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看書很隨性,就像《刺猬的優雅》是被書名所吸引的。原來這本書來頭不小,出版后廣受好評,翻譯成不同語言在各國暢銷,兩年半時間賣掉兩百多萬冊,2009年還改編成電影。何謂“刺猬的優雅”?從外表看,她滿身都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但我
我看書很隨性,就像《刺猬的優雅》是被書名所吸引的。原來這本書來頭不小,出版后廣受好評,翻譯成不同語言在各國暢銷,兩年半時間賣掉兩百多萬冊,2009年還改編成電影。
何謂“刺猬的優雅”?
從外表看,她滿身都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從內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和刺猬一樣的細膩,刺猬是一種偽裝成懶洋洋樣子的小動物,喜歡封閉自己在無人之境,卻有著非凡的優雅。
這本書寫得很“散”,看的不是情節,而是感覺,也許和作者是哲學教授有關。小說以門房勒妮的敘述和富家女孩帕洛瑪的日志交叉再現的形式寫成,文筆優雅,佳句紛呈。有人說這是“文青”必讀作品之一,我想每個愛書之人都會在里面找到共鳴吧?
門房,就是公寓的看門人。
勒妮是法國巴黎高檔住宅區的一幢大樓的門房,這幢大樓總共八戶人家,除了三樓和四樓分成兩套(每套兩百平米),其余一樓一戶,每套四百平米,住著國會議員、外交官、律師、美食評論家等。
我叫勒妮,今年五十四歲。二十七年來,我一直在格勒內勒街七號的一棟漂亮公寓里當門房,那是一棟配有庭院和花園的美輪美奐的住宅樓,分成八個極度奢華、住滿房東、寬敞無比的公寓。
勒妮在雇主面前維系著“根深蒂固的門房形象”:年老體衰、外貌丑陋、脾氣暴躁、寡居、粗魯、養一只肥貓,電視機總是開著。
然而,勒妮有隱秘的另一面。門房是她的避風港,大部分時間,她隱藏在走廊深處的小房間里,看書、看電影,如饑似渴地獲取知識,為藝術的奇跡而如癡如醉。
她出身貧寒,在小學老師的啟發之下愛上了讀書。十二歲離開學校,回家做農活,十七歲嫁人,和丈夫呂西安一起做門房,呂西安于1989年的圣誕前夜死于癌癥。
我看的書籍是關于歷史、哲學、經濟、政治、社會、心理、教育、心理分析等方面的,當然還有文學。歷史是我感興趣的,而文學占據了我的一生。我的貓叫列夫,因為那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名字。
勒妮深居簡出,只有一個好朋友:曼努埃拉,她是女傭,替富人家打掃衛生,葡萄牙人,隨丈夫移居法國。每周二和周四,曼努埃拉會來門房和勒妮喝茶、吃她自制的糕點。在勒妮眼中,曼努埃拉是真正的“貴族”。
每當曼努埃拉出現時,我的房間即刻成了宮殿,賤民的小吃成了國王的宴席。如同講故事的人將人生變成一條吞噬痛苦與憂愁的璀璨河流,曼努埃拉則將我們的生活變成了一部溫馨而愉悅的史詩。
勒妮喜歡喝茶,和曼努埃拉相聚時總會煮茶、品茶。
茶道,相同的動作和相同的品嘗能夠清晰明確地重復,達到簡單、真實而又講究的感覺,適合任何人,以很少的消費,就能變成有品味的貴族,因為茶是有錢人的飲品,同時也是窮人的飲品,故而茶道的特殊優點就在于,在荒誕的人生之路上為我們打開一道寧靜而和諧的裂口。是的,萬物皆空,迷失的靈魂為美而泣,人間瑣事包圍著我們,那么,還是品味茶之清香吧。四處一片寂靜,聽到外面颼颼的風聲,看到微微作響、隨風飄揚的秋葉,在溫馨的陽光下安然熟睡的貓兒。呡茶一口,光陰便會升華。
門房當然熟悉每一個住戶。每天,有誰進來、有誰離開、和誰一起、在什么時候,門房都是一清二楚。
二樓是國會議員德?布羅格利一家。
德·布羅格利先生是個保守派,甚至不愿意跟離過婚的女人打招呼,是“政治思想僵化的完美典型”。
