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五個月內捐款180萬9月21日,大衣哥朱之文在單縣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上,現場宣布支持家鄉美麗鄉村建設捐款140萬元。朱之文表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隨后,村民上傳了兩段視頻。第一個是朱之文在家吃饅頭,喝稀飯的畫面;第二個是標題為“上午捐
五個月內捐款180萬
9月21日,大衣哥朱之文在單縣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上,現場宣布支持家鄉美麗鄉村建設捐款140萬元。朱之文表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隨后,村民上傳了兩段視頻。第一個是朱之文在家吃饅頭,喝稀飯的畫面;第二個是標題為“上午捐款140萬,下午撿破爛”的視頻。
朱之文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明了真實情況:捐贈140萬是真的,吃饅頭稀飯也是真的,但是撿破爛和捐款并不是同一天的事情。
實實在在的朱之文,不需要虛構的對比事件證明自己的偉大。他就是這個時代偉大人人物的杰出代表,而自己并不自知。他只是覺得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一切由心出發。
1月31號,朱之文抱著20萬現金,交給鎮政府工作人員。他不知道要跟武漢那邊怎么聯系上,只能用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朱之文大哥很聰明,視頻記錄有一定的監督效果)
2月1日他又來到鎮政府,又是20萬現金,這次是捐給當地政府,用于家鄉單縣郭村鎮疫情防控工作。
短短五個月內,朱之文捐出了180萬。這事朱之文能做出來,絕大部分人做不到。朱之文還遠遠沒有富裕到媲美娛樂圈一線明星的程度,但家里有個毫無怨言的妻子;生活有吃有喝,能夠自由唱歌,朱之文就滿足了。
為什么朱之文會有如此強烈的同理心,愛心?他經歷過生活最原始的苦難,還有一顆炙熱的赤子之心。
悲苦的人生經歷
1969年11月27日,山東省菏澤單縣郭村鎮朱樓村52歲的農民朱父(朱之文父親名字無從考證)在村委院子幫忙修墻,鄰居跑來跟他說家里的第六個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
朱父很開心,因為男孩子長大后更有力氣干農活;也有一絲焦慮,因為家里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六月份的麥子收成不是很好,顯然家里吃飯很成問題。
不過新生命的降臨沖淡了復雜的思緒,他跑進辦公室,請會識字的書記為孩子取個名字。當時處于文 革的特殊時期,國家鼓勵勞動最光榮,英雄母親等發展方向,讓很多家庭沒有條件重視教育。讀過書的老書記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給取名:朱之文;向往文化的意思,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村子未來的愿景寄托吧。老書記一定沒有想到,43年后,這個他親自取名字的孩子,會為家鄉帶來怎樣的改變。
朱之文的出生,讓這個家庭更加忙碌起來。兩個哥哥上學,周末幫忙干農活;三個姐姐放學后在家照顧小朱之文。母親白天在田里干農活,晚上在家里紡棉花給孩子做鞋做衣服;父親在農活之余,到處詢問打零工的活;這個貧困的家庭,必須各司其職發揮所有成員的能量才能勉強運轉起來。
在朱之文三歲那年,媽媽又生了一個妹妹。此時的朱父已經55歲,長年累月的務農務工,讓他身體大不如前。好在,家里的姐姐已經可以幫忙做更多的事情了。農村普遍重男輕女,兩個哥哥依舊在上學。兩個姐姐不得以輟學下地為父母分擔;也由于家里的孩子懂事幫忙,父母拼命干活,讓這個九口之家年尾甚至還能剩下一些糧食和錢。
不幸的事情降臨在這個溫暖的貧窮家庭。父親開始生病,無法提供勞動力,還要拿出錢來治病。這樣的狀況維持到父親62歲,家里的積蓄都花在醫藥費上了,最終因為無錢看病,父親無奈逝世。朱之文那年10歲,哥哥在外地上學,兩個姐姐嫁人(農村那個時候十六七八歲嫁人是正常的年齡),家里只剩下朱之文,妹妹和母親三人。而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媽媽身上,朱之文也輟學幫忙干活。
