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根香蕉,如何才能賣出85萬?鍍上金、鑲上鉆,還是帶它去外太空飛上一圈?不,這些都不用,這根香蕉只要搭配一截膠帶,成為一件藝術品,便可以從不到8元,變成價值85萬元。不過,當一根香蕉被拍賣到了85萬的天價,卻意外被人一口吃掉了,那該怎么辦?
一根香蕉,如何才能賣出85萬?鍍上金、鑲上鉆,還是帶它去外太空飛上一圈?
不,這些都不用,這根香蕉只要搭配一截膠帶,成為一件藝術品,便可以從不到8元,變成價值85萬元。
不過,當一根香蕉被拍賣到了85萬的天價,卻意外被人一口吃掉了,那該怎么辦?
是按照香蕉的實際價值賠償,還是按照它的藝術價值賠償?
不,這些都不用,吃掉了這根香蕉的游客,被告知并不需要賠償,這一系列無厘頭的情節,卻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
一根香蕉,也因為一系列烏龍,而上升到了藝術與哲學的高度。
這看似荒誕的一場鬧劇,其實卻蘊含著許多引人深思的地方。
藝術是什么?藝術的價值又是什么?做錯了事情是否要承擔責任?素質是不是必須具備的?
香蕉的逆襲
香蕉,一種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水果,香蕉外表呈黃色,果肉呈白色,口感甜糯,售價在幾元到十幾元一斤。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買根香蕉吃,絕對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一根香蕉想要逆襲,首先便要給自己來一個不可復制的身份包裝。
超市的香蕉比地攤的香蕉貴,做成甜品的香蕉,比單純的香蕉貴,但是,它們都貴不過莫瑞吉奧·卡特蘭的香蕉。
是了,乘上了卡特蘭的東風,普通的香蕉便不再普通。
那么,問題來了,卡特蘭是誰呢?他是一個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的藝術家。
1960年,卡特蘭出生在意大利帕多瓦一個帶著些貧困的家庭。做清潔工的母親,開卡車的父親,家里并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
別說是接受過專業的藝術培訓,卡特蘭高中開始,便要兼職賺錢貼補家用。
不止如此,在成為意大利“鬼才”國寶藝術家之前,卡特蘭為了生存,干過不少的工作。
廚師、園藝師、木匠、甚至是醫院太平間,每一件都是為了生活,但要說與藝術全無關系,倒也未見得,畢竟,這些都是生活的藝術嘛。
也正是因為這些生活閱歷,卡特蘭對生活的思索更為深刻。
生與死、藝術與人生,極具沖突又詭異的和諧,這就是卡特蘭的藝術創作靈感,直接且令人深思。
雖然被稱為“惡作劇者”、“壞小子”、“麻煩制造者”,但是卡特蘭卻是個“社恐”人士。
是的,他是個極其容易害羞的人,藝術創作初期,他堅持著不露臉、不發聲。
他總是找其他人扮演自己,總之,只要不要他親自到場,多么無厘頭的事情,他都能做出來。
這也使得人們一度懷疑,卡特蘭是否是真實存在的。
但是,卡特蘭又經常在他的作品中,采用自己的形象,有著標志性大鼻子的“卡特蘭”無處不在。
他還上雜志,但是,他就是不喜歡在公開場合發言,可以說是很分裂,很“藝術家”了。
作為當代國際藝術家圈子里最受歡迎,也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之一,藝術圈對于卡特蘭算是又愛又恨、邊愛邊恨,愛恨交加。
一頭驢、馬、兔子、松鼠以及動物的骨架,你永遠想象不到他的藝術作品中會出現什么。
但是,偏偏就是這些看起來毫無邏輯可言的素材,卻能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直接人們的內心深處。
這就是他與生俱來的能力,將他心中對現實的理解與批判,看似漫不經心的,展現在眾人面前。
可以說,卡特蘭是藝術界的怪咖,他另類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得他在藝術界獨樹一幟、吸粉無數。
卡特蘭是一位現實主義藝術家,平民出生的他,對于揭露宗教和政府,崇高面紗下的丑惡面目有著異于常人的執著。
于是,他那帶著諷刺意味的作品,總是有一眾人擁躉。
這不,這一次,香蕉成為了他藝術創作的道具。“香蕉”激動地表示,自己長這么大,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能夠實現逆襲,成為水果中的貴族人士。
香蕉并不知道,自己的蕉生在達到巔峰之后,便慘遭滑鐵盧。
沒有一根香蕉,能夠逃過被吃的命運,除非它爛在了地里。
香蕉的滑鐵盧
可以說,這根香蕉是卡特蘭挑釁藝術史的工具。
那是2019年12月的一天,卡特蘭在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上,首次展出了他的新作《喜劇演員》。
沒錯,作品的主角,就是這根走上了蕉生巔峰的香蕉!