三樓是默里斯一家和羅森一家。
四樓是圣-尼斯一家和巴多瓦茲一家。
勒妮喜歡外交官的女兒奧林匹斯·圣-尼斯。
她既不想嫁給有錢人,也不追求功名利祿,同時也不想成為外交官,更不想擁有明星的地位。奧林匹斯·圣-尼斯想成為一名獸醫。
五樓是阿爾登一家,最小的兒子讓?阿爾登是個不可救藥的癮君子。
六樓是議員若斯一家,一家四口加上兩條貓(分別叫“憲法”和“議會”)。
七樓是帕利埃一家,軍火工業巨子。
帕利埃母子傲慢無禮,勒妮甚至對薩比娜·帕利埃夫人的濫用標點符號無法忍受。
富人應對美盡有義務。否則,他們還不如死去。
沒錯,勒妮追求美。
美學,如果我們稍微嚴肅地沉思一下的話,便會發現美學不過是中庸之道的傳承,類似的還有武士道精神。中庸的認識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在生命的每時每刻,這種中庸的認識使我們去明白何謂生命的品質,在萬事萬物都很和諧的時刻,憑借強烈的需要去享受人生。我并不單是談到專屬于藝術領域的美。凡是像我這樣去追求細小事物中之偉大的人,都會追求美,知道挖掘出內心的本質,在日常服裝美化下,美以某種平凡的方式顯現出來,使人相信美就該如是,甚至堅信美即如是。
帕洛瑪是六樓議員若斯家的小女兒,十二歲,家境富有。
她認為自己聰明絕頂,看透世情。
與我家來往甚密的那些人全都走著同一條路:年輕時嘗試著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回報,像榨取檸檬般獲取知識,謀得精英職位,然后傾其一生都在愕然中思忖為什么這般費盡心機,到頭來卻只落得如此無意義的人生。人們相信追逐繁星會有回報,而最終卻像魚缸里的金魚一般了結殘生。
她認為家人是懦弱、虛偽、麻木不仁、鐵石心腸的人。
父親是議員。
昨天晚飯時,爸爸的客人說過這樣一番話:“會做事的做事,不會做事的教書,不會教書的教教書的人,而不會教教書的人的就搞政治吧。”
母親是文學博士,喜歡掉書袋,每天親自照看家里的植物。
每天早晨,她都會對房間里的二十盆綠色植物仔細核查一番,并且老是嘟嘟囔囔地說一大堆廢話,冷漠無情地對待周圍的世界。
媽媽認為帕洛瑪總是躲起來,帶她去看心理醫生。泰德醫生醫治了媽媽十年,媽媽也吃了十年的抗憂郁藥物。帕洛瑪認為泰德欺世盜名,她暗自揭穿了他的假面。
雖然我知道有些成年人帶著既甜言蜜語又溫文爾雅的面具,但是他們的內心是丑陋而冷酷的。雖然我知道只需要在面具上刺破一個小洞,面具便會掉下,但當這一切是以一種殘酷的方式發生時,我覺得很痛心。
姐姐叫科隆布,在讀碩士。男朋友蒂貝爾是大學同學,她讀哲學,蒂貝爾讀數學。在帕洛瑪眼里,蒂貝爾一家也是傲慢虛偽的。一次聚會中,她指出蒂貝爾父親關于圍棋的錯誤論述,還被爸爸訓斥了。
對我來說,科隆布讓我害怕的是,我感覺到她在大多數時間里都不會思考。科隆布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好比感情吧,她那么做作、那么虛假,我在尋思,她是否真的有感情。
甚至奶奶,帕洛瑪都認為她是個壞老太太,一生逢場作戲,宴請貴賓,把錢花在無關緊要、虛偽自私的事情上。
她鄙視法國美食。
如果你想聽聽我的看法的話,想想看吧,法國餐,多么可憐。這么多的天才廚師,這么多的烹調方法,這么多的材料來源,卻做出如此油膩的食物,醬汁、肉餡、點心這些只會吃出個大肚皮的東西!毫無品味可言……就算不油膩,也是極其裝模作樣的:三根簡單雕刻的紅皮白蘿卜,兩只扇貝外加一份海藻凍,放在一個類似僧人用的盤子里,以及哭喪著臉的服務員,這不讓人餓死才怪。
她不喜歡咖啡,喜歡喝茶;不喜歡看報,喜歡漫畫。
她成績優異,看不起沒有真材實料的老師,因為頂撞語法老師被罰留堂兩小時。