一個女人除了要養活兩個孩子和自己,偶爾還要拿錢給外地讀書的兒子,很難想象朱之文媽媽是如何度過那段艱難的時間。高強度的勞作和家務,讓朱媽媽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60歲已經開始駝背,手腳都落下一大堆毛病。
直到朱之文結婚生了兩個孩子之后,家里的狀況也沒有得到多大改善。在朱樓村這樣超級貧困鄉村,經濟改善真的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去發展。媽媽在朱之文婚后開始生病,躺在床上動彈不了。兄弟姐妹怕老人家臟,朱之文就自己幫媽媽處理個人衛生,幫媽媽喂飯。他認為,孝敬父母是一個男人該做的事情,雖然上學時間很短,但他比誰都明白這個人生道理。
很遺憾,朱之文媽媽沒有趕上兒子人生豐收的那一年,也沒有福氣享受到兒子帶來的生活改變。母親的去世對朱之文打擊非常大,他甚至想著如果可以,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替母親去受苦,即便以命換命。但,朱之文明白,自己有自己的責任,有老婆孩子需要照顧,這樣的想法只不過是自己無奈的悲痛。
黑夜里積蓄燃料
很多人說大衣哥朱之文的成名有很大的運氣成分。這種說法不假,但應該說清楚:百分之一的運氣,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成就了大衣哥傳奇的人生。
在貧窮的農村里,在那樣經濟蕭條的年代,讀書是一種奢望,走上音樂之路簡直就是癡人說夢。時代背景,對于朱之文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就是那個做夢的癡人。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歌聲能夠像電視上的人物那樣,感染別人。
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班級里上音樂課,老師播放革命歌曲讓大家跟著學習。全班同學都在打鬧,只有朱之文唱得最認真,最投入。這個時候兼任音樂的語文老師對所有同學說:“朱之文唱得最好了,你們都應向他學習。”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表揚,在朱之文心里深深地扎根了,音樂從此成為他最熱愛的一件事。
因為家庭原因輟學的朱之文失去了學習知識的機會,但他對音樂的熱愛一直沒有改變。每天幫媽媽鋤地,耕田,做家務,在勞累之余他就會用唱歌來緩解自己,在音樂的世界里他是最快樂的。有一天,朱之文在家里一邊哼著歌,一邊洗碗。突然聽到了一段動聽的音樂,他沉浸進去了,洗碗洗了將近半個小時才結束。
朱之文循著歌聲走去,發現是鄰居家里的收音機傳出來的。小朱之文圍著收音機轉了好幾圈,這個小東西怎么會這么神奇,能傳出如此悅耳的聲音。從那天以后,朱之文只要有空,就一定會跑到領居家里,央求著對方調到音樂頻道。那個時候的朱之文就下定決心,自己一定也要賺錢買一個收音機。
1986年一月,17歲的朱之文和村里四個年齡相仿的小伙伴背著一袋行囊去河南鄭州三十里堡窯廠打工。在高溫的窯洞中,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磚,拉車,又臟又累又熱,但他們堅持下來了。等到發工資那一天,工友們第一件事情就是犒勞自己:吃一頓好的。
朱之文舍不得把錢花在這些地方,他到街上花15元買了一個黃河牌半導體收音機,在舊貨攤淘到兩本樂理書,又花了16元5毛買了一個舊的錄音機以及一盤《中華大家唱》卡拉OK磁帶。這套學習設備,花掉了朱之文一大半的工資,但朱之文覺得這一切都值得。因為離他那個癡人的夢又往前挪了一小步。
回到家里,朱之文把剩下的錢夠給了母親。家里又開始農活季節,在田野里,在小樹林里,在鄉村的道路上,都留下了朱之文的歌聲。在農村一直練歌,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朱之文被村里人嘲笑,取外號朱大傻。但這一切,朱之文一點都不在乎,一個有不一樣追求的人,怎么能要求村民理解并支持呢?
