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熬最晚的夜,吃最貴的藥”,“邊放縱邊自救的朋克養生”……已經成為年輕人面對“高壓”生活的無奈應對與自我嘲解。防治心血管事件鏈要從高血壓這個源頭做起,關好事件鏈的“水龍頭”,把上游堵住,這樣才能做到及時的防治。文|秋木面對畢業體檢超過130
“熬最晚的夜,吃最貴的藥”,“邊放縱邊自救的朋克養生”……已經成為年輕人面對“高壓”生活的無奈應對與自我嘲解。
防治心血管事件鏈要從高血壓這個源頭做起,關好事件鏈的“水龍頭”,把上游堵住,這樣才能做到及時的防治。
文 | 秋木
面對畢業體檢超過130mmHg的血壓,陳羽并未在意,直到被確診為高血壓需要住院治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被朋友從生日聚會的飯桌上送往醫院,進行主動脈夾層手術后,躺在病床上等待康復的許世嘉才想起“幾年前就有了的高血壓”。
“邊熬夜邊養生”成為當代年輕人共同面臨的生活現狀與健康困境。曾經的“老年病”高血壓和猝死也越來越頻繁地盯上了年輕人。
“高壓”之下,我們還能給自己“降壓”嗎?
“高壓”生活,血壓也高居不下
“畢業體檢時,血壓超過了130,當時沒往高血壓的方向想,以為是畢業壓力大引起的暫時血壓升高。”今年5月,因高血壓住院的陳羽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檢查出血壓偏高的經歷,“一個月不到,入職體檢時的血壓比畢業時更高了,但還是沒有把它當回事兒,覺得過一段時間就降下來了”。
然而,高血壓并沒有按陳羽設想的那般,自己會慢慢降下來。工作中,陳羽頭暈的時間越來越長,晚上也常常失眠,影響到白天的工作狀態。“而且,自己的情緒也越來越差,經常發脾氣。”
頻繁出現的頭暈和失眠,甚至出現手抖后,陳羽終于意識到了不對勁。一向“順其自然”的他決定去醫院做個檢查,令他沒想到的是,血壓已經升到高壓180mmHg、低壓120mmHg了,且持續時間長,醫生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吃了一段時間降壓藥后,陳羽的血壓仍未達到降壓目標,得住院接受治療。
因為沒有家人患高血壓,媽媽和外婆反而有低血壓,陳羽從沒想過自己會有一天成為高血壓患者。“而且剛畢業不到兩年,還沒滿30歲成為一個中年人呢。”陳羽發出無奈的感嘆。
“研三下學期,是我人生最忙的時候。”陳羽在醫院的病床上,回想起當時的狀態,“除了面臨巨大的畢業壓力,經常熬夜寫論文”,身為班委的他,還得處理很多班級的事務,“整個人都透支了,連吃飯都在沖刺,脾氣也越來越暴躁。”也許,就是長時間處于高壓狀態,“連血壓也一起升高了吧”。
壓力并沒有因為畢業而消失,工作后的陳羽,和在大城市打拼的同齡人一樣,進入到了另一種高壓力、快節奏的生活。晚上不是在加班趕方案,就是在報復性熬夜,爭取一點點屬于“自己的時間“。
為了釋放工作帶來的壓抑情緒,從快節奏的日常中暫時抽離,陳羽買了航空公司的周末隨心飛。每周五晚上就飛往目的地,“有時候太晚了就直接睡機場,周日再乘晚班機回來,通常到家都凌晨了”。每周末一次的旅行,雖然讓陳羽在遠方的風景中排遣了心中的壓抑,但高強度的出行和熬夜,也加劇了他的身體透支。在醫院住了十天后,陳羽的血壓終于降到130/80mmHg,醫生同意他出院繼續用藥物控制血壓。現在,陳羽不僅每天堅持量血壓和吃藥,“還每隔一周就去一次醫院進行復診”。
熬夜的年輕人(圖/視覺中國)
“熬最晚的夜,吃最貴的藥”,“邊放縱邊自救的朋克養生”……已經成為年輕人面對“高壓”生活的無奈應對與自我嘲解。像陳羽一樣才20+,血壓就高居不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不同于陳羽靠旅行出逃,美食是劉勝杰犒勞自己的方式。大學畢業后,劉勝杰就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大廠,面對快速運轉的工作節奏,他養成了吃夜宵的習慣,“點單時我會算好外賣送達的時間,這樣到家就能吃到了”。
身為一名湖南人,劉勝杰喜歡重口味的食物,“我最愛點的是燒烤和口味蝦,配一杯啤酒或者冰可樂”。才工作一年,體重就增加了30斤,出現了過勞肥。“今年公司組織體檢,查出了高血壓和高血脂,醫生建議我戒掉吃夜宵的習慣,飲食盡量少油少鹽。”
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全國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評估與提升工程(CDQI)高血壓中心主任李玉明教授介紹,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壓患病率已經達到了25.2%[1],且呈現上升趨勢。“現在年輕人普遍處于身體和心理都超負荷運轉的狀態,睡眠嚴重不足、吃得好又動得少,甚至因為工作焦慮經常受到負面情緒的干擾等,這些都是造成高血壓盯上年輕人的原因。”
在心血管診療過程中,李玉明教授經常碰到因高血壓引起腦卒中(中風)的患者,“二十來歲的患者越來越多,我們作為心血管內科的醫生就意識到,必須讓大家知道控制好血壓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降壓“治未病”,遠離猝死恐懼
高血壓不僅是一種獨立的慢性病,還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血壓正常高值人群會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中風)等風險,嚴重者甚至引發室顫、腦卒中和心肌梗死。
