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人有種菜的喜好,甚至還把這種喜好帶到了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南極大陸,這一成績要歸功于我國的南極科考隊員,尤其是隨隊的越冬醫生。2021年11月,我國第38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分兩批前往南極,兩隊總人數達255人,目前已順利抵達中山
中國人有種菜的喜好,甚至還把這種喜好帶到了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南極大陸,這一成績要歸功于我國的南極科考隊員,尤其是隨隊的越冬醫生。
2021年11月,我國第38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分兩批前往南極,兩隊總人數達255人,目前已順利抵達中山站和長城站。在近年來的科考中,“種菜”已經成為中國隊必不可少的保留項目,今年也不例外。
中國的南極科考
南極大陸被稱為“白色荒漠”,整個陸地95%以上的面積都被白雪和冰川所覆蓋。但在這片不毛之地卻成了全球的熱點地區,有20多個國家在此爭相建立了80多個科考站,常年站的數量將近50個,其中美國和俄羅斯的站數最多。
中國的南極科考發端于1980年,當年1月,我國派遣兩名科學家首次赴澳大利亞的南極凱西站進行考察。到了1985年2月20日,我國終于在南極大陸上建成了第一個科考站:長城站。從此,我國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南極科考,隨后又建成了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未來我國還將在羅斯海近岸建成維多利亞常年站(預計最快2022年建成)。
我國為何要花大力氣前往南極做研究呢?這主要是因為南極的資源和科研價值實在是太誘人了。
第一,南極是一個資源寶庫。南極的磷蝦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資源之一,儲量約為6.5~10億噸,而全人類每年捕撈的水產品還不足1億噸,堪稱“人類未來的蛋白庫”。南極大陸還有豐富的礦產和水資源,礦床礦點目前已探明220多個,蘊藏的淡水可供全球使用100萬年。對南極的資源進行充分調查,可以為將來的資源開發打下基礎。
第二,地理位置獨特,科學研究價值大。南極大陸上有大量的隕石遺跡、地下淡水湖,蘊藏著岡瓦納古陸的演化密碼,在地質學、海洋學、氣候學等領域猶如“科學研究圣地”。南極還是全球氣候的調節器,冰川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到中國的氣候,科研意義重大。
中國科考隊在南極種菜:8年的老傳統?
南極大陸上沒有土著居民,只有各國的后勤人員和科學家在島上生活。大陸四面環海,環境封閉,物流運輸主要靠海運,食物補給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
在我國進行南極科考的前30年內,考察隊的食品主要由“雪龍號”考察船負責運送,一次可以帶去1000多噸貨物,共計有1000多種。在主食方面,以米面為主;在副食方面,中山、長城兩個考察站主要配備五類:罐頭;干菜、脫水蔬菜;速凍食品;加工副食;便于保存的蛋、新鮮蔬菜等。
在這當中,新鮮蔬菜和水果屬于稀缺物品,原因是新鮮蔬菜不便于長期存放。另一方面,“雪龍號”一來一回需要跨越3萬海里,成本太高,客觀上也不可能頻繁運送蔬菜。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導致新鮮蔬菜在南極成為了一種奢侈品。
直到2014年,我國才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南極種菜。在長城站和中山站,科研人員同時開展了“南極極端環境溫室蔬菜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解決了三十多年來隊員們“吃菜難”的問題。
2015年,溫室蔬菜實驗室搭建完成,溫室總面積約16㎡,種植的蔬菜卻有將近20種,包括白菜、生菜、西紅柿、韭菜等等。雖然菜地的規模不是很大,但卻創造了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大奇跡,甚至有媒體評價其為“白色荒漠上的一片綠洲”!
