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段時間,一篇《微生物神探的故事》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這篇文章中描述了一位可敬的王醫生,正是她的默默奉獻、在顯微鏡下的不斷尋找,才救活了一個又一個病人,但直到她去世,被救活的病人可能也不知道這位救命恩人的存在。對于醫生,普通百姓的看法通常是
前段時間,一篇《微生物神探的故事》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這篇文章中描述了一位可敬的王醫生,正是她的默默奉獻、在顯微鏡下的不斷尋找,才救活了一個又一個病人,但直到她去世,被救活的病人可能也不知道這位救命恩人的存在。
對于醫生,普通百姓的看法通常是這樣:內科醫生開藥,外科醫生動刀,婦產科醫生管生娃。說的似乎有道理,但不全對:醫院還有許多看不見的醫生,上面檢驗科的王醫生就是其中的一種,雖然他們不與患者面對面,卻依然親密接觸,是臨床醫生背后的有力支持。除了檢驗科等輔助科室的醫生,我今天想說的也是一類與顯微鏡為伍的醫生,雖然他們沒有處方權,卻擁有獨一無二的診斷權——這就是病理科醫生。
病理醫生做什么?
說到病理醫生,手術科室相當熟悉,他們被譽為“醫生背后的醫生”,有時可以一句話定生死,然而老百姓并不真正了解病理科醫生是做什么的,也無從得知病理診斷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病理科醫生就是看顯微鏡的。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也許你會明白病理報告的意義何在。
這是一名女性患者,40歲,因“陰道間歇性流血5個月,接觸性出血5天”入院。婦科檢查:外陰陰道正常,宮頸光滑,下唇近移行帶區可見約2*2cm大小菜花樣腫物,表面結節狀,質地較脆,觸血,貌似有蒂。子宮附件均未觸及異常。彩超提示宮頸部位3*2cm大小實性包塊,血流信號豐富。
從臨床特征和現有的輔助檢查來看,宮頸癌可能性很大,當地醫院立即做了活檢,3天后病理科報告為宮頸絨毛管狀腺癌。因病理類型罕見,患者家屬遂輾轉至上海某三甲醫院病理科會診,會診結果為宮頸絨毛管狀腺瘤,建議定期復查。
從腺癌到腺瘤,一字之差,命運之手瞬間扭轉,這完全歸功于病理醫生的火眼金睛。一份準確的病理報告,兼具多種用途:
隨著臨床檢驗技術和影像醫學的發展,有不少疾病在經過臨床有關檢查后就能做出臨床診斷。然而,除功能、代謝紊亂為主的疾病外,就大多數有明確器質性病變的疾病而言,無論目前的臨床檢查技術多么進步,病理診斷仍然是無法取代的、最可靠和最后的診斷。“醫生的醫生”——這個稱號,病理科醫生當之無愧。
病理報告重要嗎?
病理診斷最直接的意義在于判斷標本的良惡性,如果沒有病理診斷,所有的臨床診斷都只是懷疑,看上去很像,但無法下結論,這就好比法官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罪,也需要證據,不能只靠感覺。病理診斷的結果如此重要,然而遺憾的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婦科門診經常有手術后的患者前來,沒有出院小結,沒有病理診斷,帶個人來就是復查了。還有的患者做了刮宮手術,不看病理報告,自以為沒事,這些都是錯誤的看病方式。
還有的患者對病理結果存在質疑,這也是常見的情況,良性還是惡性,最終的治療方案和結局完全不同,對待一份病理報告也需要慎重。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同樣的病理切片,看的醫生不同,診斷結果也可能完全不同。一個好的病理醫生也是在不斷犯錯,不斷被糾正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只有看過無數標本,數十年才能累積豐富經驗,優秀的病理醫生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和不斷的學習,才能發出一張張準確的診斷報告。如果對當地病理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存在質疑,可以把病理切片借出來,帶到更好的醫院找病理醫生會診,減少誤診概率。
病理診斷結果不僅用來判斷疾病的良惡性,還對后續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病理結果存在嚴重問題,接下來醫生就需要根據具體來制定具體治療方案、如何用藥。如果做了病理檢查,一定記得去醫院看結果,不要怕麻煩,否則很可能耽誤治療。
#清風計劃##健康真相館##她力量計劃#
何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