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國際空間站是于1998年正式開始建造的,整個建站過程持續了十多年,直至2010年才最終完成全部建設任務而轉入全面使用階段,它是一個由16個國家共同參與建造的空間國際合作項目,它可以支持人類在太空中長期逗留,可以說國際空間站為人類的宇宙探索事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然而隨著國際空間站使用時間的增加,各種問題開始逐漸顯現,2020年星辰號服務艙更是出現了空氣泄漏問題。
時至今日,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的空氣泄漏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地根治,而按照原本的計劃,國際空間站也應該于2024年服役期滿正式退役。
雖然計劃如此,但一直以來各國對于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都存在著爭議,最終在經過反復協商之后作出了決定,那就是讓國際空間站延期服役至2030年再行退役。一方面在美國國家航天局的主導下國際空間站作出了延期退役的決定,而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已經開始為國際空間站的退役做準備,那就是打造自己的空間站建設方案?,F在俄羅斯已經基本確定了新空間站的建設方案,并將這個即將誕生的空間站命名為“軌道服務站”。
說到新建空間站,我們不禁就會想到我們中國自己的“天宮空間站”,那么俄羅斯的“軌道服務站”和我們的“天宮空間站”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因為與天宮空間站相比,軌道服務站似乎落后了一個時代。首先在規模上,軌道服務站一期的4個艙段約為50噸級,而天宮空間站二期最大推展構型就達到了180噸,二者顯然不是一個量級。其次,從組裝方法上看,天宮空間站采用的是頗具難度的轉位組裝,而軌道服務站則直接采用了傳統的軸向對接。也許你會想“只要能組裝上,簡單一點不是更好”?
事實上空間站建造過程的意義是遠大于建造完成后的使用意義的,空間站的組裝對接過程本身就是為了提高在軌科研能力,而并不是為了用簡單的方法把它組裝上而已。
所以空間站的建造過程并不是越簡單越好,反而是越復雜越好。軌道服務艙與天宮空間站的差異并不僅存在于噸位和組裝技術能力上,就空間站本身的配置而言,也有著跨時代的產局,比如軌道服務艙采用的是尺寸大、重量大的剛性太陽翼,而天宮空間站則使用的是大型柔性太陽翼。我們都知道,在航天這件事上,尺寸和重量可都是硬傷,尺寸大會擠占結構空間,重量大會增加火箭負擔。
這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美國面對滿是問題的國際空間站就是不讓退役,另一方面俄羅斯即使落后了一個時代,也要建造自己的空間站,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客觀來講,空間站的確是一種功能眾多的大型航天器,可以為人類的宇宙探索和研究提供諸多的幫助,但是現階段人類的航天技術水平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空間站能夠發揮的實際作用其實并不大,就國際空間站而言,目前的兩項主要工作就是培育太空種子和進行有限的太空研究。既然空間站的實際作用并不大,為什么大家都抱著空間站不撒手呢?其實問題并不在于空間站本身的作用,而是空間站背后的整個產業鏈。
空間站是載人航天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載人航天涉及著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之中包含了技術和人員,一旦空間站沒有了,載人航天事業必然出現斷檔,而載人航天的斷檔會給整個產業鏈造成難以挽回的打擊。
產業鏈一旦遭到破壞,想要再恢復是相當困難的。這就好比一個封閉的地區只有一家刺繡工廠,由于效益不好,工廠決定停產一年,而一年以后想要重開的時候卻發現已經不可能了,因為為工廠服務的織布廠、印染廠、種桑養蠶業都已經消失了,產業鏈已經完全被破壞了。這就是大家都抱著空間站不撒手的原因,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建造天宮空間站的原因之一,空間站從來不是一個個體,它將拉動一整條產業鏈的飛速發展。
丁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