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9全國兩會如火如荼舉行中,“創新”成會場內外的高頻熱詞,僅《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詞就出現了43次。對于回歸高效發展健康軌道的2019年中國經濟而言,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對企業來說,更是關乎生機和未來。
新時期,新策略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發展和創新的眼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經濟日報》曾這樣總結鄉村振興:出路是科技,活力在創新。匯通達自2010年起深耕中國農村市場,作為探索農村商業模式的先行者,科技和創新的基因一直促動匯通達將農村市場做大做透,其策略和打法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今年2月26日,匯通達總裁徐秀賢應邀出席南京市“玄武區‘一區五園’創新經濟帶建設暨創新名城中心區推進大會”。會議現場,基于當前大環境和企業發展解讀,他透露了2019匯通達的策略方向:堅持創新雙輪驅動,持續賦能農村產業,以人才組織及技術大數據力量助力鄉村振興。這體現了匯通達從經營模式、技術研發、賦能服務和團隊建設等方面全維度的系統和效率創新。
匯通達的“雙輪”就是人才組織和技術數據,兩個輪子相互協調、持續發力,驅動業務高效發展。
雙輪驅動之“人才組織 ”
人才組織這個“驅動輪”上:匯通達吸取了互聯網行業人才“鐵軍”模式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三農市場特點和自身體制需求,于2018年8月成立了“達人鐵軍”團隊。從名稱上看,這支團隊一方面從專業技能上是懂農村、懂農民的深入服務農村的“達人”;另一方面從團隊組織和風紀上,借鑒的是正規軍的架構和打造方式。另外還創新地調動了各地區基層員工和當地老鄉,形成了“正規軍+地方+民兵”組合。這支圍繞鄉鎮會員店服務落地的專職專業的服務團隊,便是匯通達農村戰略的執行者,通過精準服務,解決客戶需求, 用“經營農民家庭的需求與資源”的方法,幫助鄉鎮夫妻老婆店做大生意。
在匯通達各地諸多的分部中,涌現了不少先遣隊和突出個人,為匯通達業務下沉開拓了機遇、創造了價值、樹立了表率。比如,山東一直是匯通達業務重鎮,魯西分部是全國鐵軍組織的先行部隊,其中鐵軍代表吳丹身處的山東泰安市寧陽伏山鎮為貧困鎮。其率領的鐵軍了解到當地鎮政府有勞務輸出的需求,因此與當地鎮政府進行匯通達農村藍領服務的溝通。當地政府詳細了解并認可匯通達藍領服務理念,初步與匯通達建立勞務輸出合作意向,目前匯通達的勞務進城項目已覆蓋該鎮所轄30多個自然村,幫助當地政府開展勞務輸出項目。
據匯通達方面透露,由“達人鐵軍”服務鄉鎮會員店滿意度已達90%以上。
雙輪驅動之“技術數據”
另一個“驅動輪”技術數據方面,匯通達基于服務覆蓋區域的大數據,建立起了農村家庭大數據庫。按照農村家庭消費的需求、保險、旅游、醫療、出行、屋頂等信息,作了10大歸類,基本涵蓋了農村地區人、田、種、養信息,消費的需求等等,為每一個農村家庭做了200多個標簽。基于此, 匯通達做了89個可以給他們產生銷售和服務的方案出來,以便更好地提供精準服務。
匯通達副總裁孫超在分享匯通達如何運用大數據系統化賦能農村產業時解釋到,“……我們用互聯網科技的方式方法振興現在的農村產業。立足于‘服務農民家庭的需求和資源’,以大數據和互聯網運營的手段改造和賦能農村,打造農村生態的網絡平臺。”
大數據的應用前景和發展潛力方興未艾,中國三農市場的大數據相對欠缺。匯通達持續進行農村大數據采集(勞務、物流等),在具體應用方面令人期待。未來,匯通達計劃與行業及政府進行數據合作,建立農村數據分析及指標體系,生成農村經濟指數報告(數據報表、行業白皮書等)。這些科技數據不僅可以更好幫助精準服務中國三農,還能夠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以創新謀“百年老店”
不少新開張不久的門店會幽默地在店門放一個“本店距百年老店還有99年”的招牌。一來以輕松的口吻吸引路人的目光、博顧客會心一笑,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百年老店”這個招牌從產品價值、品牌口碑和基業長青角度對每一家企業的強大吸引力。
站在匯通達2019的戰略規劃上,我們不難看出匯通達由內而外顯露出的創新基因和領跑者姿態。其不斷進行組織和技術雙創新,微觀層面助推企業跨越式發展,從大局看正顯露出中國從單純的模仿轉型轉變為創新引領的時代縮影。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創新模式”或許就是未來成就新“百年老店”的秘訣。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