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華為的紅色風暴開始在臺灣彌漫。工研院從1月15日起,員工若使用華為手機,將無法使用工研院的無線內部網絡,以避免潛在資訊風險。
智慧型手機銷售趨于衰退,全球主要手機廠排名也面臨洗牌。市調機構TrendForce指出,今年華為有望超越蘋果iPhone,成為三星后全球第2大手機品牌。華為是目前第5代行動通訊技術(簡稱5G)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使用華為體系有利于5G發展。然而,全球多國開始明禁華為,這會對5G發展埋下變數,而各國沖著華為,本質就是一場國家安全的角力戰爭。
每當行動通信進入銷售平原期,新的技術或規格總能刺激消費者的關注。5G就是下一個資訊科技的亮點,包括物聯網發展中自駕車運用或云端智慧應用,這也是各國希望盡快鋪設5G系統原因之一。
5G發展變數,從中國大陸來看,在《中國標準2035》的愿景中,希望推技術自主,不要像過往西方主導各種技術的專利授權金。華為的電信設備、手機與AI晶片等“起飛”,就是想破除西方主導專利,在大陸政府的強力后援,華為蠶食原本科技大廠把持的長久利益,當然會受到美國反撲。
然而,科技網絡世界的交火背后,真的如此單純嗎?美國為什么處心積慮必須制裁華為,除了華為在設備有資安問題,它的產品商業競爭力極高,價格和售后服務都親民外,通訊設備是資訊社會連結國力強弱的要素,誰掌握了通訊體系的大社會,等于先拿到天下。所以這場網絡時代無硝煙的系統戰爭,從專利費、設備維護費,以及5G載具等使用,一旦采用就是“買到飽”的難以更換,美國或西方科技世界在過往維系的巨大利益,華為出頭,產生了危機。眼看中國通訊商華為開始吃掉歐洲、加拿大等原本親美國公司的經濟市場,美國當然不想讓把持已久的商業利益送人。所以,未來華為想主導5G體系,還是充滿荊棘。
臺灣在5G的市場該如何面對美中角力戰呢?聯電在2015遭美國法務部起訴,員工竊取美光商業機密的案子,儼然就是美國政府對臺灣與中國廠商保持合作關系的“明白警告”。臺灣在5G系統端的發話權不大,難以選邊,而整個手機晶元、系統元件,到代工的產業鏈,與蘋果或安卓的體系都有綿密關系。
工研院對華為手機禁用的第一槍,間接會影響華為在臺廠供應鏈的發展,且更多政府單位如資策會也會把華為當成黑名單。華為連鎖效應的后續發展,原本在5G就持觀望的臺灣來說,勢必更加謹慎,繞過華為,似乎標示出我們追隨了美國對所謂資訊安全的定義,華為在臺灣5G系統將困難重重。
(作者為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