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東方亦落
近日,滴滴宣稱將在自家的APP中接入同程藝龍旗下的出行平臺“秒走打車”等第三方出行服務商,將成都作為首個試點。成都的滴滴用戶可以在APP中選擇滴滴的自有服務或第三方平臺提供的經濟型出行服務。
這表示滴滴也加入了“聚合模式”。引入第三方出行平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滴滴運力緊張的問題,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滴滴則從第三方那里抽取每單至少10%的傭金。去年滴滴順風車下線整改,清退了不少不合格的車輛和司機,雖然凈化了平臺環境,但運力也陷入尷尬的狀態,而接入第三方平臺是緩解“運力荒”的絕佳方式。
滴滴此舉被外界和美團打車作比較,因為美團打車在不久前也采取過聚合模式,并且在上海、廣州、南京等多個城市陸續上線,而且也是抽取這些平臺每單至少10%的傭金。此外,阿里系的高德地圖也沒閑著,在自家的APP中掛出了招募順風車車主的信息,主要是在武漢與廣東兩地,并且表示不對車主抽取傭金。
雖然都是引入第三方平臺,但這幾家的側重點還是不同。 滴滴本身有運力,接入第三方平臺多半起的是輔助作用。美團本身無運力,主要依靠接入的平臺,不過美團也有自己的優勢,例如將到店用餐與出行服務結合,用戶可在美團的商家頁面中一鍵呼叫多種車型直達商家。而高德本身是地圖應用,掌握著大量的數據,與出行平臺結合相得益彰。
以前出行市場方興未艾之時,各家的補貼大戰讓人印象深刻,競爭之激烈可看做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典型。而有實力燒錢的基本都是大平臺,那些出行市場中的中小平臺要么被吞并,要么被擠的無容身之地。
現在從各家的行動來看,出行市場似乎又要“硝煙”四起,其實不然。 現在的情況是,整個出行市場都面臨著“運力不足”的窘境,沒有運力,再怎么搶地盤都是徒勞。所以各家平臺也意識到,當務之急不是占地盤,而是盡可能多地收納運力。
以前大平臺打仗,中小平臺遭殃,但現在更講求合作共贏,中小平臺的運力正是大平臺急需的助力,與它們合作既能脫離窘境,又能增強實力,還能從中抽成,真正是一舉多得,而中小平臺有了大平臺撐腰,也能在行業中走得更加順暢。
雖然從表面看,幾個平臺還是競爭之勢,但這對行業的整體發展是好事。一個行業逐漸成熟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行業中出現整合現象,洗牌過后只剩下真正有實力的大平臺,現在出行行業正在向這個方面發展。
這種發展趨勢對用戶也極為有利。 在順風車還沒被整改的時候,一直是各種打車軟件里頗受歡迎的種類,方便快捷還能省錢。但自從運力缺乏之后,許多用戶都覺得在出行平臺上打車越來越難,特殊時段或者是天氣、路況不佳時根本約不到車,甚至會出現多人排隊等候的情況。而這些場景才是用戶出行真正的痛點,如果這些場景下根本約不到車,那網約車的存在也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平臺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慢慢發現在運力不足的情況下,整合其他運力也是可行的方法,才有了現在這種聚合模式流行的局面。相信照這個趨勢發展,運力將不再成為困擾出行平臺的主要問題,用戶也能得到更為優質的體驗。
最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