我認為語法是達到美的途徑。當我們說、當我們讀、當我們寫時,我們能很好地感受到自己是否做了一個漂亮的句子,或者,自己是否正在讀一個漂亮的句子。我們有能力辨認出句子結構或是文章風格的美麗之處。但是當我們分析語法時,我們便進入到語言的另一種層面的美。分析語法需要抽絲剝繭的過程,就是要看看句子是如何形成的,就是要看句子赤裸裸的樣子。
她預見同學的未來命運,同學之中充斥毒品和性。
我不知道您對現今巴黎高檔街區的中學是不是還有點概念?不過坦白說,這所學校并不比馬賽北部平民街區的學校更令人向往。也許還更糟糕也說不定,因為只要是有錢的地方,就都會有毒品——而且不僅僅是這一點,也不僅僅只是一種那么簡單。
她認為生命是荒誕的,為此,她決心在6月16日,也就是她十三歲生日那天結束自己的生命。她每月偷母親的一片安眠藥,已經湊足數量。不僅如此,她還打算燒掉公寓,那天是周末,家中沒人,她會把貓放走,提前通知消防隊,一把火燒掉這個“金魚缸”。
為了迎接那天的到來,帕洛瑪寫《世界運動日志》和《深刻思想》來記錄人體和物體的運動行為,以及她自己的“深刻思想”。
五樓的美食評論家阿爾登心肌梗塞去世后,妻子安娜把公寓賣了。這幢公寓從未更換過住戶,安娜是第一個要轉手賣房子的人。
新房客是六十來歲的日本人小津格郎,父親是外交官,母親生下他后去世了,他是小津安二郎的遠房親戚。他從事音響進口到歐洲的生意,賺了很多錢,如今已退休,妻子十年前死于癌癥,女兒嫁給了英國人,有兩個外孫。
他養了兩只貓,母貓叫吉蒂,公貓叫列文。他和勒妮一樣,都喜歡托爾斯泰的小說,貓的名字都與托爾斯泰有關。
小津格郎和帕洛瑪成為忘年交,他們敏銳地發現勒妮的不凡之處。
他認為她的貓叫列夫,是因為列夫·托爾斯泰的緣故,我們都覺得一個門房去讀托爾斯泰的小說、有文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一件超乎尋常的事情。他甚至還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她喜歡《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并決定送給她這本書。
小津格郎主動出擊,邀請勒妮來他家共進晚餐。
勒妮很驚訝,“鄰居之間?但我只是個門房呀?!?/p>
小津回答:“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可能同時擁有兩種身份?!?/p>
曼努埃拉鼓勵勒妮赴宴,讓她去剪頭發,給她帶來衣服,好好打扮一下。于是,勒妮平生第一次去了發廊,發型完全改變了一個人,她覺得自己煥然一新,曼努埃拉說她是個“不折不扣的貴婦人”。
這頓晚餐輕松愉快,兩人相處融洽。勒妮發現和小津格郎志同道合:喜歡托爾斯泰的作品、荷蘭畫派的靜物畫、莫扎特音樂、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等等。
與小津先生在一起,令人既感到困惑又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有著年輕人的熱情和天真,又有著智者的胸懷和友善。我從未見過世界上有這樣的待人處世風度;他似乎可以用寬容的方式去看待他人,對他人充滿了好奇心。
順理成章,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相聚:勒妮拿小津安二郎的《宗方姐妹》錄像帶,去小津格郎家的私人影院一起看。
沒多久,小津格郎邀請勒妮去餐館,慶祝他的生日。這次,勒妮的心病犯了,她果斷拒絕了小津格郎的邀請。
原來勒妮有個漂亮姐姐莉塞特,十六歲那年離家到城市里給富人家當傭人,被富家子始亂終棄,生下孩子難產而死,孩子也很快夭折。
