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共享經濟”時代悄然來臨,浙江左中右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左中右”)推出的“微公交”以綠色環保親民的姿態走入大眾生活中。
據了解,左中右成立于2013年,以大出行生態服務提供商為定位,是國內較早將新能源汽車應用在分時租賃的創新模式,首先在杭州落地實施“微公交”模式。經過五年的運營發展,左中右目前累計投放新能源汽車超過42000輛,投放城市近30座,其中杭州地區投放車輛超過2萬臺,現階段采用的車型全部為吉利全球鷹。
近期,艾媒網訪談欄目《艾媒對話》專訪了浙江左中右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與左中右總裁饒正華展開對話,了解左中右自成立以來在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領域的探索。
左中右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總裁饒正華
新能源汽車基于藍海行動下的探索先鋒
“在能源短缺、綠色出行、環境污染的背景下,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社會各界公認的產業發展趨勢,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大時代已經來臨。”饒正華認為,左中右誕生的契機在于全球尤其是中國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迫切發展需求。
“左中右作為老牌的營運公司,一直堅持以數據驅動為導向,左中右在發展中因為更懂市場規律所以更加理性,不斷探索創新,讓交通工具回歸理性,同時在發展中也不缺乏創新應變精神。”饒正華認為。
相對于同行而言,左中右起步早,在時間上占有優勢,憑借著對公共交通的更深理解,在產品的定義及售后服務的落地方面比一般的平臺更具優勢。其次,背后擁有大股東吉利的強力支持,也讓左中右在創新開拓的道路上更有資本與底氣。
過去十年來,在消費升級加速的背景下,中國汽車工業蓬勃發展,中國已經連續10年穩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以吉利為代表的中國汽車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方面均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實現了經營質量和效益的大幅度提升。2018年,吉利汽車中國市場銷量達到150萬輛,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第一。當前,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產業化發展,各大汽車制造商也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發展的重要一環和開拓市場的機遇藍海。在2015年,吉利就喊出“藍色吉利行動”的戰略口號,計劃到2020年,吉利旗下90%的汽車都為新能源汽車或電氣化產品。
饒正華告訴艾媒網,左中右作為吉利科技集團戰略投資出行平臺,希望在公共領域上做出革命性的創新,以共享的方式完成市場教育,迅速打開新能源汽車局面。而依托大吉利對于萬物互聯的理解,左中右會用更科技的手段和更智能化的應用場景,甚至是未來的無人駕駛,把更多的生活配套植入需求。
聚焦全生命周期,公司業務調整為老車更新換代
眾所周知,近來共享經濟領域風波不斷,共享單車的倒閉潮余波未平,共享汽車也頻頻爆雷,外界也對左中右的“前景”打上了疑問。
針對近期媒體報道的3000余輛電動“微公交”大庫事件,饒正華在本次專訪中也作了回復。
“對于左中右最近在轉型、升級車輛引發的不實報道,其實是左中右微公交正常的迭代更新。”饒正華表示,包括公交車、出租車等所有營運平臺在內,車輛升級都有其要求,比如說一般的營運車輛,按照規定5-6年就要報廢。而左中右成立于2013年,作為最早一批進入共享汽車領域的企業,車輛剛好進入了更新換代的節點。
對于未來的規劃,饒正華表示,左中右將會投放續航更長,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車輛,這也是基于企業運營需要及消費者需求升級而進行的正常更新。
2018年也成為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的一年。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2018-2019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00萬輛,產銷規模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乘用車產業集群。
然而,目前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依然不夠完善,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的匹配利用這個問題也引發了行業關注。饒正華表示,新能源汽車有其正常的生命周期,需要按時進行更新升級。當前,新能源汽車正處于產業發展的關鍵階段,未來應提高全行業對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的更新利用的認知,這對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短期難盈利成共識,燒錢的陣痛期如何破局?
共享與燒錢是分不開的,相較于共享單車而言,共享汽車的投入更加燒錢,目前共享汽車行業還處于虧本運營階段,而短期不能盈利似乎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現在行業內的不盈利其實是燒錢過度。”饒正華認為,近幾年,部分共享平臺過分被資本化,補貼之后不要錢,盲目擴張,單純地追求共享平臺能給他們帶來的用戶體量。實際上,用戶是一定要能夠可價值化的,只有提供對用戶真正有需求的產品,才有可能真正把它做起來。
曾經站在風口的共享汽車走到如今的“岔口”,燒錢的陣痛期如何破局呢?饒正華認為,未來的破局在于回歸理性,在分時共享上投放合適的車輛,制定合適的產品定價及營銷策略,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才是最好的破局方法。
成立于2013年的左中右作為早期入局者,它在盈利方面也并未探索出完美答案。但值得一提的是,從目前來看,左中右的定向長租業務是盈利的,覆蓋成本沒有問題。
“分時租賃公司想要盈利,必須要精耕細作。”饒正華表示,左中右作為標準的民營企業,盈利才能夠維持可持續發展,才能為這個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未來,左中右會在分時、車輛及租賃上做一些調整。在分時租賃行業,左中右雖然不是規模最大的企業,但卻是行業內起步最早、也是行業內最愿意在分時模式上做探索的企業。左中右會堅持以市場、用戶為導向,進行一些新的布局。
對于分時租賃的未來,饒正華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比如5G加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技術,用戶的租還車都可以用AI技術進行識別,對前后數據進行比對,結果直接就能出來,這都將大大降低人工介入的程度,降低運營成本。我們也關注到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未來這項目技術如果運用,當你準備出發的時候,只要預約,車輛就自動到你的上車地點,與你的出行形成無縫對接,徹底解決站點問題及人要找車的痛點,未來是車來找你,連站點都不需要了,真正實現隨用隨取。”
全面布局大出行生態,探索涉足商用車領域
一直以來,左中右定位于新能源汽車的綜合運營商,專注于整個新能源汽車如何在全生命周期提供一種租賃的服務。
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汽車分時租賃專題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分時租賃在20-25公里范圍內具有較強優勢。在公共交通資源充足下,仍有超六成受訪網民選擇分時租賃汽車作為出行工具。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盡管現階段中國汽車分時租賃市場規模程度相對較小,但是分時租賃服務已經對未來用戶出行工具的選擇造成了影響。
作為資本和運營雙重驅動的出行模式,分時租賃平臺挑戰不斷,2019年依然是關鍵時刻。未來,左中右又是如何布局的呢?
據饒正華介紹,左中右未來將全面布局大出行生態,在深耕分時租賃業務的同時,擴大長租業務,探索涉足商用車領域,提供大客戶訂制、以租代購、租賃、金融支持的物流車平臺整體定制。
“讓用戶從‘擁有一臺車’到‘使用一臺車’消費觀念轉變的前提是我們將提供多元化的出行平臺,以出行為核心,連接各種生活場景,打造出行新生態。”饒正華認為,這描繪了未來出行的美好藍圖。
此外,左中右還將在與市政交通的無縫對接上進行更深布局,把地鐵、公交、微公交的場景真正應用起來。
高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