
剝下后的樹皮用開水淋燙后攤開,兩張的內皮相對并壓平,然后一層一層重疊平放于用稻草墊底的平地上,上蓋木板,加重物壓實,四周用稻草圍嚴實,使其發“汗”一周后,當內皮呈紫褐色時,取出曬干,刮去粗皮即成商品。將已分好等級的杜仲皮分類裝好,排列整齊,打捆成件,貯存于干燥的地方即可。
本期內容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覺得有用,請在下方點贊、關注,轉發給更多好友,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