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科創板創立意見提出到規則迅速落地,再到配套指引……近4個月以來,關于科創板的話題持續不斷,上市企業預測的討論熱度也在持續升溫。的確,作為A股市場改革的肥沃“試驗田”,資本市場對首批科創板上市企業、投資潛力企業都充滿期待。不過,到底哪些標的更具投資潛力?目前市場上的各類榜單、名單,誰更有參考價值?今天,筆者整理了幾家代表性的“科創板上市企業預測名單”,供投資人士們自己判斷拿捏,為日后科創板投資做更充分的準備。
第一類,以證券公司身份,推衍的科創板潛力榜單
以招商證券、安信證券為例,兩家證券公司先后推出了各自的榜單,筆者對兩類榜單進行了深度的比較和研究。雙方不約而同的首先披露了,最有可能登陸科創板的第一批獨角獸企業名單,例如螞蟻金服、滴滴出行、阿里云、今日頭條等等,均為各自行業的翹楚。
(圖為招商證券20億美元獨角獸名單)
(圖為“安信證券”發布的40家最有可能登陸科創板的獨角獸名單)
兩者名單均優先以估值論英雄,雖然略有區別,但筆者認為,這更多是對一種對美好期望的向往,簡單來說,榜單中諸多企業相對選擇的空間更為寬泛,港股、美股……那么他們是否看的上科創板則是個問題……
(圖為“招商證券”發布的估值在10-20億美元之間科創板上市部分名單)
其次對比一下雙方對“新三板轉科創板企業名單”,這個就比較尷尬了,雙方對符合轉板資格的企業體現出較大差異,令人看了以后反倒感覺毫無頭緒,不過筆者認為,這可能與各自券商的投資標的及投資傾向性有關,所以投資者在投資時,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畢竟機構本身側重盈利能力,同時聚焦點在獨角獸企業,這樣的確會容易忽略掉行業內具有未來成長潛力的公司。
筆者簡單總結一下對券商企業推出的榜單的特點,那就是,估值優先,企業真的都是好企業,但基本都已成規模或者說是進入了成長期后期,留給投資人的空間并不大,或者說,蛋糕很可能已經分完,失去了提前入場的機會與價值。
第二類,以數據公司身份,推衍的科創板潛力榜單
與證券公司榜單的主觀傾向性相比,數據公司的榜單則相對慎重,并且給投資者留下了足夠充分的想象空間,以鯨準和投資界(私募通)為例,在符合科創板要求的企業范圍里,雙方均摒棄了純以估值論英雄的排布方式,將更多精力用在了行業內部的深入挖掘上,而榜單所呈現的企業,即為各個行業中隱形的行業冠軍。
鯨準將科創板重點領域進行了再次細分,提出來自己的新經濟領域概念,在鯨準首批披露名單中,將目光聚焦于先進制造領域,從名單內容來看,并沒有那種人盡皆知的超級“豪門”,反倒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發展型企業,經過核查,以B輪融資階段占了較多數,而以筆者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企業,似乎更容易引起投資者興趣。道理很簡單:投資越早,收益越大。
(圖為“鯨準·洞見”發布的科創板潛力公司名單)
針對本次科創板的火熱浪潮,投資界同樣按行業地位和估值等情況,從眾多候選企業中篩選了100家公司,并且按照所屬行業,進行了明確劃分。筆者仔細看了一下榜單中羅列的企業,該有的大牌企業都有,其余企業也有很多值得繼續挖掘。但是在估值方面,與證券公司有一定出入,不過總體來說瑕不掩瑜,參考價值還是顯而易見的。
(圖為“投資界”發布的科創板首批上市企業部分名單)
第三類,以媒體身份, 推衍的科創板潛力榜單
由權威財經媒體“新浪財經”發布的“科創板潛力公司百強”榜,整個“科創板潛力公司百強榜”的評選是以網絡票選、數據指標評比、專家評審為標準進行的對比。在整體榜單中,只體現了公司名稱與所屬行業,從榜單整體構成來看,基本也跳出了以估值論英雄的怪圈。
但是網絡票選這個環節,實在是……,至少筆者認為,在科創板首批名單披露之前,各個公司的預測都應該遵循謹慎謹慎再謹慎的原則,用真憑實據的數據來作為企業資質的評估標準,網絡票選的這種參考方式,還是要慎重一點的。
綜合來看,隨著科創板進入倒計時,大家對資格企業的關注越來越高,類似首批企業名單、投資潛力企業名單等預測推薦還將陸續出現,一級市場證券機構、專業金融信息服務機構、第三方媒體等不同角度,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具體到名單企業,可以挑選一些篩選維度豐富、投資潛力大的標的,長、短線都可兼顧,切勿盲目跟風。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科創板都會是一次機遇,那么誰將成為最大的贏家,讓我們擦亮雙眼,靜候佳音!
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