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這一章是非常經典的一章,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章。不僅對仗工整,文字讀起來就像詩歌一樣,而且極富哲理、發人深省,可以說一語道破天機。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更高明的。了解別人容易嗎?不容易。我們幾乎所有的管理者,都在千方百計、挖空心思的去了解別人,揣摩上級,試圖掌控下屬,以求做到知人善用,這的確是一種智慧。但是老子說了,光做到這些還不夠,還有一種更高明的智慧,那就是“自知”。一個人只有做到對自己足夠的了解,才能發揮長處、彌補不足,才能持續不斷的成長和精進。
但是“自知”容易嗎?很難。人貴有自知之明,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到頭來卻發現,最不了解的人是自己。那么了解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呢?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說,自知的下一步就是自勝。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會說:“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你不好好學習,以后怎能在社會上立足?”我們自己也經常把這種“競爭意識”、“危機意識”牢牢地扎根在自己心里,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戰勝別人,一定要努力!這樣做對嗎?對,也不對。競爭激烈確實是這個社會的現實,戰勝別人說明我們已經具備了超越別人的能力,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更不能把戰勝別人當做目標或者是目的,更不要戰勝了就沾沾自喜,以為萬事大吉了,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戰勝自己。
一個人戰勝別人不易,戰勝自己更難。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挑戰自己、超越自我,才能具備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才能驅動自己不斷地成長進步,長期堅持,戰勝別人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嗎?所以別人不是標的物,自己才是最應該戰勝和超越的。把別人當成競爭對象,只會讓自己內心不平衡,焦慮和浮躁,把自己當成超越的對象,才能持續不斷的精進和提升。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什么樣的人才算富有?萬貫家財?不是的,一個人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會覺得自己富有,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就像葛朗臺,雖然他腰纏萬貫,但他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不會覺得自己富有,更談不上快樂了。“知足常樂”,內心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有志”呢?強行者。在這里是堅持不懈的意思,一個人只有堅持不懈的做正確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有志”。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給自己立下各種FLAG,比如早起鍛煉、節食減肥、讀書學習等等,但是真正堅持下來的,卻屈指可數,白白耗費了自己的自信心。所謂“有志者事竟成”,有的時候在戰勝自我的時候,就需要有點倔強勁兒,有一種戰勝自己的勇氣和決心。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同樣值得我們深思。有一個詞叫“死得其所”,什么是“所”?在這里可以理解為精神家園、精神上的歸宿。一個人一生不管多么忙碌,都不能失去精神家園,都不能沒有精神追求。失去了,就不能長久。 同樣,人終有一死,人死了,肉體沒有了,但是精神價值卻是永存的,只有精神價值永存,這才是真正的“壽”。
這不難讓我們想起無數的革命先烈,他們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偉大的精神追求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們的名字永遠被世人所銘記。這才是真正的偉大、真正的長久。
這段話真的可以作為我們每個人的座右銘,當你在生活的繁雜事務中煩惱時,可以反思一下,到底精神追求在哪里?當你在抱怨人生沒有意思時,可以思考一下,人生目標是什么?是單純地追求生命的長度,還是應該努力增加人生的厚度,這就是老子告訴我們的人生智慧。
丁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