1989年,朱之文感覺自己練習唱歌達到了瓶頸,雖然兩本樂理書不懂的文字可以在新華字典上查到,但明顯和收音機里面的歌手還有很大差距;此時家里的經濟依舊老樣子。抱著學習和賺錢的目的,朱之文又出發了,這次的目的地是北京,首都經濟好,又有很多唱歌名家,看上去是個正確的選擇。
到了北京,一切跟朱之文的想象都是不一樣的。他和幾個小伙伴(還是一起去窯洞干活的那群人)發現找不到活干,住的地方也沒有。在中關村溜達了很多圈,發現了一個養豬場,里面的豬剛好都賣完了,處于暫時廢棄的狀態,于是幾個人鋪上被褥,住在豬圈里面。幾天過后,還是沒有找到工作,連身上帶的那點錢也花完了,肚子餓到不行,幾個朋友還得聽朱之文練歌,那是一種無法名狀的煎熬。
功夫不負有心人,后來幾個上京淘金的小伙伴終于找到活干了。在工地每天的工作強度很高,中午只有十一點半到十二點半的休息時間,別人抓緊時間睡一會,朱之文抓緊時間練歌,練歌地點就在北京前門大街的地下通道里,沒有伴奏,純清唱。
其實,朱之文在公開舞臺上唱歌并不是2012年那次穿著軍大衣比賽。在北京打工期間,朱之文和工友在崇文門廣場溜達,當時前門社區正在舉辦消夏晚會,上面有音響,有DJ,有現場主持,臺下只要想唱歌的人都可以上去。工友每天聽朱之文唱歌,知道他唱的好,就鼓勵他上去露一手。朱之文觀察了幾個上臺的人之后,信心也有了,就上去唱了一首《小白楊》。臺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個看上去有點土的農民工兄弟唱的真是好啊!還有一個小女孩上去給朱之文獻花了??粗_下的觀眾熱烈的反應,手里的鮮花,朱之文更加堅定了把歌唱好的決心。所以哪怕朱之文有一年只賺了82元,但他依然熱愛北京,不僅僅是因為曾經接受過北京大爺大媽的食物幫助,而是他在這塊土地上有一個小舞臺,驗證過自己的夢想是有機會實現的。
結婚后的朱之文并沒有因為家庭而放棄唱歌愛好,在不影響干農活打零工賺錢的前提下,他抓住一切時間學習。為了練好每一首歌曲,他最早規定自己兩點之前不準睡覺??墒寝r民干了一天的活,又累又困,他想了很多辦法保持精神,什么大蒜抹眼睛,頭懸梁錐刺股都用過。后來因為大半夜會打擾到鄰居睡覺而更改練習時間表。每天十二點之前睡覺,隔天三四點到小樹林里練習。就這樣,整整持續到了2011年。(成名后,外出工作比較多,沒有小樹林可以練了。)
就是這樣一往無前的執著,幾十年不變的堅持,才讓朱之文有了在《我是大明星》一戰成名的資本。無數個黑夜里積蓄的燃料,灼燒起來,是那樣耀眼。
被人熟知的名利場故事
《我是大明星》成名之后,朱之文的故事網絡上都可以查得到了。
樸實的朱之文有一股清澈的力量,讓更多人的名人愿意幫助他。也許在很多名利已經雙收的歌唱家認知中,不會有朱之文這樣淳樸的農民唱將,他的故事太勵志,幫助他是一件打從內心愿意去做的事情。
韓紅,劉德華,于文華等人助力朱之文。《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央視春晚》《中國夢想秀》,以及各種撲面而來的專訪,數不勝數的商演。
唱他不喜歡不擅長的歌曲,跳邁克杰克遜的舞蹈,被村民借錢上百萬不還,整天被圍著拍小視頻影響生活,這不是朱之文迷失了,只是他太善良了,不懂得拒絕。
對于以夢為馬,在無數個黑夜里劃著夢想船槳的朱之文來說,名利場的花花世界只會讓他達到對岸的目的愈發清晰。他經歷過最悲苦的人生,卻散發出最炙熱的光。
“我只是個農民歌手,唱歌是我的愛好,大家愿意聽,我就繼續唱,哪天不樂意了,我就回家種田,啃著饅頭就著稀飯,看著院子里堆滿的小麥,哼著歌曲,才是我最愜意的生活。”
我很想用文字把朱之文的智慧和偉大描述地更加精彩,但對于成名來不斷捐錢幫人的朱之文來說,他的回答很簡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是一種他不自知的高境界。
了解了朱之文故事的人,也許覺得熱血沸騰,也許覺得臉紅,又或者不屑一顧,但又怎樣呢?他已經在這個浮躁煩人的時代,留下了最深刻的烙印。
有夢,真好。謝謝你,朱之文。
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