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供應鏈金融依托核心企業的信用提供無需擔保融資,成為金融服務小微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企業也深度參與其中。
近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召開研討會,圍繞供應鏈金融行業發展進行專題研討,與會代表表達了加強供應鏈金融行業風控,為小微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強烈意愿。
在5月18日舉辦的2019中國供應鏈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表示:“供應鏈金融服務即可紓困小微企業融資,也可為企業數字信用打通普惠通道。
專注供應鏈金融的大麥理財CEO劉超則認為,供應鏈普惠金融在金融供給側改革、降低融資難度與成本、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未來科技賦能數字普惠與生態體系建設是重點。
供應鏈金融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金融“供給側”相對于“需求側”重點在“供給”,在于高質量、有效率為高質量經濟增長提供信用創造、金融服務等功能,對小微企業、“三農”和“民營企業”的“精準支持”。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曉蕾教授認為,金融供給側改革是未來幾年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中國金融總量并不低,但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結構問題——資金配置效率不高,資金沒有到應該去的地方。供給側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解決資金的有效配置問題。
傳統供應鏈金融雖然初步解決了鏈內小微融資的獲取問題,但存在著成本高、效率低、管理困難等問題,談不上高效。其原料、采購、生產、物流、銷售等各種信息割裂,增加了交易、支付和審計成本;上下游跨度大,造成效率下降和管理成本飆升。業內人士指出,供應鏈改革創新應著力于提供系統性供給能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最終增強小微活力。
“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服務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盡管供應鏈金融已發展多年,但是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仍頗為有限。”周延禮說,他認為,供應鏈金融是實現企業融資渠道優化的路徑,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劉超指出,互金企業創新供應鏈金融,通過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鏈接核心企業與多級上下游企業、以及金融機構,提供金融風控方案,實現多級信用穿透,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實現了資金的高效配置,也是對普惠金融的完美實踐。
科技創新賦能供應鏈數字普惠金融
目前,傳統供應鏈金融服務存在信息孤島、結構性信息不足的問題,導致無效成本、尋租投機、供應品和終端產品價格失真等亂象。其融資方式也多以核心企業為中心,輻射范圍有限,深度不足,一旦核心企業信用出現問題會加大整個體系的風險,核心企業數據單邊化、私有化、封閉化普遍存在。
劉超分析認為,許多企業做供應鏈金融一是為了符合國家方向,踐行普惠,二是因為這類資產比較可控。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將有助于建設數字普惠金融,打破信息不對稱,打造數字信用,為供應鏈中的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風險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務。
以農村金融為例,大麥理財依托農產品龍頭企業,通過他們授權給平臺合作供應鏈公司,構建和終端客戶以及上游的養殖業原材料的供應商的生態鏈條,刻畫用戶畫像,構建數字信用,緩解融資問題,累積成交額超過45億元。除了傳統的三農優勢板塊,大麥供應鏈金融今年也會在基建、能源等板塊發力。
金融科技賦能有利于數字信用打通普惠最后的關口。在周延禮看來,可以通過金融賦能將企業的數字化轉為信用資產,以克服傳統金融存在的弊端。供應鏈金融獲取的公開數據,可用于判斷用戶特征,將數據信息轉化為可做風險評估與定價的數字信用,成為很好的風險管控手段。
金融科技賦能有助于消除數據鴻溝。有專家指出,可通過廣泛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可以提高數據采集、挖掘、傳輸、分析的效率,降低成本,收獲數據紅利。
金融科技賦能正在重構供應鏈內在邏輯。“供應鏈內在邏輯的重構,在技術上是字化的進程,將來完全可能成長為‘數字供應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道出了未來供應鏈的發展方向。
供應鏈金融發展不能只靠技術 更需生態化系統發展
供應鏈金融需要技術創新實現數字化突破,也需要通過賦能讓所有參與者共同合作,實現更大范圍的普惠,需要建立閉環良性生態,實現互聯互通和共享,讓這個鏈條的融資真正能夠發揮作用和成功。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看來,供應鏈金融已經不是一條連,是一個四位一體協同供應鏈金融網,包括:產業鏈上各類場景和企業、大量的技術打造的數字供應鏈、金融和產業風險的管控、監管和規制。一個協同發展的供應鏈生態,應具備“開放、互聯、融合、共生”的特點。
供應鏈生態時代,核心企業的功能將會弱化,焦點將會更加集中在核心企業和其多級供應商、經銷商之間的交互關系上,更加關注的是一個行業整體生態圈的形成和建設。
互金協會正在研究建設全國性、全生態的供應鏈金融數字化合作平臺,研究推出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債券資產證券化、金融監管等相關業務技術規范、指引,組織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標準制定相關工作,逐步建立適應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整體制度框架。
劉超認為,未來,市場競爭已經不再是企業和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大麥理財正在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金融科技賦能助力下升級, 構建全新產業鏈金融生態。
這個生態體系要經過嚴苛的風險把控和商業模式的不斷檢驗。在這個生態體系中,資金全部被用作提高生產效益,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在這個體系中,每一個角色都能夠得到惠及,同時又為其他主體帶來更好的回報。平臺成為了生態體系的搭建者,各個主體的賦能者,實體經濟發展的貢獻者
何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