被一截膠帶粘在了墻上的香蕉,與周圍的一切是那么的格格不入,無數人在這根香蕉面前駐足,試圖看穿卡特蘭的真實意圖。
他在表達什么?這根香蕉的意義是什么?這是藝術的升華,還是對藝術界的挑釁?
畢竟,博納米曾經如此評價他:“他是一位藝術家、溝通者、挑釁者,同時也愛好惡作劇,但他持續關注與個體息息相關的話題。他不在意探討性別、種族、國籍,而是結合其復雜性,以他的恐懼、快樂、欲望、失敗以及成功,去關注每一個個體。”
而《紐約時報》對其的調侃,則更加有趣,稱其為“半退休的意大利騙子”。
這一切,都是一根香蕉所引起的討論浪潮,不,這樣說并不準確。
事實上,為了保持新鮮,在展出過程中,已經換過兩次香蕉了。
而前兩根被展出的香蕉,被以12美元的價格買走,我們所說巔峰即滑鐵盧的,是第三根香蕉。
這根香蕉被拍到了近85萬人民幣的高價,然后被一名沒有忍住饑餓的游客,一口給吃掉了。
和前兩根香蕉相比,第三根香蕉的命運,顯然更為跌宕起伏,這或許就是它比前兩根香蕉更貴的原因吧。
而這名吃掉了香蕉的饑餓游客,一邊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炫耀這根香蕉很美味,一邊表示自己也是一名藝術家。
貝浩登畫廊的老板伊曼紐爾·貝浩登先生,當時就愣在原地,臉上的表情直接與《喜劇演員》這一主題呼應上了。
網上常有段子調侃,說遇到事不要慌,先拿手機照個相。
不過,85萬元,這個一口吃出來的麻煩,可不是拿出手機照個相就能解決的。
然而,最終的結果令人不禁咂舌,價值85萬的香蕉被吃掉了,竟然就只是揮一揮手,說小事一樁?
香蕉與藝術
第三個香蕉慘,遭蕉生滑鐵盧后,工作人員拿出了第四根香蕉頂上。
即便它已經不是之前的那根香蕉了,但是它依然是莫瑞吉奧·卡特蘭的藝術作品。
所以,85萬元還在那里,并沒有隨著上一根香蕉的離去而離去。
更為諷刺的是,卡特蘭還做出了這樣的溫馨提示:“潛在買家應注意,如果香蕉開始腐爛請自行更換,他不會幫忙更換”。
就離譜!所以,幾十萬元最后買的是什么?難道是買了個寂寞?