從此以后,我便堅信:強者活、弱者死、享樂和痛苦的程度與階級地位成比例的道理。莉塞特美麗而貧窮,而我是聰明而貧窮,如果我只想讓自己的才智有用武之地,卻不顧階級地位的問題的話,我必然也會遭到和莉塞特一樣的懲罰。
勒妮拒絕小津格郎邀請的一幕被帕洛瑪看到了,勒妮忽然打開心扉,大哭一場,對著帕洛瑪一吐為快。帕洛瑪把這件事告訴了小津格郎。
更沒想到,此時讓?阿爾登來拜訪勒妮,他已經戒毒,找了工作,重獲新生。他經常想起勒妮在后院種的那些花兒,他特意來問勒妮這是什么花?勒妮深受觸動:那是山茶花,一朵能改變命運的花。
勒妮轉變主意,和小津格郎赴宴。小津格郎貼心地送來大衣、披肩、皮鞋。勒妮沐浴更衣,戴上耳環、涂上唇膏,她太久沒梳妝打扮了。
小津格郎來到門房接她。在門口,他們遇到雅森特?羅森和安娜-依蓮娜?默里斯,沒想到兩人根本沒認出來勒妮,還齜牙咧嘴對她問好。
勒妮很疑惑為什么她們沒認出她,小津格郎說:“是因為她們從來沒有見過您,而我,不管在什么情況下,我都能認出您?!?/strong>
這個事實令我非常驚訝,這個過程伴隨著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的,眼睛去看穿,但不去觀察;去相信,但不去質疑;去接受,但不去尋找——沒有欲望,沒有饑渴,也不去征討。
格郎帶勒妮去品嘗自認為巴黎最好的日本料理,他對勒妮說:“您不是您的姐姐,我們做朋友吧,甚至我們還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一切事情。”
再來說帕洛瑪。
日子一天天推移,“十三歲生日自殺與燒毀房子”的計劃慢慢動搖了。
帕洛瑪和小津格郎的外孫女洋子玩耍,她發現洋子和她的同學很不一樣,洋子的未來無法推測、人生充滿著新鮮感和可能性。帕洛瑪意識到,她之所以想死,是因為相信命運就是如此。但洋子給了她新的想法,是否能抓住機會,把自己的生活變成和祖輩完全不同呢?
一天早上,帕洛瑪在廚房吃早餐,玫瑰花墜落,她聽到了這個不同凡響的聲音。她忽然想到,“活著,就是要隨時追捕那轉瞬即逝的片刻時光。”
當帕洛瑪得知勒妮的精神創傷,看著勒妮痛痛快快大哭,她很感動,也有了全新的感受,原來她一直厭倦生活是因為她無益于身邊的任何人。
一剎那,我想我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我想我已經明白了,那就是如果想要拯救自己,就必須先拯救他人,也就是拯救那些“可以被救贖的人”,那些還有得救的人,就算不能拯救他人也不要心灰意冷。
勒妮和小津格郎外出晚飯后徹夜未眠,第二天清晨,她出去買東西,為了救喝醉的流浪漢仁冉,被冒失的洗衣店女司機撞死了。
勒妮的死讓帕洛瑪徹底醒悟。
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感受到“曾經”的含義,沒錯,真的很可怕。那是個我們每天都要用上百次的單詞,但當我們在真正面對“永遠不再”之前,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曾經說過什么。
帕洛瑪說過: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我們在做什么。
那么,勒妮在面對死亡的一刻,她在做什么呢?
我曾遇到一個人,而且我正準備愛上他。
那么,帕洛瑪臨近十三歲了,她打算做什么呢?
您不要害怕,勒妮,我不會自殺,我也不會燒毀任何東西,
因為,為了您,從今以后,我要追尋這“曾經”之中的“永遠”。
追尋這人世間之美。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除說明外,配圖為2009年法國電影《刺猬的優雅》劇照)
金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