2021年1月2日,才25歲的演員孫僑潞被證實因心梗猝死,引發了網友關注;1月4日,某互聯網公司一23歲員工凌晨下班猝死的新聞又登上熱搜。自從年輕人猝死的新聞越來越頻繁地進入公眾視野,曾經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的年輕人也陷入了“猝死恐懼“。
丁香醫生發布的《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過半的90后擔心過自己猝死,00后擔心猝死的比例甚至達到了60%。
猝死掀開了健康問題冰山的一角,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慢性病都是引發猝死的重要誘因,卻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高血壓患者常常因為“沒什么癥狀”“只是頭暈耳鳴”而忽視對血壓的持續管理,出現冠心病等嚴重并發癥,甚至釀成腦卒中和心梗猝死的悲劇。
許世嘉在30歲慶生宴上突然出現惡心嘔吐、胸背劇痛等癥狀,被朋友送往醫院,確診為A型主動脈夾層,需要進行手術。住院期間,許世嘉帶著“我這么年輕,身體也不錯,怎么會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疑問,開始認真回想自己的身體狀況。
和陳羽一樣,許世嘉也在幾年前的體檢中就發現了高血壓,卻覺得“那么多人高血壓不都活得好好的”,沒有認真理會,該吃吃該喝喝,降壓藥也經常忘記吃。連續1個月加班熬夜與夜宵的組合拳,讓長期埋伏的“沉默殺手”高血壓終于發力了,最終導致致命性并發癥——主動脈夾層的突然爆發。
一些因高血壓引起心絞痛、慢性腎臟病等患者來的時候,李玉明教授常常感到無奈,“因為他可能兩三年前就因為高血壓來過,當時我們給出了藥物治療方案和改變生活方式的建議,但患者常常以癥狀為前提,覺得血壓高沒什么癥狀,就不聽你的建議。”李玉明教授表示,有些患者尤其是年輕人,甚至認為只是血壓有點高,沒有醫生說得那么嚴重。
在西安工作時,李玉明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位朋友家人的電話,家人在他的床上發現了嘔吐物,怎么也叫不醒。李玉明意識到“可能是腦出血,因為之前我給他開了降血壓的藥”,盡管及時叫了救護車,令人痛心的是,這位剛剛晉升為博士生導師的39歲年輕教授,沒有搶救過來,最后確診為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
據統計,高血壓患者合并心腦腎疾病的比例高達50%,心血管疾病風險是正常血壓人群的約3倍[2][3]。然而,相對于高患病率,我國高血壓治療的達標率僅為15.3%[4]。
為了讓高血壓患者意識到降壓的重要性,盡早實現降壓目標,根據國際高血壓學會(ISH)發布的《2020 ISH國際高血壓實踐指南》,最佳降壓目標為130/80mmHg,基本目標是140/90mmHg。今年的世界高血壓日,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健康時報等媒體微博以九宮格科普形式提到了“30130”降壓目標:啟動藥物治療后,30天盡早達到130/80mmHg的目標。
“我們主張血壓應盡早達到降壓目標值,越早達標,患者的收益越早。因為在血壓沒有降下來的時間段里,可能發生心梗或腦卒中的意外。”李玉明教授強調。
《黃帝內經》有言,“上醫治未病”。“治未病”就是預防和控制。面對會加劇靶器官損害風險、引發多種合并癥,甚至導致猝死的高血壓,及時進行高血壓預防和控制,盡早實現降壓目標,就是通過“治未病”,預防和控制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從降壓開始,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最近去醫院定期復診時,陳羽發現自己的體脂率達到了25%。為了把體重降下來,不讓好不容易降下來的血壓再升回去,從小就不愛運動的陳羽在網上買了根跳繩,決定開始跳繩減肥。
在經歷了與死神擦肩而過,做手術的教訓后,許世嘉也意識到了健康作息和飲食的重要性,“再也不敢連續熬夜,還在深夜胡吃海喝了”。現在每天會測三次血壓,還設置了鬧鐘提醒自己按時吃降壓藥,讓(收縮)血壓控制在100-130mmHg左右。
“高壓”生活下,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低齡化、同齡人猝死的新聞頻發,當代年輕人也開始了一系列的自救行動,從調整飲食、作息,定期體檢、早篩,運動健身到養生保健,盡可能地為自己打造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中國2030》指出,“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注重“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政策轉變,也反映出主動管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正如血壓不會如陳羽設想的“自己慢慢降下來”,高血壓無法自愈,也無法治愈。血壓會隨著我們飲食、作息、心情的改變而改變,一旦血壓持續升高又可能誘發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因此,我們需要化被動為主動,終身管理自己的血壓,實現從高血壓到心血管疾病的全程風險管控。
