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賴一直是讓社會很頭痛的難題,在金融行業更是如此,老賴不僅讓出借人深惡痛絕,更是令平臺頭痛,特別是在法律明文規定嚴謹暴力催收及近期的打黑除暴后,老賴更是利用這些政策來為自己的失信行為開脫。
我們都知道,自從2018年雷潮以來網貸行業的逾期問題一直沒能得到非常有效的解決,除了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之外,老賴存在逃廢債的行為也增加了逾期率。對此,各大平臺除了加大催收力度之外,文明催收手段也在與時俱進的更新,比如網絡仲裁。
什么是網絡仲裁?網絡仲裁就是仲裁程序的全部或主要環節,包括提出仲裁申請、立案、答辯或者反請求、仲裁員的指定和仲裁庭的組成、仲裁審理以及仲裁裁決的做出等程序均在網上進行。
與傳統訴訟方式和常規仲裁模式相比,網絡仲裁在程序上更快捷經濟、審理靈活,效力方面一裁終局(與法院判決同等效力)、可廣泛執行,可大大節省貸后催收成本,因此廣受網貸平臺青睞。
隨著結構性去杠桿的持續推進,以及受到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許多網貸平臺陸續出現經營危機,從而導致貸款逾期。因此,針對貸后逾期處理的問題成為了行業關注的重點。隨著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帶的傳統催收手段被嚴令禁止,合法催收的風控手段成為了互金行業必備的技能,加上多項政策及措施的出臺,使網貸行業的“老賴”無處遁形。
從目前實際案例來看,以錢盆網為例,很多借款人在仲裁的過程中就已經主動還款,裁決書在催收過程中起到了重要威懾作用。平臺對于逃廢債人員的辦法是催收,催收雖然有成本,但也有效果。
但僅僅是網絡仲裁是還不夠的,因此還需要更嚴厲的打擊失信行為。對此,我國對老賴的懲戒也越來越嚴厲,征信系統的逐步完善就很好的體現了這點。只有更加嚴厲的打擊失信行為,才能有效遏制老賴的不法行為。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重點內容,主要體現在全生命周期、分級分類監管、大幅提升失信成本、信息充分共享和依法依規充分公開、大數據監管、更注重市場主體權益保護以及法治化標準化規范化等7個方面。
毫無疑問,新型信用監管的到來,將讓失信“老賴”時時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