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年年有余,余魚同音。在我們中國人宴席的餐桌上,往往是“無魚不歡”的。其中有一種形似菱形,身體扁平,可見黑棕花紋相間的魚得名“多寶”,二十九年前,來自歐洲大西洋的它一經引進中國,因其刺少、肉嫩、口感甜香、營養價值豐富等特點,一躍成為餐桌上的寵
年年有余,余魚同音。在我們中國人宴席的餐桌上,往往是“無魚不歡”的。
其中有一種形似菱形,身體扁平,可見黑棕花紋相間的魚得名“多寶”,二十九年前,來自歐洲大西洋的它一經引進中國,因其刺少、肉嫩、口感甜香、營養價值豐富等特點,一躍成為餐桌上的寵兒。
直到現在,在網上搜索多寶魚,還是能搜出大把的烹飪方法,清蒸、紅燒、油潑……琳瑯滿目,儼然成了家常菜走入每家每戶。但很少有人知道,在2006年卻發生過一次違禁藥用養殖的“多寶魚事件”。
多寶魚“大爆”中國市場
1992年,經過長達11年的協商,中科院的雷霽霖院士終于首次將歐洲的皇室魚——大菱鲆(俗稱“多寶魚”)引進了我國。引進的時候,只有200尾珍貴的魚苗,經過專家艱苦攻關,直到1999年才終于將魚苗成活率提升到17%,成功實現了多寶魚的魚苗量產。
多寶魚最初上市并不被看好,也許當年的消費者并沒有見過這類“長相奇怪”的大西洋深海魚,它有過一段遭冷落的時間。然而在“吃貨”的中國人中,好吃的食材是不會長期被埋沒的。
當時的經銷商想盡了法子,又是讓魚入鄉隨俗改名“多寶多?!?,又是努力擠入高星級餐廳的后廚,終于讓更多的人嘗到了多寶魚的甜頭。
2005年春節前后,多寶魚的市場批發價能達到56~70元/斤。不僅飯店里大用多寶魚做佳肴,作為請客吃飯時的一種身份象征,它也走入了條件較好的家庭當中,成為一種美食的潮流。
養殖企業和養殖戶聞到了致富路的味道,投入市場的人越來越多,2005年養殖企業的數量達到了700多家,養殖面積500萬平方米左右,總產值超過 40 億元人民幣。
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的統計,2003年的時候多寶魚的養殖總產量為36227噸,等到2005年的時候,已然達成了76884噸的成倍增長,儼然要成為中國魚市場的“老大”。
這個時候,還沒有人預料到“風暴”的到來。
“藥殘”多寶魚引風波,各地紛紛下架
市場這么火爆,養殖的數量自然也要快速跟上。在民間不存在什么技術突破,有的只能是養殖面積的擴大和養殖環境的改善。
天然的多寶魚是在深海里生產的,為冷水性魚類,人工養殖無法復制深海環境,多寶魚的得病率也居高不下,只能通過嚴格的清潔、充氧來控制細菌的繁殖。
當時防止多寶魚吃多不消化患上腸炎,會用一種叫做土霉素的漁藥來防控。土霉素價格較高,一些貪圖便宜的養殖戶就動起了歪心思,改用一種叫呋喃西林的抗生素代替土霉素,平均一斤呋喃西林可以省下將近10元。
不管池里的多寶魚是有病還是沒病,都會被投入這種藥物,試圖達成預防的效果。但多寶魚代謝藥物需要至少兩年,隨著繁殖和時間推移,體內的藥殘就沉積得越來越多。
畢竟大多養殖戶只追求短期效果,養的魚不得病大量死亡,能賣出去、賺到錢就是好事。他們自己也對違禁藥致癌、畸胎等毒性有了解,所以自己不會去吃,但這些魚流入市場,普通的消費者卻對此一無所知。
2006 年11月,東窗事發。上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市場食用魚進行了多項抽檢,發現來自超市、批發市場和部分餐飲單位的30多件多寶魚樣品中,藥物殘留全部超標。
這件事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上海市發布了嚴重消費預警,國家農業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也迅速展開調查,山東、江蘇、河北、浙江、福建、廣東、 遼寧、天津等沿海城市都不能幸免。一時間超標問題頻出,各地方政府紛紛下達禁令,山東使用違禁藥的三個主要養殖企業被予以停售、監督銷毀、罰款等重罰,市場多寶魚迅速下架,退回的退回,銷毀的銷毀,以往愛吃多寶魚的人也紛紛擺手,市價跌至最低9元一斤。
養殖者咬牙,經營者虧損,消費者恐慌,整個多寶魚產業鏈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事件平息、市場開始回溫
事發之前,為上海多寶魚市場提供魚源的養殖企業大多數都是山東企業,事發之后損失最慘重的也是山東,當年有將近10個億的產業付諸東流,從此一蹶不振。
但在嚴格的溯源下,各地養殖逐漸趨于規范,監管卓有成效。與此同時,遼寧方為了趁機搶占上海多寶魚市場,采用打海水井抽取深層巖水的全新方式來養殖多寶魚,那里的水溫比較穩定地恒定在14℃左右,和多寶魚之前的自然生長環境比較接近,也不容易得病,自然也不需要投放呋喃西林等違禁藥。同時他們打出金字招牌,宣傳如今的多寶魚采取和之前完全不同的養殖方式,很大程度安撫了眾心。
各類科普也接踵而至,解明“致癌”等很嚇人的字眼也是有條件的,只有長時間、大劑量地攝入,致癌風險才會增大。以上海檢測出多寶魚中的硝基呋喃代謝物最高濃度為標準:一個人一天吃一公斤半的多寶魚,要連續吃兩年才會達到致癌的濃度。
多管齊下,眾食客們重新念起了多寶魚的好吃,2007年,多寶魚的市價重新回到了幾年前高峰期的80%左右;2008年,多寶魚養殖產量又重新達到了05年7萬多噸的水平,同時遼寧取代山東,成為了多寶魚市場的最大供應地。
市場回溫,“多寶魚”又重新站起來了,這對于愛品嘗美食的人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16年活魚下架是為何?
風波本來已經結束了,然而16年底發生的一件“超市活魚集體下架”事件,又讓消費者重新懸起了心。很多人都聯想到了很多年前的多寶魚事件,猜想是不是吃進肚子里的魚又出了藥檢問題。
人心惶惶沒有持續太久,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來發布了聲明:表示抽檢的一千多個的水產品,合格率高達96%多,而且抽檢的頻率很高,領域涵蓋很廣,總體狀況良好,消費者不用擔心。
那么活魚下架是為何?經過實地調查,北京食藥監得出的結論是:將要活魚抽檢的消息保密工作沒做好,導致市場進行了下架的自主商業行為。
這也很能說明問題,未檢先下架,足可見經營者的心虛??赡苁袌錾线€有一些潛規則沒有被察覺,檢查的結果也不一定能反應全部問題,對于市場上這種負面“自查”,顯然還需要制定許多條款來進行規范。
截止2020年為止,全國的多寶魚養殖量已經達到110984噸,比2005年高峰期時刻還多了4萬多噸。它曾因為藥物淡出過人們的視野,如今又在更加格的市場審查下重回市場,未來還能走多遠?
這件事完全取決于如今加大監管的力度,和提高養殖戶的認識上。只有從根本素質上改變,水產品質才能提高;消費者放心安心,品嘗美食才是一大幸事!
金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