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第一章第一節一之(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P32:
1.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32-倒1
(1)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33-1
(2)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沒有的;另一方面 ,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
2.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1)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態,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 33-2
(2)物質的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物質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靜止既是
過去運動的結果,又是未來運動的起點)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把握二者辯證關系有重要意義。
3、時間、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1)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其特點是一維性(一去不復返); 33-3
(2)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其特點是三維性; 33-3
4、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從本質上說也是物質的。 33-34
(1)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33
(2)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是物質性的活動; 33
(3)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3-34
2.第一章第一節二之(二)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P37:
1.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 37-3
2.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 ,一切社會現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終的開學說明。 38-4 (1)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2)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3)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3.第一章第一節三之(三)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P42:
1.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二者的辯證關系是:首先,遵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42
2根據上述原理,人們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應注意以下幾點:42-4
①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
③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4.第一章第二節二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47: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展的內在動力;
(2)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辯證法其它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
(3)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47-3
(一)矛盾及其基本屬性 47對立統一規律又叫矛盾規律,是指任何事物或現象都是由矛盾構成的統一體,而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這種矛盾雙方又對立又統一的普遍性聯系
矛盾的基本屬性 47-4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又稱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又稱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它有兩層含義 48-2
①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②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8-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 48-5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
③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基本趨勢。
2.矛盾斗爭性的含義: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互相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斗爭性的多種形式:一切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否定、排斥、差別、限制、分離等。對于多種多樣的斗爭形式,可分為對抗性和非對抗性兩種基本形式
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 48-6
①矛盾雙方的斗爭促使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此消彼長,造成雙方力量的不平衡,為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②矛盾雙方的斗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
3.關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斗爭性是同一性的基礎,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不是冤家不聚頭);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就沒有斗爭性(斗爭是同 一 中 的斗爭)。48-3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48-4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
②同 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
③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基本趨勢。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9
1.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一關系 50-2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相聯系而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區別的,共性只包括個性中共同的、本質的東西,個性總有許多自已獨有的特點,是共性包括不了的,個性比共性豐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50-3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
(三)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 51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二者的辯證關系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質量互變規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四)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51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內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維持現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現存事物滅亡的因素。 51-5
2、辯證的否定觀。基本內容是: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
③否定是新舊事物的聯系的環節;
④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或既克服又保留。51-52
3、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的發展要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形成一個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階段仿佛是向原來出發點的“回復”,但這是在更高階段的回復。由此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出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總趨勢。
方法論意義: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其意義在于要求我們正確對待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要求我們對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學分析態度,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否定觀。
5.第二章第二節三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一P80:
(一)價值具有四個方面的特性: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多維性。
(二)價值評價(評價性的認識)的特點:82-83
1、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要對人或事進行評價,說明這個人或事對于社會、對于人有什么積極或消極意義,以決定對這個人或事應持何種態度。
2、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關系。與知識性認識(即認知)不同, 評價性的認識是對客體與主體間的價值 的認識,因而主體的狀況會對評價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使評價結果依主體的具體特點而轉移。同樣是半杯 水, 者作出的是肯定評價,悲觀主義者作出的是否定評價。
3、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認識。價值評價是關于主客體之間價值關系的認識,是對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的判斷。人們能否正確地作出這種判斷,取決于人們所具有的客體以及主體的相關性的知識性認識。
(三)價值評價的功能與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意義
價值評價的功能:
▲激勵作用。是推動著實踐不斷實現價值的精神驅動力量。
▲制約作用。是實踐活動發展的規范因素,制約著人們的實踐活動。
▲導向作用。是實踐活動發展的導向因素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價值本質的認識以及對人和事物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的體系。也稱為價值觀念。 84-3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的行為起著重要的規范和導向作用。(如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影響著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四)價值和真理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
1、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辨證統一為前提的。就是說,人們的實踐活動,既要遵循真理尺度,即“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遵循價值尺度,即“滿足人的需要”。
2、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價值的(只要是真理,或遲或早顯示出自身的價值)。
3、價值和真理在實踐中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86-2
方法論: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即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和人文精神(即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做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
6.第二章第三節三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結合 90:
1闡述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并以此說明人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認識依賴于實踐,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而認識特別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 對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正確的理論對實踐活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理論對人們的實踐活動則起著誤導作用。
認識和實踐的相互關系表明, 我們既要勇于實踐,以增長知識和才干;又要重視理論知識對實踐活動的巨大影響作用, 從而重視從書本上、媒體上獲得有益的知識,剔除不良信息,促進自己健康發展。
2、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因此,所謂檢驗真理,就是把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對照,看其是否相符合,及其符合程度。
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就是說,它具有把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對照的特性。一般來說,當主觀認識用于指導實踐獲得成功就是真理性認識;否則,就是錯誤的。
3、如何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這一命題?
