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為了發掘、引進國內外優秀的技術和團隊,打造一個創新技術與企業對接、創業團隊與資本對接、落地項目與姑蘇區對接、市場化運作與政府政策對接的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海內外創業創新項目扎根蘇州筑夢姑蘇。5月23日,博濟科技園、博濟企業共享+聯合蘇州市姑蘇區虎丘街道辦事處在博濟江南智造園18棟火炬孵化總部一樓路演大廳舉辦——姑蘇區虎丘菁英成長杯。本次路演大賽吸引了十一個優秀的創業項目參與比賽,專業的投資人擔任路演評委,現場精彩紛,為大家呈現一場酣暢淋漓的路演大賽。
活動邀請到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就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繆郁靜;蘇州市姑蘇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杜金生;蘇州市姑蘇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管處處長薛梅;蘇州市姑蘇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管處副處長夏艷潔;虎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何強;虎丘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小平;
虎丘街道政協工委主任王蘇寧;社會事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重民;經濟發展處處長邵勇等領導嘉賓蒞臨指導,通江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同程資本投資總監李亮、東合創投投資總監沈燕青、蘇高新創投投資總監王先毓等投資人擔任比賽評審團。
蘇州市姑蘇區人社局就管處副處長 夏艷潔為現場創業者們宣講虎丘街道創新創業新政策,夏處長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向創業者講解了創業社保補貼、開業補貼和創業擔保貸款等十余項面向創業者的扶持政策。同時,還將市、區兩級創業孵化基地的申報、評選與管理辦法進行了細致的介紹。有效的指導在創業中的個人和團隊更好的在姑蘇區進行創業,把優質的項目留在虎丘,留在姑蘇。
本次參賽的十一個路演項目都經歷了前期嚴格的海選,每個項目都帶著獨特的優勢和魅力,開始了緊張且精彩的比賽。項目代表帶著BP站在這個舞臺上,他們或是嚴肅認真,或是幽默詼諧,或是激情四射,極力地展示著自己的創業項目。主講人講完的BP診斷時間,投資人評審們提出大量建設性的問題,選手們認真思考、詳細解答,信心滿滿。活動現場掌聲此起彼伏,高潮不斷。每個項目的代表講解完,評審嘉賓針對不同的項目的不足之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給每個項目都指明了方向,各位選手獲益匪淺。激烈的角逐之后,專業的評委嘉賓認真評選出了AR全息光波導、上游夢V視覺、智慧云斷路器三家企業獲得本次“虎丘菁英成長杯”的前三名,并收獲了現金大獎。最后,每位項目負責人都與本賽場評委老師合影留念。
姑蘇區“虎丘菁英成長杯”立足于為姑蘇區選拔高質量中小企業的前提,旨在發掘、引進國內外優秀的技術和團隊,打造一個創新技術與企業對接、創業團隊與資本對接、落地項目與姑蘇區對接、市場化運作與政府政策對接的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海內外創業創新項目扎根蘇州筑夢姑蘇。在項目收集、篩選和選拔三個環節圍繞虎丘街道進行項目海選,參賽項目均優先享受落戶虎丘的利好政策。此次活動幫助企業從行業角度上對內部的組織、營銷、模型等方面進行指導、梳理,同時整合服務資源,對接資本的良好契機。
“博無止境 企創未來”!
博濟—中國科技園專業運營商
博濟科技園是一家以企業引進、孵化、管理服務為核心,以培養創新型、高成長性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的中國科技園區專業運營商。
博濟科技園主要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孵化、輔導、扶持和培育,在其創業、成長階段給予充分有效的服務和配套條件支撐,為推動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博濟科技園一直堅持“官助民辦+校市企合作+產學研全面推動”的科技園運營新模式,采取“扶持資金+創業導師+增值服務”孵化服務模式,致力于打造優質的中小企業服務載體,構建小企業快速發展的培育平臺。
經過十多年的經營,博濟科技園以蘇州為中心,采取“集團化、連鎖化及網絡化”運營模式進行規模擴張。已在蘇州、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成功運營三十多個科技園,服務企業五千余家。目前已逐步形成電子信息、互聯網軟件產業的集聚,并已形成了從“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孵化器產業鏈條。
目前,博濟科技園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園區9個,獲得國家級創業平臺、創業基地等資質榮譽10余項。2015年,與上市公司“華夏幸福”達成戰略合作,雙方攜手致力于打造世界級創業平臺。
主營業務
博濟緊緊圍繞產業“U型”微笑曲線兩端,為園區持續運營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實現從產業定位、產業招商、產業培育、服務體系及運營管理的全過程服務。
——區域產業和創新體系研究
——科技園區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企業資本、市場、人才和創業綜合服務
——科技創業投資
發展目標
布局全國,快速、高品質、可復制的持續發展
博濟科技園圍繞產業“U型”微笑曲線兩端銷售和研發,通過總部商務、科技研發及配套設施的產品開發和建設,提供整體持續運營的解決方案,實現從產業定位、規劃設計、到運營服務的全程策劃和運營體系的建立。
公司以“多元化”,“集團化”的發展模式和”博濟科技園“統一品牌形象,面向全國發展科技園事業。在南京、上海 、蘇州、無錫、太倉、呼和浩特、沈陽、合肥、天津、重慶、成都等地規劃投資50多個科技園區,最終形成以中小企業 培育、創業投資、科技園區建設為主體的三大板塊有機互動的發展格局。
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