早在1991年,美國著名心臟病學專家Eugene Braunwald教授就首次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鏈”的概念,從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素出現,到心臟、腎臟等靶器官損害,再到心力衰竭、腦卒中、心肌梗死等發生,就像環環相扣、有序發生的事件鏈。因為長期高血壓會給心臟帶來沉重的負擔,進而引發左心室肥厚,嚴重時可導致心室重構乃至心力衰竭。同時,高血壓還會導致血管中出現斑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這也是進展為腦血管病、心肌梗死、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不僅如此,長期高血壓會損傷腎小球的過濾功能,造成蛋白尿,嚴重者可進展為終末期腎病。一言以蔽之,高血壓是引發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險因素,是心血管事件鏈的源頭之一。
心血管事件鏈的完整發生通常會有5-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李玉明教授表示:“從高血壓到心血管事件的進展過程就好像我們家里的通水管道,如果跑水了,只顧著拖地而不去關掉‘水龍頭’是起不了大作用的。也就是說,防治心血管事件鏈要從高血壓這個源頭做起,關好事件鏈的‘水龍頭’,把上游堵住,這樣才能做到及時的防治。只有把防治關口前移,才能用最小的投入來讓患者最大程度地獲益,同時也可以使政府醫療的支出大幅度地減少。”從源頭上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我們強調‘全生命里程干預’,即從子宮到墓地,全生命里程地避免出現那些危險因素。”李玉明教授表示。
是時候給自己“降壓”了。
值得慶幸的是,針對以往高血壓治療中面臨的治療達標率低、靶器官損害加劇、合并癥比例高等挑戰,面對心血管事件鏈全程獲益的需求,傳統常用降壓藥“力不從心”的局面,6月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沙庫巴曲纈沙坦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打破了我國高血壓治療領域長達十余年未有新藥面世的局面。
沙庫巴曲纈沙坦是全球首個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有望引領高血壓治療管理模式由單純降壓步入全程心血管事件風險管控。李玉明教授解釋,“ARNI類藥物可以在降壓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多個靶點、多個途徑的靶器官保護作用,從而實現全程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管控。”中國也是第一個在全球范圍內提交沙庫巴曲纈沙坦高血壓適應證申請并獲批的國家,這也說明中國對高血壓治療的緊迫感和引領性。
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危險因素高血壓的防治,已經成為一個擺在社會面前的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要實現《健康中國2030》中高血壓治療率、控制率持續提高,到2030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萬及以下的目標,我們仍任重而道遠。
“我們既要關注星辰大海,也要腳踏實地。星辰大海就是著眼于未來,把包括高血壓在內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等盡快降下來,治療率和達標率盡快提上去;腳踏實地就是我們每一個醫生,除了每天把病人看好以外,更應利用自己的專業力量去做好科普,做好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教育。”李玉明教授強調,高血壓乃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提高國民的健康素養,讓每一個人都能當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文中陳羽、劉勝杰、許世嘉為化名)
[1]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
[2]胡大一等.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8(3):230-238;
[3] Emdin CA,et al.JAMA. 2015 Feb 10;313(6):603-15.
[4] Circulation. 2018 Feb 15. pii: CIRCULATIONAHA.117.032380
(專題)
高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