2016年,第32次南極科考隊抵達南極,這一次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擴大了種菜面積:中山站建設了專業化的溫室大棚,棚體采用現代化透光溫室結構,面積超過100㎡,不僅能滿足日常所需的食用蔬菜,還能種植一些觀賞性的綠植,堪稱是“南極氧吧”。
極地醫生道出種菜真相
科考站的種菜任務一般由極地醫生負責,每年科考人員流動較大,但種菜的傳統卻一直被保留了下來。胡淼是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站的隨隊醫生,在長城站一次性駐留了540天(受疫情影響延長了半年),算是一位“資深級菜農”。
在胡淼擔任后勤保障期間,蔬菜溫室一年多內共收獲了323公斤葉菜、117公斤果菜,為隊員們提供了多種維生素。同行的趙君勇醫生也表示,通過無土栽培技術每日能產1公斤蔬菜,保障了隊員們的營養均衡。
事實上在南極種菜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不過,這些不利因素已通過科技手段解決:全室都采用無土栽培,通過營養液可提高植物的吸收效率;為提高采光效率,溫室的采光材料選用了中空的透明塑料板,和飛機的舷窗是同種材料,透光率高達90%;室內配有自動化灌溉系統,每隔一個小時就自動為蔬菜注入營養液;當極夜發生或者照明條件不佳時,LED植物生長燈啟動,可自動調節每日照明時長。
除了以上這些,蔬菜品種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我們知道,不同的蔬菜生長周期不同,產量也有高低之分。為獲取最大產量,溫室大棚目前種植的品種主要是葉菜類,其優點是可食用部分占比高、生長速度快、周期短,另外一部分則是果菜。
葉菜中以生菜為例。皺葉生菜生長周期很短,只需兩個月就能收獲,一顆重量在500克以上;如果是結球生菜,單球可達300克以上,大棚內可全年種植。果菜中以黃瓜為例。一根黃瓜藤每隔兩天就可以收獲一根黃瓜,如果在棚內種上30株,就可以保證27名隊員在越冬期每天都能吃上新鮮黃瓜。
隨著中國“南極菜園”的走紅,俄羅斯的科考隊員表示非常羨慕,在過去幾年常常到中山站蹭飯蹭網、觀賞綠植。俄羅斯隊員也反過來邀請中國隊員去蒸桑拿,雙方禮尚往來,關系十分融洽。
俄隊員表示羨慕,如今“只能想不能吃”
2020年以前,中俄兩國的科考隊還可以相互串門,但當疫情爆發后,形勢開始出現變化。
南極疫情最早的爆發點是2020年,當時是智利的南極科考站爆發了一輪新冠疫情。據英國《衛報》報道,疫情爆發后各國考察站都部署了防疫工作,并且撤回了駐南極科考站的“非必要人員”,所有登陸南極的外來人員必須先實施隔離。
時隔一年后,2021年12月比利時在南極設立的“伊麗莎白公主極地站”又出現了聚集性疫情,25名工作人員中有16人確診。
2022年1月初,我國第38次南極科考隊員抵達中山站和長城站,兩隊共計255人。其中,中山站距離疫情爆發點直線距離約1900公里,長城站則為3400多公里,傳播概率相對較低。即便如此,我國還是采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比如禁止去其他國家的科考站“串門”。
此次科考隊的隊員張汝成說:“中山站附近有俄羅斯進步站,前些年經常互相串門,這次我來了后還沒靠近過。”隊員不能超出指定的活動區域,在戶外科考時也幾乎不會遇到其他國家的隊員。
在長城站,防控措施也非常嚴格。長城站附近的科考站有智利、烏拉圭、韓國等國的站點,目前也都不再互相串門,互通的道路也已封閉,并且用英語書寫了警示標牌。
根據防控要求,我國的幾個科考站之間也處于相互隔離的狀態。比如在長城站,隊員們散步時向南不能超過老油罐,向北不能跨越玉泉河,活動范圍約方圓1公里。
當然,這也意味著俄羅斯隊員是吃不到來自中國的新鮮蔬菜了,至少目前暫時如此。
總之,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風險很高,環境復雜多變,外出調研時易受極端低溫影響,在這里也祝愿隊員們能順利完成科考任務,健康歸來!
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