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有時候,在說到作為球鞋好愛者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加上一句“我買鞋就是用來穿的。”這話自己當年也說過,后來也確實是按照自己當初所謂的承諾,很“敗家”的將買了鞋子挨個糟蹋,穿過的鞋零零散散的仍在家里的一角,而這個角落則越發變得熱鬧,加入這個圈子的球鞋也漸漸便多。
自從離開了校園告別了晃晃悠悠的日子,好像參加這些所謂體育活動的機會驟然減少,畢竟上班不如上學,不能隨便曠課去踢球,逃班,那可是大罪。這樣算來,每周兩次踢球的機會就已然算得上頻繁了。某日突然決定要為自己眾多的球鞋算一筆賬,假設每雙球鞋的使用壽命僅僅100次,姑且認為廠商們的水準就這么不濟,那么按照每周兩次,全年全勤的頻率計算,一雙鞋也能為人民服務50個星期,已然超過一年的光景了。更何況球鞋的質量也遠比100次要來的場球,我們是使用她們的次數卻沒有那么多。
這僅僅是一雙球鞋的頻率,如果一雙變兩雙,上述的數字就會隨之翻倍,如果是三雙、四雙、甚至更多,那么基本上最終的結果就是會分別跟每雙球鞋來一個足夠激情卻轉瞬即逝的蜜月期,然后將她們打入冷宮,再更換一個熱戀對象。
其實無論是足球鞋還是籃球鞋,除非一些極為特殊的限定款式,否則這些功能性的球鞋都會隨著上市之后時間的推延而慢慢降價,可能在不足半年的時間后,就可以走進商店用標簽上面的一半的價格將這些球鞋帶回家。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使得這些被稱為“店賣貨”的產品在流通的過程中價格相對低廉,而廠商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利潤,通常會為一款球鞋發售多款配色,功能性球鞋常有的大力度折扣,相對低廉的交易價格,充足的貨源,多樣的配色款式,因此一些愛好者同一款球鞋都可能有很多雙。
鞋子多了,來源成本低了,而且又并非是值得收藏的款式,那自然要“秉承球鞋就是買了穿得”這看似正常的宗旨,隨后我們和每雙鞋子的蜜月期越來越短,而更換球鞋頻率則越來越快。這種循環無形中變成了一種物質的浪費,似乎又與身為鞋迷而標榜的“愛鞋如命”有些出入。從運動鞋的消費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對于球鞋的浪費,或者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講的消費,通常是指生活消費,是人們通過使用生活資料來滿足自身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是建立在資源稀缺理念上的一種理性的經濟行為,講求投入最少的資源,付出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而浪費則是對勞動產品和商品效用的占而不用或隨便丟棄。為了達到某一目的,不計成本,不惜以犧牲大量寶貴的資源為代價。可以說,浪費是一種典型的非理性的經濟行為。
現在想來,似乎確是扭曲了“賣鞋就是為了穿”的概念,從因為喜歡而買,因為喜歡而穿,漸漸變成了為了買而買,為了穿而穿,鞋子越來越多了,更換的頻率越來越快了,但是似乎當年那種激動的感覺越來越少了。回想當初還會在閑暇時擦鞋的時光,感覺很近很親切,但是想想又覺得似乎是很久遠的事情了。
這樣對比下來,卻不如不要去盲目秉承“買鞋為穿”的理念,畢竟在一段時間后,留下若干雙全新的鞋子還是要比滿是舊鞋來的要好一些。即便如帝王后宮三千,寵幸的對象也并非輪流坐莊,與其讓她們都變成敗絮,倒不如找到那些“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無顏色”的好好珍惜,沒有機會穿出去的鞋子,不如就留在“后宮”沖個場面的好。鞋迷愛鞋,并非等于大量的買鞋,更應該是珍惜自己的每一雙球鞋,畢竟當初將她購回,也是因為喜歡,既然如此何不好好珍惜一下。接連不斷的短暫蜜月,倒不如去追求一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境界。
金楠遠