關于售后方面,卡特蘭也是全不負責,立場十分明確地表示,如果香蕉買到手后,爛了他是不負責的。
斥巨資買到手的香蕉,售后竟然還不如自家附近超市來得到位。但是,卻依然有人愿意買單。
在他們的眼里,這并不是一根保質期短暫的香蕉,而是一件充滿諷刺和意義的藝術品。
一根香蕉引發的藝術探討,在藝術界和網絡上掀起了巨大了浪潮,有些人一生兢兢業業的創作,最后知名度,還沒有一根會爛掉的香蕉高。
這種強烈的反差,本身就是一種對于現實和藝術的高度諷刺。
擅自破壞了藝術品,卻并未被追責,也并不是因為吃香蕉的人本身沒有做錯,在任何場合不問自取,都是令人不齒的行為。
只是,恰巧這個人比較幸運,他的行為成了這件藝術品中的一部分而已。
如果換做是一副畫作、一件雕塑、或者是其他什么藝術作品,在遭到了人為破壞后,是不可能不對其進行追責的。
所以說,在任何時候管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素質,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位自稱藝術家的老兄,做的事情只能用沒素質和嘩眾取寵來形容了。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位自稱藝術家的老兄,才連一根香蕉的名氣都比不過吧。
有意義的,不是粘在墻上的那根香蕉,而是什么人,在哪里,又為什么將香蕉粘在了墻上。
如果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孩童,將香蕉粘在了墻上,那么大概率收獲的只有一頓斥責罷了。
這場藝術行為本身就是荒誕的、無厘頭的,卡特蘭通過這樣一根香蕉,挑起了觀眾的無限思考,也創造了高昂的財富。
一根香蕉能有什么意義呢?當它成為了卡特蘭的作品,那么它便是意義本身。
這就是藝術,價值并不由藝術品本身所決定,而是由創造它的人和欣賞它的人所決定。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藝術者見藝術,而游客見到了,只覺得能夠解餓。
原本,卡特蘭是想要將香蕉做成雕塑作品的。但是,在長達一年的思索后,卡特蘭覺得將香蕉直接粘在墻上,最能夠達到自己心中的藝術想象。
卡特蘭的作品本身,就是滿滿的諷刺感和深刻的隱喻,他嘲弄藝術、嘲弄自己、嘲弄世人。
他跳脫出常規框架之外,將人們帶入自己的領地,他說:“畢竟在藝術中,一些人只是想要驚奇。”
藝術家的能力,就是將平平無奇的物品,變成承載著無限意義與想象的藝術作品。
誰能夠說得清楚,藝術到底是什么,應該以何種形式呈現,又有什么成功的秘訣呢?
香蕉、金錢、思考、藝術,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在卡特蘭的整合下,成為了一件作品,敲開了不同人的腦子。
香蕉與思考
有人在看了這次展覽后,覺得卡特蘭是在通過將普通香蕉賣出天價,來諷刺藝術界的財富不平等。
而有些人則認為,卡特蘭只是在習慣性的展示自己的諷刺藝術,并沒有太多深刻的意義。
而還有些人,他們思考的則更多。
他們思考卡特蘭行為的意義,也思考香蕉最終賣出高價的原因。
他們覺得,是巴塞爾藝術展和卡特蘭的存在,才提升了香蕉的存在價值。
而買下香蕉的人,沒有人是真的欣賞這根香蕉。他們花錢買的是買下了這根香蕉之后,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和知名度的提升。
這個解釋十分合理,畢竟有錢人又不是因為傻,才變成有錢人的。
富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富人,是因為他們的財富意識與常人不同。
所有人都知道幾十萬元的香蕉沒有性價比,也知道會爛掉的香蕉,不會像其他可保存的藝術品一樣,可以坐等升值。
他們只是通過買下這個引發熱議的香蕉的行為,為自己打開更大的交際圈,用更少的廣告費換取更大的社交回報而已。
當然,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一種關于值與不值的藝術吧!
當然,卡特蘭的作品,也并非沒有大成本制作。
2016年的時候,卡特蘭打造了一個純金的功能性馬桶,命名為“America”。
這個名字就十分的靈性,要知道,這個詞翻譯過來,是有“美國”的意思的。
“America”的首秀是在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無數人蜂擁而至。
一百美元一次的價格,在很多人看來十分劃算,他們就是想要感受一下這昂貴的“臀部體驗”。
無數人排著隊,莊嚴的博物館內,人們出于好奇與本能,做著最原始的排泄行為。
這個藝術作品,繼承了卡特蘭一貫的大膽與諷刺,貧與富、高貴與本能,藝術的本身到底是什么?
不過,諷刺的是,“America”在2019年,已于英國的布倫海姆宮被盜。
這場風波給博物館本身也帶來了一定的破壞,畢竟,“America”已經連接了宮殿的管道系統,被盜的時候,自然無法避免對建筑本身的破壞。
“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這才是藝術的趣味性吧。
金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