一方面,實踐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具有確定性。只有實踐能夠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
另一方面,實踐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具有不確定性。實踐是歷史的、具體的,任何時候的實踐都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證實或駁倒當時的一切認識。而且,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經過實踐證實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對近似的正確性,還需要繼續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
7.第三章第一節一之(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 96
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則起阻礙、延緩作用。 98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 的反映:
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在階級社會里,社會意識的某些形式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98-4
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社會意識同語言一樣,是在生產中由于交往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 98-5
社會意識隨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每一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有其獨特內容和特點。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99
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或不完全同步); 99-3
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互相影響并各自具有歷史繼承性;99-4
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99-5
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 99-100
(1)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落后的或反動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延緩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99-5
(2)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的。 99-6
(3)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有賴于社會文化建設特別是先進文化建設 100-2
8.第三章第二節一、二、三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P113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14-4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再次,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改革或革命),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二、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16
(一)階級與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 117-2
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列寧給階級下了一個科學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117-3
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爭取和維護本階級的經濟利益是階級斗爭的實質內容。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客觀存在的必然現象,貫穿于階級社會的全部發展過程。 117-4
(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118
階級斗爭是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其作用的表現:
階級斗爭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階級社會中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的質變過程中。
階級斗爭的作用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
(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 119-3
階級分析方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與階級斗爭觀點去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
階級分析方法為我們認識階級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
(四)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 120
1、社會革命的含義:是革命階級為改變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而進行的政治斗爭,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其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
2、社會革命的根源:社會革命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
(五)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121
1、社會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
2、社會革命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
3、無產階級革命將最終消除階級對抗。
三、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22
1、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采取的革新舉措。
2、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122-3
3、社會發展離不開改革。不同時期的統治階級都曾經采取過一定的改革措施。122-4
4、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改革的直接對象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和思想觀念等。從用新體制代替舊體制并解放生產力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9.第三章第三節一之(四)、(五)
(四)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P131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主要表現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131-132
(五)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P133
群眾觀點就是: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無產階級政黨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切依靠群眾,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力量源泉
10.第四章第二節三之(一)、(二)、(四)
(一)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作用 158
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勞動者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是價值增殖過程,或剩余價值生產過程。所謂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剛好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勞動力價值,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了這個一定點,就變成了價值增殖過程。 158-5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159-3
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價值量沒有發生變化,叫做不變資本,用C表示。 159-4
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使預付資本的價值發生了變化,叫做可變資本,用V表示。 160-1
劃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意義 160-2
p 進一步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由可變資本帶來。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
p 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其剝削程度應由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之比,而不是由剩余價值同全部預付資本之比。
(二)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 : 160
1、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160-6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余價值。
2、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161-4
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生產的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條件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四)資本的循環周轉與再生產 166
2、資本的周轉 167-2資本是在運動中增殖的,資本必須不斷地、周而復始地循環,才能不斷地帶來剩余價值。 這 種周而復始、不斷反復著的資本循環,叫做資本的周轉。
資本周轉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如果每次資本周轉帶來的剩余價值一定,則資本周轉越快,在一定時期內帶來的剩余價值就越多。(由此可見,要獲得更多的m,不僅要求資本運行順利進行,而且要求運行速度快)167-2
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關鍵有兩個:一是資本周轉的時間,即指資本價值從一個循環周期到下一個循環周期的間隔時間,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二是生產資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構成。 167-3
3、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167-168
馬克思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揭示了社會資本運動的內在規律性,即社會兩大部類之間以及部類內部都應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否則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就會遇到困難,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就會產生
11.第五章第二節一
一、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新變化
1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如國家所有;法人所有。 200
2 、 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如職工參與決策;終身雇傭;職工持股。
3 、 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資本家成為靠剪息票為生的食利者;雇傭勞動者中白領階層增多。 202
4、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加強對經濟干預;反危機辦法增加。 203
5、政治制度的變化。集權加強;法治;改良。 203
二、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204
(一)原因主要有: 204-205
1、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2、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
3、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12.第六章第二節一、二
一、在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認識 231
馬克思把未來社會區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把經過長久陣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社會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它自身基礎上發展了的社會稱為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
列寧則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稱之為社會主義;把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稱之為共產主義。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社會主義有以下基本特征:
馬、恩設想:生產資料社會所有;根據社會的需要,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沒有商品生產,沒有貨幣交換;沒有階級差別和階級對立,國家開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231-4
列寧認識:實行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合作經濟;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具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及其民主制度等。 232-1
( 二 )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基本特征的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 232-234
概括地說,社會主義基本特征包括:
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②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
③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制度;
④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⑥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233-234
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234-238
(一)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先于發達國家) 235重點
1、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可以先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是由革命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所決定的。
2、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可以先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并不違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但在一定條件下,在不變更生產關系從而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情況下,生產關系的變更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方面了。
因此,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率先進入社會主義,是歷史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那種把首先在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看做是反常現象,是畸形的早產兒,是錯誤的觀點。 236-2
(二)必須充分認識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236-238
1.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的甚至落后很遠。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必須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完成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的艱巨任務。
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展狀況的制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發展公有經濟,改造小農經濟, 建立、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 也因經濟文化相對落后而面臨許多困難。
3.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后,社會主義國家就處于強大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遏制和扼殺,面臨異常嚴峻的國際環境。
4.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也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實踐證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13.第七章第一節二
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259
(一)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 255
(二)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258
(三)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260重點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
人的自由發展264-3:在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是自由發展, 是建立在個體高度自由自覺基礎上的發展,而不是強迫的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264-3: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全體社會成員的發展,或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發展。那時,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事實上的平等,整個社會是和諧的,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社會發展不再以犧牲一些個人的發展為代價。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條件和途徑: 265
1、舊式分工的消除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2、自由時間的大大延長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3、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不再是單純的謀生的手段,而成為樂生的活動。
14.第七章第二節三之(三)
(三)正確理解“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關系 270
“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是馬、恩依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得出的必然結論。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沒有改變“兩個必然”的歷史趨勢。
“兩個決不會”(271-2):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指出“兩個必然”的實現不是取決于工人階級政黨的主觀愿望,而是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指明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歷史過程。
深刻認識“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論斷,一方面使我們更加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另一方面也使我們清醒認識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從而克服盲目樂觀和悲觀失望兩種錯誤傾向。
張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