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玳瑁“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這是《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裝扮的描寫你可能對這句詩有印象但你未必對“玳瑁”有多少認識它怎么就創造了2200多年的歷史又為何被奉為“海底軟黃金”這種祥瑞幸福之物的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精彩的故事跟隨我們一同來補下知識
玳
瑁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這是《孔雀東南飛》中
對劉蘭芝裝扮的描寫
你可能對這句詩有印象
但你未必對“玳瑁”有多少認識
它怎么就創造了2200多年的歷史
又為何被奉為“海底軟黃金”
這種祥瑞幸福之物的背后
到底有著怎樣精彩的故事
跟隨我們一同來補下知識吧!
(來源于網絡)
玳瑁龜壽命可長達1500年
玳瑁古名瑁、文甲,英文名為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一種生活在熱帶深海底的爬行動物。因其壽命可長達1500年,且背上又有十三塊狀如盾形、分三行做覆瓦狀排列的鱗片,所以,玳瑁又叫“十三鱗”、“長壽龜”。玳瑁鱗片材料珍稀,質地晶瑩剔透,花紋清晰美麗,色澤柔和明亮,用它做成的工藝飾品光彩奪目,寶氣華盛,品位高貴典雅,是一種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海洋瑰寶”。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與象牙、犀牛角一樣,玳瑁是一種有機寶石。在寶石分類中,玳瑁被列入有機寶石類。其用途廣泛,自古以來深得歷代貴族或商賈富客之寵愛,被視為傳世之寶,是萬壽無疆之象征,玳瑁的背甲可以用來制作精美的裝飾品,漢代的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
玳瑁象征的美好寓意
在東方人眼中,玳瑁就是吉祥長壽、辟邪納福的象征,深得歷代皇室貴族、富豪人家乃至廣大民眾的喜愛。若佩戴于身,可避露水風邪;入藥則有清熱解毒、定驚去風濕的特殊功效。因而是極具藥材的經濟價值、首飾、裝飾品價值與收藏價值的上等佳品。
玳瑁神奇的藥用價值
自古以來,民間廣泛流傳,玳瑁制品具有驅邪、祛病之功效。當人體有恙時,其飾品顏色的深淺將隨身體的變化而變化。現代醫學臨床驗證,玳瑁工藝制品能降血壓、蔬經脈、鎮驚厥、平心氣之功效,對協調和平衡人體內循環系統具有顯著的療效。因此,玳瑁工藝品日益走俏,價格一路猛漲。
玳瑁飾品跨越了年代和國度
玳瑁工藝品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漢代遺址就曾出土過許多精巧的玳瑁制品,工藝水平則在唐代達到了高峰。如唐代女皇武則天就用玳瑁制作梳子、扇子、琴板、發夾,乃至整個玳瑁標本。
宋代出土的玳瑁斑黑釉瓷
對于玳瑁的酷愛,宋代人模仿玳瑁殼的紋理和色澤,創造性的燒制一種肚餓的黑釉瓷這便是鼎鼎大名的玳瑁斑黑釉瓷了。
清代是玳瑁飾品的鼎盛期
到了清代,玳瑁制品就愈加的普及了。除了女性用的發髻,首飾,戒指等飾物,就連文人書房里面的文玩,比如,筆筒,印盒,插屏等等,都能發現玳瑁的身影。
玳瑁飾品的流行程度不分國界
事實上,不單中國喜愛玳瑁,外國人也喜愛玳瑁。埃及的古墓中,就曾發現許多努比亞人控制的年代,精巧的玳瑁制品。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玳瑁也被用作為裝飾。
玳瑁元素珠寶飾品
收藏提示:真玳瑁陽光下反射金色光斑
“成年玳瑁背甲在陽光下可以反射出金色耀眼光斑,無此特征便是龜殼。”這是行家的鑒定方法。“成年玳瑁直徑大于45~50厘米, 鱗甲花紋成點狀;老玳瑁的直徑可能大于90厘米,背甲呈淺醬色點狀花紋不明顯;未成年玳瑁純種的也沒有水草紋的,凡是水草紋鷹嘴玳瑁都為‘雜種’,價格偏 低”。
如今,市場上的玳瑁真品不多見,所謂“玳瑁制品”多是用其他龜類、牛角或塑膠制成的仿品。鑒定要點歸結如下:
一、強光透視法:將玳瑁在強光(或電筒光)下投射,真品可呈現通透的美麗花紋,透徹的血絲狀深入甲片內,其色斑呈無數圓點狀,如同糜子(一種谷物)小點聚集一起,形成邊界參差不齊的無規則狀。仿品的血絲浮于表面呈片狀,且斑紋呆板或呈團塊狀。
二、熱灼燃燒法:以熱針觸之(盡可能避免損害器物)或刮削些許點燃,真品經針灼或火燒時會發出蛋白質的焦糊味(即毛發燒焦的味道)。電木或塑膠仿品則發出酸臭或醋的氣味等。
三、拋光和手掂法:真品玳瑁經拋光后呈現一種獨特光彩和神韻。仿品不呈現這樣的特征。玳瑁真品的密度為1.29克每立方厘米,仿品密度一般為1.05至1.10克每立方厘米,手感輕重顯而易分。
四、水撈識別法:玳瑁真品從水中撈出瞬間,水會向四周散開,因此玳瑁有避霧水、風邪的傳奇功效。仿品無此現象。
五、玳瑁與牛角的區分法:當下市場上經常有用牛角來冒充玳瑁欺騙消費者的,但牛角的色澤遠不及玳瑁的光亮,而且也無玳瑁斑(即紅黑透徹夾雜明黃的花斑),真正的玳瑁斑光澤好,花紋通透美麗,牛角仿制的無此特征,且使用中容易開裂。
玳瑁飾品的保養方法
玳瑁制作的掛飾時間長了可以與人的血氣相通,佩帶的時間越久玳瑁就越明亮,越能夠起到“辟邪、調節血壓、通透血氣、祛風濕、調節內分泌的作用”!
保養方法如下:
1、避免碰撞硬物,以免刮花斷裂。
2、避免接觸酸、堿性液體。
3、避免用熱水浸泡,否則會變軟變形。
4、使用后請用軟布擦拭妥善保管。
李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