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這個話題,媒體時常跟風帶節奏,昨日還在登文唱衰,今日就開始澄清駁回昨日所述觀點。言論自由的互聯網跟風時代顯然不足為奇,市場最終會以真實的數據讓愚者止言。而“知識付費”截止目前,已約有4.5億人參與,期間不斷有新的“游戲玩家”進入賽道。
競爭可謂十分激烈,“知識付費”的參賽者大抵可以概括為五大層次群體,那究竟是哪些入局者呢?經過激烈的追逐誰又能夠笑到最后?姑且跟著筆者一起往下看。
1、第一層:早期的平臺型玩家
首先入場的平臺有:知乎、喜馬拉雅等。作為付費內容的早期資深平臺,它是引領這個時代的指向標,搭建起內容創業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在2016年確實力挽狂瀾,但到了2018年呈疲軟倦態,很多中小型內容創業者舉步維艱,是何原因?因為大平臺流量外流的背后站著一群嗷嗷待哺的創業者,被市場瓜分僅剩零星的流量根本無法滿足他們。
第二層:新晉的平臺型玩家
如豆瓣、網易云音樂等平臺。這一類平臺吸引的都是小眾人群,平臺的突出優點是用戶群體忠誠度高,但弊端同時顯現:群體單一,引流受到巨大的局限性。其次,付費的內容產品和呈現形式的單一,如網易云音樂僅打造單一的付費音頻,無法通過更多的內容呈現方式去獲得流量和新的用戶。
第三層:自媒體大V玩家
譬如人氣火爆的咪蒙、羅胖等自媒體大V先后入局。憑借著名人效應,聚攏了一幫想學技能、讓自己更優秀的付費粉絲。直到咪蒙推出《咪蒙教你月薪五萬》這檔引人爭議的付費課程后,引來大眾一波質疑聲,咪蒙終了在“知識付費”的領域遇到瓶頸,索性半退出了這個市場,而羅胖也沉陷隱匿,所以以名人效應做內容也未必好做。
第四層:社群姿態入場的玩家
比如:樊登讀書會、有書的崛起。這一類多是靠社群運營帶來的紅利維持生存,性質與豆瓣、網易云音樂有點相似,雖然深耕在知識付費的產品孵化上,但流量占比還是偏少,如果繼續不創新,就會形成死局。
第五層:工具型姿態入場的玩家
例如:創客匠人國內領先內容付費的技術服務商。這一類玩家以提供知識付費工具為切口進入到這一領域。與以平臺為主的喜馬拉雅相比,技術服務商的優勢在于為內容創業者打造量身屬于自己的獨立平臺,通過研發的運營推廣、建立社群、內容呈現等功能性工具,持續引入新鮮流量,并把這些客戶沉淀到自己的平臺,形成獨立品牌效應,這一類的玩家還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前景,也是未來市場的大頭。
倘若今日筆者所說的五種玩家,在操作技術水平對等(指:內容同樣優質。)的局勢下,平民玩家肯定抵不過人民幣玩家(工具型玩家)。雖然并非絕對,但誰能笑到最后,已是趨勢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